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鄧峰》藍白合困境 不過是台灣選舉民主困境的縮影

2024總統大選,藍白是否合作備受關注。(合成圖,中時資料照)
2024總統大選,藍白是否合作備受關注。

文/鄧峰

2024總統大選將近,藍白合持續成為多方關注選戰的一個熱議話題。9月26日,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證實9月13日有和韓國瑜、郝龍斌餐敘,討論在野整合,預計10月推動以侯友宜為正、柯文哲為副的藍白合。9月28日,據《中時新聞網》最新民調顯示,侯友宜、柯文哲搭配的支持率首次突破4成,上升至40.2%,賴清德和蕭美琴搭配的支持率則為32.6%,「侯柯配」領先「賴蕭配」7.6個百分點。

這說明在野整合將會是今次總統大選的一個重要變數。從過去幾個月的情況來看,儘管侯友宜、柯文哲、賴清德的民調都發生過變化,但總體而言,賴清德仍明顯具有領先優勢。9月27日《聯合報》公布的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支持率為30%,明顯高於柯文哲的21%與侯友宜的20%。同一天,TVBS民調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賴清德以34%的支持率領先於柯文哲的22%與侯友宜的21%。

可以說,如果非綠陣營不整合,照目前趨勢下去,賴清德大概率會贏得總統大選。正因這樣,在不少人看來,侯友宜與柯文哲的藍白合是擊敗賴清德、「下架民進黨」的唯一選擇。

從侯友宜的國民黨、柯文哲的民眾黨各自處境來看,藍白合並非毫無希望。一方面國民黨、民眾黨都是在野黨,面對共同的對手——民進黨,不論是為了保持政治制衡,擊敗民進黨,還是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都有合作的空間。

另一方面作為老牌政黨的國民黨和作為新興政黨的民眾黨具有一些互補性,比如國民黨的基層力量和政治資源明顯勝過民眾黨,而民眾黨對年輕選民的吸引力又明顯勝過國民黨。

《聯合報》在9月27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有45%選民想下架民進黨,41%選民期待在野整合,如果藍白能夠整合,將超過賴清德的支持率,從而逆轉選情。不過,再好的想法和假設,都得經受現實的檢驗。其中,藍白合至少面臨兩個困境:利益分配難題、若合作失敗的潛在風險。第一,政治本就是利益博弈與再分配的場域,一個有著正常自利理性的政治人物在作出選擇時必然要權衡利弊得失。藍白合初看似乎頗有道理,可問題是誰正誰副?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政治利益怎麼分配?

對於國民黨與侯友宜來說,勢必不願屈居人下,所以不論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還是總統參選人侯友宜,都未有積極推動藍白合。最積極推動藍白合的趙少康等人,本就不是國民黨的主流,他們口中的藍白合是以侯友宜為正、柯文哲為副。趙少康說,侯友宜不可能當副的,不光只是看民調,而且還要看黨的基層實力。但這顯然難以說服雄心勃勃的柯文哲。在民眾黨看來,柯文哲的支持率高於侯友宜,怎麼可能讓柯文哲去當侯友宜的副手?

9月27日柯文哲在談到藍白合時便批評國民黨不比民調、又要當正的,「這算哪門子合作?」28日柯文哲再次回應,藍白合應當是價值理念的合作或是議題的合作,因為當你直接赤裸裸地講權位分配,很難得到人民支持,「就算合也沒有達到政治效果」。柯文哲這樣說並非是他不在乎權位和利益,而恰恰是他同樣不願屈居人下。

對於柯文哲來說,「侯柯配」縱使能夠贏得選舉,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缺乏實際權力的副總統,實際影響力非常有限。除此之外,民進黨和賴清德絕對不希望藍白合,當藍營積極推動藍白合時,民進黨和賴清德不會袖手旁觀,他們同樣可以施加反向影響,分化國民黨和民眾黨。

第二,藍白合未必能實現一加一等於二的效果,選民們未必都能接受「侯柯配」,柯文哲不會不考慮若藍白合作失敗帶來的風險。通常而言,一加一等於二的前提是兩個一之間並無重疊,彼此之間樂見合作。當年國民黨和親民黨親密合作,攜手「下架民進黨」,但今日民眾黨的實力不如當年鼎盛時期的親民黨,國民黨與親民黨又有著特殊歷史淵源,雙方合作的條件優於國民黨與民眾黨。

可即便如此,親民黨最終還是走向衰敗,國親聯盟名存實亡。儘管今時不同往日,不同政黨的情況不宜簡單類比,但侯友宜與柯文哲本就各懷心思,他們的支持者是否都樂見藍白合,如果藍白合作失敗,會否造成後坐力,將是影響藍白合能不能落地的因素。

藍白合的困境其實是台灣選舉民主困境的縮影。為什麼會有藍白合的討論與可能?是因為賴清德的支持率只有3成左右卻能保持領先優勢,如果在野政黨不能整合,照目前選情延續下去,賴清德大概率會贏得選舉。

可問題是,賴清德的支持率只有3成左右,遠遠不及希望「下架民進黨」的民意。一個只有3成左右支持率的人如果當選總統,無疑是背離選舉民主的基本邏輯: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

這樣的怪異現象早在陳水扁時期便已出現,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陳水扁以39%的得票率贏得大選,緊隨其後的宋楚瑜得票率為36%,連戰的得票率為23%。宋楚瑜、連戰本來都出身於國民黨,只不過因為二人鷸蚌相爭,才給了陳水扁漁翁之利。這是非綠陣營失和的前車之鑒,是一些人積極推動藍白合的原因所在。

遺憾的是,在台灣民主實踐中,竟出現少數人以民主之名贏得選舉,豈不是對民意的扭曲和對選舉的異化?畢竟,如果一個候選人能靠少數票便能贏得選舉,那麼他上任之後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推進致力於公共福祉的必要集體行動呢?這是值得深思之處。

(作者鄧峰為台灣國際戰略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