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柳金財》賴清德「一中原則才會帶來戰爭」倒果為因

副總統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宣稱「一中原則才會帶來戰爭」。恰恰相反是,「堅持台獨才會帶來戰爭」,悖離「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會誘發大陸外交壓制及採取軍事武統威脅。(圖/本報系資料照)
副總統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宣稱「一中原則才會帶來戰爭」。恰恰相反是,「堅持台獨才會帶來戰爭」,悖離「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會誘發大陸外交壓制及採取軍事武統威脅。

文/柳金財

副總統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宣稱「一中原則才會帶來戰爭」,或有論者以為賴清德直指問題核心,已展現總統參選人的高度與見識;同時也批判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尚停留在「世界最危險地方在台灣」的認知,至於「為什麼台灣會變成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又質疑藍營未批判大陸為兩岸衝突之始作俑者?如此論述及思維邏輯猶如「雞生蛋、蛋生雞」問題,不僅歷史時空錯置、以偏蓋全、因果關係混亂,更嚴重涉及中華民國國策延續性問題。

追溯及檢視「一個中國原則」的歷史作用及功能,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扮演角色有所不同。蔣中正、蔣經國總統主政時期,堅持「一中原則」、「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堅持ㄧ中原則」,宣稱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兩岸政府爭奪「一個中國」、「代表中國唯一合法中央政府」代表權,可謂是兩蔣時期中華民國重大國策,這項國策並延續至李登輝總統執政初期,李登輝堅稱「一中原則」、「ㄧ中就是中華民國」。

冷戰時期,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兩岸情勢依然軍事敵對,無論是台灣宣稱「反攻大陸」、「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或大陸宣稱「解放台灣」、「包圍台灣」、「一國兩制」,彼此政治喧囂不斷沸沸嚷嚷,期間也爆發八二三炮戰,後兩岸實際戰爭行為逐漸減少。

換言之,此時期堅持「ㄧ中是中華民國」主要涉及維護中國代表權及政府存續合法性基礎,兩岸當局雖均堅持「一中原則」,但雙方軍事對峙緊張衝突及外交壓制、邦交國爭奪戰未息,「一中原則」扮演和平角色及作用較為薄弱。

李登輝總統其任內不斷詮釋「一中論述」,引發高度爭論,但始終並未拋棄「一中原則」,也未放棄國家統一願景及目標。其變遷過程為,從堅持「一中原則」到主張「去政治化一中」、建構「未來一中」。例如提出「一個中國」為歷史、文化的、地理的、血緣的、民族的中國,沒有政治上的「一個中國」。同時,提出沒有「現代式」的「一中」;「過去式」的「一中」為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未來式」的「一中」則是揭櫫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並呼籲大陸當局「以務實的態度捐棄成見,共同合作,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個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2000年政黨輪替,「未來一中」的說法、「未來式的一中」成為繼任總統陳水扁的兩岸論述,呼籲與大陸共同架構「未來一中」。但大陸當局認為「一個中國」既是過去式,也是現在式、未來式,排斥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政黨輪替後唯一繼承保留的兩岸「未來一中」傳承元素。可以說,「未來一中」說法是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政黨輪替後兩岸政策的共同交集。

我們再仔細檢視李登輝主政期對「一中論述」重新詮釋。1990年提出「一國兩區」,1991年界定「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1993年拋出「一個中國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1997年闡述兩岸現狀是「一個分治中國」,至1999年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逐漸拋棄傳統原型的「一中原則」。

隨著「一中論述」逐漸跳脫原型,上世紀90年代,台灣歷經最大邦交國斷交挫敗及軍事威懾,外交挫敗包括與沙烏地阿拉伯、南韓及南非等中型指標性國家斷交,台灣國際空間更顯萎縮;軍事威懾方面,更爆發大陸對台兩度試射飛彈。

李登輝總統主政下政府在「一個中國」概念內涵變化,對兩岸關係定位從「互不否認對等政治實體」轉向「互不承認國與國關係」。這種「兩國論」提出,致原本已是惡化的兩岸關係更加「雪上加霜」;其後陳水扁總統執政,從剛拋出「四不一沒有」到「兩岸統合論」、「未來一中論」,暫時維持兩岸和平局面;即至拋出「一邊一國論」路線及「公投制新憲」,台灣陷入戰爭邊緣風險。美國政府視陳水扁總統為ㄧ「麻煩製造者」。

鑑於陳水扁主政時期兩岸敵意飆漲,蔡英文總統提出「維持現狀」主張,倡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首任執政不再提出類似李登輝倡議「兩國論」、陳水扁揭櫫「一邊一國」說法,避免兩岸陷入戰爭邊緣風險。2000-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因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一中原則」,招致嚴厲外交打壓及軍事威懾,計斷交9個邦交國、但仍建交3個,維持23個邦交國。

