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鄧峰》大陸對賴清德克制?小心誤判

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後,一些大陸網民義憤填膺,有人呼籲立即對台灣進行武統,不過大陸官方的反應相對克制,仍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後,一些大陸網民義憤填膺,有人呼籲立即對台灣進行武統,不過大陸官方的反應相對克制,仍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文/鄧峰

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後,一些大陸網民義憤填膺。有人呼籲立即對台灣進行武統,有人認為台海局勢今後將會風急浪高。不過,除了諾魯與台灣斷交是一個有力的警示之外,大陸總體而言對賴清德當選的反應相對克制,仍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猶記得2023年底,賴清德聲稱他當選則「兩岸戰爭的風險最低」時,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強硬回應:「台獨意味著戰爭。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不斷推高台海形勢緊張動盪,把台灣一步步推向兵凶戰危的險境。」然而,當賴清德獲勝後,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平靜回應稱:「這次台灣地區兩項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選舉結果撼動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實,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阻擋不了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為何大陸的反應與許多人預期中的驚濤駭浪有明顯不同?

確信眼下能管控風險

第一個原因是大陸相信以目前形勢來看,至少暫時能管控賴清德當選帶來的潛在風險。賴清德的得票率只有4成,大幅低於上屆蔡英文的得票率,僅略高於2000年陳水扁僥倖獲勝的得票率。這說明台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在4年前支持蔡英文的人如今卻不支持民進黨和賴清德。在注重民意的選舉民主政治體系下,只有4成得票率的賴清德面臨民意代表性和認受性的天然不足,除非他上任後的支持率能在內外因素的疊加作用下大幅提升,不然他今後施政將持續面臨認受性不足的拷問。

本次民進黨未能贏得立法委員的選舉,立法院出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這意味著賴清德不能像蔡英文那樣完全執政,而有可能成為備受掣肘的「跛腳鴨」。民進黨與民眾黨存在合作空間,但前提是賴清德要作出必要的讓步。民進黨內部本就有不同的派系,內部派系的相互制衡同樣會約束賴清德的言行。

除此之外,在實力原則影響下的地緣政治秩序中,台灣的政治空間深受大陸和美國的左右。隨著大陸的崛起,大陸和台灣的綜合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兩岸的經貿聯繫密切,大陸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這意味著只要大陸經濟持續發展,不論民進黨和賴清德是否願意,台灣將越來越難以抗拒大陸的影響。

美國雖然一直把台灣作為牽制大陸的籌碼,但台美關係終究取決於美國與大陸的關係是否穩定可控。台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小於已經建交45年的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共同利益。今年又是美國大選年,防止台海局勢失控,同樣符合美國政府的利益。這正是拜登(Joe Biden)以「不支持獨立」來回應台灣大選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除非發生新變化,不然賴清德難以改變民主選舉和台灣、大陸、美國的三角關係所共同框定的政治格局。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說的「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大約便是此理。何況從當選到正式上任還有4個月時間,會涉及重要的人事安排與民眾黨的選擇,所以大陸是可以對賴清德「聽其言而觀其行」。

大陸對台獨嚴陣以待

第二個原因是大陸的施壓與威懾主要針對台獨,大陸同樣不願看到台海局勢滑向「兵凶戰危」,因為大陸既在意「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同胞之情,又有最重要的國家發展大局。大陸一直期待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是因為和平最有利於台海兩岸。

大陸最基礎的目標是確保政權安全,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重建民眾的信心,最重大目標是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復興。這一切都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離不開鄧小平時代以來的改革開放事業。大陸的民族復興目標當然離不開台灣問題的解決,但更離不開作為國家主體的14億大陸民眾的福祉和兩岸人民的整體利益。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非常時刻,大陸的理性選擇依舊會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以此邏輯觀之,大陸對台的施壓其實是為了威懾台獨,是不想讓兩岸過早攤牌,是不願陷入是否採取斷然措施的兩難境地,是為了通過阻止台獨冒進衝動來保住和平發展機遇期。

去年底,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認識到「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明確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這既清楚宣示大陸目前的工作重心所在,又間接說明只要外部環境、台海局勢未到失控狀態,大陸仍會延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路線。

筆者早已寫過,在大陸目前政治邏輯下,只要內外形勢允許,大陸對台政策依舊會是兩手抓:把台獨作為底線來遏制,把統一作為目標來促進。在大陸看來,統一會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反對台獨則時刻要嚴陣以待。正因這樣,如果台灣能積極尋求與大陸對話,能適度回應大陸的關切,讓兩岸關係趨向和平穩定,那麼大陸是可以對兩岸問題的解決多一些耐心。反之,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如果民進黨罔顧現實屢屢刺痛大陸,一旦突破危險的臨界點,後果不堪想像。

目前克制不代表不會待時而動

第三個原因是大陸處理重大問題時往往會評估內外環境,哪怕選擇出手,都盡量待時而動,出其不意。無論是當年毛澤東處理中印邊境衝突,還是鄧小平應對中越衝突,大陸都展現出高度審慎、把握內外時機、一擊必中的特點。在內外時機成熟之前,毛澤東、鄧小平都會選擇等待和觀察,並努力去創造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大陸所採取的反制措施便給印度、越南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只要有一線希望,台海絕不應該重演當年中印、中越所發生的故事,兩岸都應該為之努力,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現實主義邏輯下台灣不能過度刺激大陸,不能突破臨界點。

大陸輿論場對台灣認知的變化,足以引起台灣社會的深思。在馬英九時期,兩岸走出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僵持、對抗陰影,達到1949年以來最和平穩定的狀態,彼此之間的聯繫大幅增加,大陸輿論場流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說法。然而,經過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的持續惡化,台海兩岸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相互刺激,大陸輿論場雖仍有很多人對台灣充滿好感,但對台強硬的聲音明顯在上升。

2022年8月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時大陸輿論場的硝煙瀰漫和本次賴清德當選後大陸輿論場一些人所鼓吹的武統,儘管都不符合目前大陸的理性選擇和國家發展大局,但足以提醒台灣不能對大陸目前的克制反應產生誤判,不能再去刺痛大陸,而是要尋求對話,盡快讓兩岸關係回歸和平穩定狀態。

人心都是肉長的,不斷釋放善意與不斷被對抗邏輯裹挾,必然帶來兩種不同的結果。50多年前,大陸被高度封閉、狂熱的極左政治困擾,美國被冷戰意識形態下的反共邏輯困擾,但並不妨礙彼此之間融化堅冰,為中美兩國人民造福。

30多年前,大陸尚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與台灣聯繫很少,而台灣並未完全走出威權主義的陰影,但並不妨礙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自此之後,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惠及億萬民眾。

今天兩岸之間早已建立深度的經貿關係,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十分密切。既然這樣,只要有可能,兩岸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約束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尋求和平。儒家先賢孟子說的「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對今天兩岸富有啟示意義,既考驗著大陸,又考驗著台灣社會。

(作者鄧峰為香港01評論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