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柳金財》立院龍頭之戰 藍白綠可能組合及其政治意涵

文/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有關立法院長及副院長競選過程中,各政黨間錯綜複雜可能性結盟組合,引發諸多討論。國民黨「韓江配」與民進黨「游昌配」分別拜訪民眾黨尋求支持,若選擇與國民黨合作具有立法權監督與行政權、在野黨制衡執政黨之意涵;然若選擇與民進黨結盟,則有利用關鍵少數力量謀取政治權力之目標。現民眾黨自推候選人黃珊珊參選院長,且表明參與第一輪選舉,若無法選出院長則民眾黨不參與第二輪選舉。

民眾黨如何在制衡與監督、權力擴展及政治自主性維持做出理性選擇 ,攸關黨的永續發展、立法院制衡監督角色發揮及制約民進黨激進政策路線。若是朝向第一輪參選、第二輪不參與投票,由於藍營掌握52席及親藍營無黨籍人士2席,民進黨僅51席。但因第一輪皆未超過半數,最後選擇前兩名進行第二輪投票,只要獲得相對多數即宣告當選。順此邏輯發展 ,假設三方皆無跑票,則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民眾黨的投票選擇除彰顯其政黨自主性、超越藍綠尋求中間道路外,也具有監督制衡行政權之意涵。

從另外各種競選組合加以分析,立法院正副院長最終選舉結果,尚存有「綠白合」民進黨繼續掌握立法院?悖離「下架民進黨」及完成「政黨輪替」目標?抑或是「藍白合」吸取總統選舉過程中國民黨和民眾黨無法合作勝選的歷史教訓呢?形成在野黨結盟共同監督與制衡民進黨,體現六成主流民意呢?另一種模式則是民眾黨基於政黨自主性,在第一輪選擇自行提名正副院長候選人呢?第二輪再與國民黨或民進黨政治聯盟呢?皆不結盟第二輪放棄投票,形同助攻藍營嗎?或開放民眾黨籍立法委員自由選擇呢?顯然,不同模式政治合作結盟,皆有其特定政治涵義及影響。

第一種模式是「藍白合」結盟。選前柯文哲主席本人、其夫人及不分區立委前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對國民黨發言並非十分友善,甚至提出不要再第二次受騙;且黃珊珊亦受到國民黨發言人批判,質疑藍白還要繼續合作嗎?據此推論似乎「藍白合」可能性機率雖有但存在障礙。儘管國民黨立法院正副院長已經提出韓國瑜及江啟臣搭配,國民黨也提出副院長願意留給民眾黨表達政治善意。

若「藍白合」能記取第一次合作失敗經驗教訓,最終因無法團結取得政權,則此意味著不僅選前藍白倡議「共同下架民進黨」的理念仍為其共識;同時,「藍白合」具有監督及制衡民進黨政府作用,形成立法權制衡及監督行政權獨大作用。這利於藍白制約綠較為激進兩岸路線及公共政策訴求,由於台灣內部反對勢力結盟,共同發揮制約執政黨作用,印證此次大選民進黨獲勝只是「少數總統」,並非彰顯台灣普遍民意表達,國會才是六成多數民意展現。

第二種模式是「綠白合」結盟。儘管選舉期間民眾黨與民進黨相互嚴厲批判及彼此標籤化,及柯文哲主政台北市期間,與蔡英文總統互動不甚友好。「綠白合」意味著與民眾黨所提「下架民進黨」是空談、悖離「新潮流不倒、台灣不會好」評論;現在民進黨黨中央即是新潮流主政,民眾黨與新潮流彼此嫌隙非常深。但近來柯文哲表示新潮流不代表整體民進黨,也曾表示自己是「墨綠」,似乎意在緩頰兩黨間政治衝突。

現任民進黨籍立法院長游錫堃以立陶宛國會為例宣稱,在民主國家的議會中由小黨擔任議長,係屬民主政治常態,如立陶宛及捷克皆如此。若「綠白合」結盟成功,意味著民眾黨是秉持權力追求邏輯,而非理念及價值傳播邏輯。民眾黨發揮少數關鍵核心作用,可與民進黨政治結盟要到立法院院長甚至副院長或其餘四院副院長、監察委員、考試委員及幾席部會首長、國營事業董事長等等,可藉此安排黨內領導及精英進入政府機構接受政治歷練。

