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蔡哲明》刺針飛彈抵台 台灣陷入軍備競賽

肩射型刺針飛彈已在近日抵台。(示意圖/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肩射型刺針飛彈已在近日抵台。(示意圖/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文/蔡哲明

美國政府對我五億美元武器援助已將首批交付「刺針飛彈」運抵台灣,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向「國會山莊報」證實此一訊息,提及是與2019年約莫兩億美元的軍售案有關,隨即引發中國國台辦表示此舉會讓台灣同胞變成砲灰,並以山東艦航母戰鬥群穿越台灣海峽表達抗議;然而美國冒著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也要公開刺針飛彈抵台訊息,說穿就是強化台灣國防投資的「軍備競賽」。

國際關係對於「軍備競賽」直指和平時期敵對國家雙方互為假想敵,導致針對軍事武器展開數量與品質的競逐,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展開的核軍備競賽,兩國為了維持恐怖平衡,不斷製造比敵方更多的核彈,以此作為國防手段;美國表面提及要與台灣致力強化防禦能力以阻止中國侵略,卻又公開洩密武器項目給第三方,難道是要間接提醒中國強化軍事裝備因應,好讓美國持續對台軍售站穩全球「軍售大國」的角色?!

美國對台採「有價軍售」策略

美國政府以「總統撥款權(PDA)」提供台灣價值5億美元的肩射刺針飛彈抵台,此撥款權是指美國總統可在緊急情況之下,無需國會批准便可從現有庫存中提取武器,表面看是加速對台軍援,回顧俄烏開戰以來,美國宣布向烏克蘭提供3億美元的新軍援,光在5月初就有37次的「總統撥款權」,對烏克蘭採取「無償軍援」模式,反觀台灣卻是「有價軍售」策略。

台灣政府被迫接受戰爭武器已是國際現實,根據報載首批人攜式刺針飛彈是由六軍團二一砲指部接裝,第一批刺針飛彈5月24日深夜抵台,依照戮力建軍備戰優先部署北部,編號N7447CK的卡莉塔航空(KALITTA AIR)貨機搭載來台,是由華盛頓起飛後並經安克拉治加油,最終抵達桃園國際機場。

俄烏戰爭以來引爆全球軍備競賽已是不爭事實,另外南海局勢和朝鮮半島緊張情勢,今年5月南韓與波蘭也已簽署高達137億美元的軍火交易合約,成為南韓史上最具規模的軍火出口,可見世界各國正在彌補歐洲國家大舉軍援烏克蘭所遺留的武器缺口。波蘭國營企業「波蘭軍備集團」表示這筆交易已讓南韓與波蘭建立一個生產武器的合作模式,由於允許南韓在波蘭取得生產認可,角色從外包商到技術轉移的提供者和購買者,並對其他歐洲國家建立軍售架構,也讓南韓因此躍升全球第9大軍售國。

美國對台軍售主要基於美國國會制定通過《台灣關係法》,以國內法的形式制定,當中規範「提供防禦性武器予台灣」的承諾義務,1990年開始擴大軍售規模,也界定為政府對政府的「外國軍售」,以深化台灣對中國的防禦能力。美國總統簽署與國會制定法律皆傾向定調《台灣關係法》的法律位階高於公報,美國國防部每年也以《中國軍力報告》評估中國武力攻台的可能性,但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2016年進入軍售冰河時期,直到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在2018年經由總統川普簽署以及美國國會制定《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進入全盛時期,因為當中209條款「對台承諾」重申支持美國與台灣關係上確保政治經濟的安全合作,強調「美國總統應依來自中國之威脅而定期對台軍售」,而讓美國總統自此成為對台軍售的推銷員(總統撥款權(PDA),而台灣與美國相較南韓及波蘭的技術合作儼然只是銀貨兩訖的軍售對價。

台成「軍備競賽」的傀儡角色

美國公開刺針飛彈抵台無疑強化台灣與中國進入「軍備競賽」,秉持美國以國防投資站穩全球「軍售大國」角色,台灣如今走向每年例行的「有價軍售」,下單美國節省時間進入到「產地直送」;在軍售架構中始終都是購買者而非合作方的角色,相較南韓與波蘭的合作關係,美國對台似乎停在對價關係,在國際關係上淪為一種干預者而非守門人的功效。當台灣自豪的「不對稱」防禦戰略,淪為美國利用武器銷售並且干預我方政策,包含建議台灣義務役期必須延長、強化後備軍人動員能力、增加國防預算購買軍火等,不對稱的變動性理應避免重大軍購,卻讓台灣淪為了中美角力戰下「軍備競賽」的傀儡角色。

(作者蔡哲明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