「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在馬英九主政期間,扮演「和平共識」角色。2008-2016年期間,兩岸政府在承認「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下,簽署23項協議,兩岸歷經大交流、大合作及大對話、大發展;因兩岸具有「外交休兵」默契與共識,台灣持續保有23個邦交國,後甘比亞雖與台灣斷交,但此與大陸因素無關。同時,兩岸展開交流及對話,兩岸簽署23項協議,不僅兩岸官方第一軌道對話頻繁、第二軌道兩岸兩會協商常態化,第三軌道民間社會組織對話熱絡,迎來兩岸和平的黃金八年。

蔡英文總統主政倡議「維持現狀」,但卻未言明「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界定;然也透過陸委會提出「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外交部提出「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維持兩岸冷和狀態。然而,也因提出「對岸鄰國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論」(兩岸互不隸屬論);邀請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最終造成圍台軍演,兩岸敵意更螺旋上升。

2016-2023年期間,中華民國已失去9個邦交國、7個以中華民國為名稱辦事處被迫更名「台北」為名稱辦事處、無法參與原先可以參與三個國際組織大會。且大陸對台農漁水產品實施暫時停止輸陸,甚至對台2455項產品展開貿易壁壘調查。

毋庸置疑,對比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主政,馬英九執政因奉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提出執政期間主張「新三不」政策,即「不統、不獨、不武」,不僅重啟兩岸協商對話,保有原邦交國數目,沒有經常爆發共機踰越海峽中線、軍艦繞島巡視等威懾台灣軍事行動。其餘李陳蔡主政期間,大陸當局皆採取外交壓制及軍事威懾的對台強硬政策。可以說,「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發揮穩定兩岸和平關係角色及作用。

須加以澄清是,至今中華民國政府從未在任何正式官方文件及場合中,公開宣稱放棄1992年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涵義」,即「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及「大陸地區」同屬中國(中華民國)一部分;且從未在憲法修訂過程中,公開放棄中華民國主權和領土及於中國大陸說法;或公開廢除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明列「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

直言之,在憲政法理基礎上,仍預設保有國家統一願景及「憲法一中」精神。賴清德宣稱堅持「一中」會帶來戰爭,難道堅持中華民國憲政法理也會帶來戰爭嗎?而在美國不支持台獨、反對台獨,普遍台灣社會不支持台獨,即使蔡英文總統也不會公開主張支持「務實台獨」而是主張「維持現狀」,賴卻一意孤行倡議「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默認「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說法,這才是真正可能爆發兩岸戰爭根源。

論者以為,確實大陸當局也應反思其對台政策壓制性,是否反刺激台灣主體性增長。李登輝在「一個中國論述」內涵變化上,曾提出「一中即是中華民國」、「未來式一中」、「整全式中國」應同時包括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與大陸),大陸方面卻批判《國家統一綱領》為「不統一綱領」。陳水扁執政後曾提「兩岸統合論」、共同架構「未來一中」,然大陸對其持「聽其言、觀其行」政治立場;蔡英文總統提出「維持現狀」主張,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卻未清晰表明兩岸定位在「一國兩區」概念,大陸也對其持「未完成答卷」評價。

客觀的說,「一中原則」功能及作用已產生歷史性變遷,從排他性角色轉換成整合性角色,具有維持兩岸和平作用。從兩岸憲政法理來對比,維持國家統一目標及願景並無改變。當大陸當局對兩岸統一的政策工具不在局限於「武統」選項,而是可以採取「融合漸統」、「融合促統」的「和統」途徑時,「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從排他性、衝突性作用,邁向整合性、和平性角色。無論是「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皆成為維持兩岸和平的緩衝器、定海神針,不同於冷戰時期因搶奪「中國代表權」而在外交軍事上針鋒相對、相互攻伐。

賴清德倡議「一中原則才會帶來戰爭」說法,並不符合具體政治實踐經驗,此倡議實是倒果為因、本末倒置及以偏概全;恰恰相反是,「堅持台獨才會帶來戰爭」,悖離「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會誘發大陸外交壓制及採取軍事武統威脅。論者以為,無論是「一中原則」、「一中各表」及「九二共識」,皆符合現行中華民國憲政法理,也是捍衛中華民國生存利器及維持兩岸和平的定海神針;支持前述主張僅是維持基本國策延續性,既非受到大陸當局統戰影響,也非受到對岸「認知作戰」所蠱惑。

(作者柳金財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