然一旦如此,原本大陸當局解讀此次大選意涵,認為賴清德獲四成非主流民意,另有六成不投賴才是主流民意的說法,將占不住腳難以言之成理;且一旦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民眾黨選擇與主張「務實台獨」的賴清德結盟,大陸當局應也會重新定位及評價柯文哲 ,與民眾黨關係及定位恐會改變。此外,支持民眾黨的台灣民意也無法接受,民眾黨可能得到權力卻失去超越藍綠第三條道路理念,最終可能泡沫化。

第三種模式民眾黨在正、副立院長方面自己提名人選機率增加。民眾黨在人事上維持政治自主性,自己推選正、副院長,而非「藍白合」或「綠白合」。在國會監督行政權上,選擇與國民黨合作發揮監督制衡作用;在政策議題選擇上,游離於與綠藍合作之間,視議題是否符合黨所揭櫫理念及價值。由於民進黨以游錫堃、現任副院長蔡其昌的組合參選正副院長;且國民黨也提出韓江配,故民眾黨可以選擇在第一輪單獨提名自己候選人,藉以彰顯其政黨跳脫非藍即綠政黨特色。

民眾黨若採取第一輪推出自己候選人模式,既可以保持政治自主性,也可以持續獲得選民支持。由於第一輪選擇不與國民黨及民進黨合作,能夠維持黨自身鮮明理念,吸納厭惡藍綠選民。但第一輪自行推出候選人,第二輪存在三種可能性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第二輪藍白結合模式。第一輪民眾黨提出自己候選人,彰顯其政治自主性,第二輪尋求與國民黨合作,展現共同下架民進黨目標,因為在野聯盟在國會中結盟形成「朝小野大」權力結構,不僅利於國會發揮監督與制衡作用,制約民進黨激進兩岸政策,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與穩定。

而在符合六成民眾反對民進黨持續執政之民意下,若選擇與國民黨合作,未來國會監督力量更為巨大。若是柯文哲意在參與2028年總統大選,跳脫第一輪藍白合,也排除第一輪綠白合模式,以選擇第一輪自己推出正副立法院長最為合適;第二輪再選擇與國民黨合作 ,如此將同時兼顧政黨自主性及六成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期望。

第二種類型則是第二輪產生綠白合,此將形塑民眾為權力謀取者、分享者角色,不利於國會監督制衡角色發揮,也不利於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第三種類型則是民眾黨不參與第二輪投票,由於藍營總席次高達54席,將險勝民進黨51席,其投票行為形同名為彰顯政黨自主性,實則客觀上助攻國民黨選上及共同監督執政黨。

第四種模式是民眾黨不提名、開放黨籍立委各自選舉正副院長。黨內立法委員各有偏好藍綠結盟,民眾黨內不分區立委名單過去有的就是民進黨側翼,彼此並非完全理念衝突者,而是權力分配衝突者;而有些立委也傾向國民黨理念,而可能與藍營政治結盟。民眾黨若採取此種方案,無異是造成內部親藍及親綠立委各自尋求政治結盟,黨的權力核心將被藍白政治勢力所穿透。

這不僅不利於黨內民主團結及群眾支持基礎鞏固,也無法凸顯共同「下降民進黨」目標及發揮監督制衡作用。若採取此種模式,也不利於柯文哲在2028年競選總統,反而可能造成民眾黨因缺乏政治理念及政策主張搖擺不定,最終降低其民意支持,而得不償失。

綜上所論,若發生第一種情況,國民黨選上立法院長、正副院長,民眾黨發揮監督制衡角色。若發生第二種情形,民進黨在選上立法院長、正副院,民眾黨淪為執政黨之附庸,成為權力分享者卻喪失黨自主性、監督制衡作用。若是發生第四種可能性,民進黨或國民黨皆有可能選上立法院長,關鍵藍白、綠白結盟力量對比關係。

因此,民眾黨最佳理性策略選擇,應是彰顯政黨自主性及國會監督作用。若是發生第三種情況之一,即第一輪民眾黨自行提名及在第二輪選擇與國民黨合作,則國民黨在第二輪選舉始選上;民眾黨選擇二輪投票行為,其意涵既彰顯政黨自主性及凸顯國會監督角色。

從政黨永續發展來看,民眾黨若選擇第三種方案之一及之三類型,在第二輪選擇與國民黨結盟模式或不與藍綠結盟,避免外界質疑其政治性格投機取巧、立場游離不定,較為符合民意希望監督執政黨角色,同時可以洗刷總統大選時「侯柯配」最終無法形成 ,導致民眾對柯文哲成為破壞總統大選「藍白合」之負面形象。這不僅有利於民眾黨發揮國會發揮制衡角色,也俾助為柯文哲參與未來總統大選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