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施《海警法》 台灣做島嶼預防性防禦演習
文/王崑義
3月1日起,中國解放軍在南海開始為期一個月的軍演。與此同時,台灣軍方也在3月舉行火炮實彈射擊演訓,兩岸軍演撞期引發外界關注。
中國海事局2月26日釋出限航通知,廣東省雷州半島以西,半徑5公里之內有軍事訓練。通知警告其他船隻3月期間不要進入該地區,但沒有進一步提到的細節。官方通報此次演習時間自3月1日至3月31日。
針對解放軍3月的軍演,台灣國防部強調,台灣軍方嚴密監視對方動態。與此同時,台灣軍方也在3月進行軍演。台灣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發出公告,東沙島、太平島分別於3月1日和23日實施火炮實彈射擊,模擬解放軍、越南漁政船侵擾事件進行演訓。
兩岸南海同時軍演 所為何事?
兩岸在南海同時舉行軍演,雖然台灣是由海巡署擔綱,不像海軍那樣有十足的戰鬥力,但是作為「第二海軍」的海巡舉行軍演,也絕非花拳繡腿,目標必然是指向大陸所實施的《海警法》。
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月22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並於2月1日生效。這部法律不僅授權大陸海警可以使用法律,但在一些關鍵之處,所指卻欠缺明確,讓中國執法單位帶來模糊空間,且選擇在拜登政府上台時推出新法,時機也有些耐人尋味。
根據中國《海警法》規定,當中國的權利在海上受到「外國組織和個人的不法侵害或者面臨不法侵害的緊迫危險時」,中國海警機構有權使用武器。
日本是對這項法律反對聲音最大的國家。《海警法》推出後,中國海警船隻多次駛入與日本存在主權爭議的釣魚台海域附近,東海形勢逐漸緊張。根據日本媒體報導,2月6日、7日,中國海警船連續2日駛入該區域;2月15日,2艘海警船在這一海域追趕日本漁船;2月16日與20日,有疑似配有武器的中國海警船駛入該區域內。
對此,日本政府的作法也有所改變,如果中國海警船隻試圖登陸釣魚島,日方或將此認定為「凶惡犯罪」,日本自衛隊可以實施向對方施加傷害的「危害射擊」。
日本同志社大學國際法教授阪元茂樹認為,中國這部新法明確顯示,中國將會在原本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原本無法行使管轄權的海域進行執法。
他說:「中國拒絶就這一立場進行讓步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他還撰文表示,如此下去,中國在南海與越南和菲律賓的衝突「似乎是無法避免」,且中國還聲稱可以在東海與日本存在爭議的海域行使管轄權。這就留下了一個「灰色地帶」可以製造一種不確定感,因此可以成為一種威懾或恐嚇的手段,以阻止其他國家在尚未有明確界定,但主權有爭議的區域內進行活動。
台灣對《海警法》做預防性防禦演練
既然中國實施《海警法》已經引發周邊國家的焦慮與可能發生衝突,台灣對外島的防禦不得不加強。所以,台灣海巡在東沙島和太平島的實彈射擊演練,很顯然的事為了做預防性防禦的演練。雖然台灣沒有明定假想敵是誰,但若從主權的聲索國來看,其實不用明說,也知道台灣海巡的用意。
在南海諸島礁之中,台灣佔領的島嶼,東沙島的主權只有大陸跟台灣有所重疊,其他國家並沒有覬覦東沙島的聲音。所以過去西方一些防務專家常會指出解放軍可能奪取東沙島以懲戒台獨。
例如,最近紐約時報就由專欄作家紀思道撰文寫道,美國與中國的戰爭不會發生,如果發生軍事衝突也只會在東沙或金門這種小島上,其機率已升至十幾年來最高,將成為美國自古巴飛彈危機以來最危險的核子大國對抗事件。
而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茲最近也在一場媒體研討會上表示,他研判北京可能會以「蠶食戰略」對台奪取「接近大陸、由台灣實際控制的島嶼」,包括金門與東沙島,因此兩岸目前局勢非常令人擔心。
這種解放軍奪島的想定,雖然都是美國人在擔心,但是近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不斷的進行大機群的突襲式奪島演習,不免也讓台灣民進黨政府感受到壓力,所以美國專家的想定,自然也會影響民進黨政府的戰略決策。
事實上,奪取台灣外島,是近來被構想中國很可能採用的手段之一,過去在台海危機時,解放軍就曾經威脅要攻擊烏坵、東沙或東引等地。目前不斷進出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的中國軍機,也明確顯示出解放軍有能力截斷台灣對東沙島或太平島的支援。
另外,大陸也可能以海上民兵來圍困東沙島或太平島,引誘國軍或海巡署艦艇馳援。若台灣選擇堅守不出,則將坐看東沙島或太平島的守軍,在孤立無援下戰敗被俘,若立即出兵救援,則很可能被埋伏的解放軍攻擊。
台灣的軍事專家就認為,這種「圍點打援」的方式,是解放軍常用的戰術,台灣無論救或不救,都處於不利的狀態。特別是東沙島與太平島距離較遠,馳援不易,卻是解放軍設陷阱的絕佳地點。若是奪下東沙島,可聲稱收復領土,如果重創台灣前往馳援的部隊,還能宣傳對台作戰取得大捷,對中國來說,都能立即取得所需的政治效果。
台灣對於這種大陸「武統」的想像其實是有些過頭了,目前兩岸「和統」還沒到絕望關頭,大陸也沒有改變和統的對台政策,「武統」可以想像,但應該還不至於會因為兩岸同時在南海軍演,就會演變成真。
所以,大陸是否會對台「武統」,現階段憂心可以,太過憂慮就不必了。
(作者王崑義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