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鄧峰》從拜習會看美國對台政策走向

拜習會將於11月14日至17日在美國舊金山APEC期間舉行,這說明中美關係已經走出去年裴洛西事件和今年「氣球事件」的陰影,重新回暖。(達志影像)
拜習會將於11月14日至17日在美國舊金山APEC期間舉行,這說明中美關係已經走出去年裴洛西事件和今年「氣球事件」的陰影,重新回暖。

文/鄧峰

11月14日至17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前往美國舊金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同時應邀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是時隔1年後當今世界兩個大國的領導人再次舉行會晤。這說明中美關係已經走出去年裴洛西事件和今年「氣球事件」的陰影,重新回暖。蔡英文上任7年多以來,屢屢通過聯合美國來對抗大陸,將台灣置於中美博弈的最前線,如今,當大陸和美國再次握手言和,將給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中美博弈下的台灣面臨何種處境與命運?

短期來看,美國對台交往將注意分寸和邊界

拜登(Joe Biden)和習近平的會晤能對台灣產生多大影響,在根本上取決於大陸、台灣、美國所處的地緣政治格局,這其中又包括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台美關係。

過去幾年以來,中美關係面臨建交以來所罕見的困境。今年4月,北京大學教授、知名國際關係專家王緝思表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共識是,用攻擊中國來團結美國,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對華立場也一致。同樣的,中國也因為美國這個外在威脅而團結起來。」這背後既離不開中美互動和各自內部政策的影響,又是因為中美在全球權力結構所處的位置(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經濟體),讓雙方關係籠罩在「修昔底德陷阱」的陰影之下。

從中美各自面臨的內外形勢來看,兩國關係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都將維持「鬥而不破」的狀態,一方面彼此的博弈會長期化,競爭的面向會日益凸顯,另一方面會盡力防止兩國關係脫軌、失控。

中美能在峇厘島會晤之後,時隔一年再度舉行元首會面,是兩國相互釋放緩和信號的結果。去年裴洛西事件和今年初「氣球事件」讓近年來本就緊張、冰冷的中美關係雪上加霜,但因為緊密交織的利益聯結和現實需要,兩國都難以承受與對方交惡的代價。所以,短短半年之內,中美各自都有安排高官互訪,為今次拜習會的順利舉行鋪路。但中美關係因為拜習會的階段性回暖並不能改變兩國關係所面臨的博弈長期化趨勢。

兩岸關係、台美關係在相當程度上離不開中美關係的影響。對於大陸來說,中美關係一個核心問題便在於台灣問題,在於美國能否體認和尊重大陸的立場和訴求。既然目前中美關係會隨著拜習會的召開而改善,那勢必意味著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對大陸的訴求有所回應,在與台灣交往時會適度顧及大陸的感受,注意分寸和邊界。

在以實力為原則的當今世界秩序下,台美關係的主動權、決定權不在台灣,而在美國,只不過因為中美關係所存在的博弈面向,給了台灣通過聯合美國來制衡大陸的機會。但縱使如此,台美關係的廣度、深度都受制於中美關係,如果中美走近,美國勢必會和台灣保持距離,反之,如果中美關係遇冷,美國將會以台灣為籌碼。

拜習會將讓美國政府適度與台灣保持距離,不會再讓去年裴洛西訪台那樣的事情重演,所以蔡英文和民進黨「倚美抗中」的想法將會遇挫。不過,因為拜習會不能掩蓋中美博弈長期化的面向,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調整仍然會在「以台制中」的框架下進行。

長期來看,台灣應防止雞飛蛋打的悲劇

當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經常大談特談台美友誼時,他們想的應該是美國注重理念、意識形態和民主體制的面向,卻忽略更為基礎更為要害的現實利益面向。在美國建國以來的對外交往歷史中,固然不乏注重理念、意識形態和民主體制的面向,但在最關鍵、最持久的重大戰略抉擇中,現實利益的面向往往是主導性因素。當年美國與台灣斷交,與大陸建交,正是因為美國要聯合中國來制衡蘇聯,抓住大陸的改革開放機遇。美國仍舊與台灣保持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同樣是為了牽制大陸。

既然是服膺於現實主義原則,那麼蔡英文、民進黨能趁機利用的美國「以台制中」的政策,總會有因應現實利益需要而全面調整和逆轉的那一天,關鍵是台灣社會能不能在此之前防止被拋棄的命運。在馬英九時期,台灣尚能在大陸、美國之間左右逢源,兩岸關係、台美關係都能保持和平穩定。但經過蔡英文上任7年多的政策影響,兩岸關係重回危險的對抗狀態,而台美關係又只能過度依賴於美國的「以台制中」的政策。一旦未來美國對台政策逆轉,而台灣又早已刺痛大陸,那麼在兩岸日益懸殊的綜合實力差距下,擺在被拋棄的台灣面前,恐將是雞飛蛋打的悲劇。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在2014年提出「對台灣說再見」。他認為如果大陸繼續像過去30年那樣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最終大陸會超越美國,美國介入台海問題的收益將逐漸被成本反超。他的正確之處在於他十分冷峻的現實主義視角,直擊台美關係的最大痛處。但美國介入台海問題的收益和成本並不簡單取決於大陸的經濟增速,而還包括中美在台海區域的相對優勢,中美各自願意為解決台海問題而付出的不同成本。當未來隨著美國介入台海問題的成本愈來愈大,但收益日漸減少時,兩年前的阿富汗和昔日的南越便是前車之鑒。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對於台灣來說,當大陸和美國博弈,一方近在咫尺而又將台灣問題視作內政問題,另一方相對優勢有所下降而又遠隔大洋,最危險的事情莫過於火中取栗,最明智的事情莫過於改善兩岸關係。

(作者鄧峰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