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美中晶片戰兩套劇本 決定誰是贏家

半導體先進製程是美國隊禁臠,只有美國信賴的國家可以做,中國現在全力發展成熟製程,28奈米以下晶片在幾年內將成為紅海市場,最終定價權可能在中國企業手中。(圖/Shutterstock)
半導體先進製程是美國隊禁臠,只有美國信賴的國家可以做,中國現在全力發展成熟製程,28奈米以下晶片在幾年內將成為紅海市場,最終定價權可能在中國企業手中。

文/羅慶生

在中國大陸宣布制裁美光後,第一時間日本即宣布管制尖端半導體設備出口。時機敏感,可視為對中國科技戰的反制。這表示日本已正式加入美國這一邊,支持美國科技封鎖以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再加上韓國、荷蘭也可能入夥,美、中科技戰態勢已趨向明朗。

相較真實戰爭,這場以半導體產業為核心的科技戰,除了沒有原始暴力的成分,在戰場爭奪、聯合盟友等戰略運作上毫不遜色。美國不僅攻勢綿密還爭取到日本加盟,中國大陸即便偶有反擊也不如美日聯軍的火力旺盛,況且韓、荷即將放棄中立;中國輸掉這一局的機率偏高。

但這並不表示中國大陸將輸掉整場競爭。經濟與戰爭都是複雜系統,有非預期的蝴蝶效應。2018年川普政府發起貿易戰,雖然成功迫使中國同意大買美國商品,加徵關稅也未取消,但美國貿易赤字卻沒有減少,關稅轉嫁後商品價格上漲,反成為助長美國通膨的因素之一。

美國的科技封鎖同樣如此,短期成功,長期未必有利。戰略思維應避免單一因素的直線思考。本文即從戰略角度分析這場美、中科技大戰,推演未來的可能發展。先從雙方競爭的大戰略談起。

美、中競爭的「大戰略」

雖然拜登政府將中國定位為「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但這缺乏定義的詞彙就如同歐洲將中國大陸定位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一樣,都是用抽象概念來包裝競爭實質。講白了,就是把中國當對手總要有個說法,但中國似乎沒有什麼對不起這世界的地方,只好用個抽象的理由。

美中競爭的本質其實是經濟發展。依據美國學者的「權力轉移理論」,國家實力達到霸權國80%就成為挑戰者。實力因素包括人口、政治力與經濟力,但前兩者短期都是常數,唯一變數是經濟。美國是現有霸權,因此美中競爭可視為中國經濟崛起挑戰美國,美國被迫應戰。如此判定勝負最明確的指標就是經濟規模(GDP)。美國如果能維持或擴大雙方GDP差距,就是贏;如果GDP被中國超越達且到美國的120%(權力轉移理論的界定),就是輸。

經濟才是美中競爭的核心,至於軍事、價值觀或其他外交操作都只是輔助。因而美國雖是軍事超強,卻強調建立護欄,避免戰爭。不過以戰爭或戰爭威脅,以及用價值觀區分敵我,作為鞏固盟邦的黏著劑,卻有很好的效果。

就如同方程式賽車,經濟競賽除了自己要加速之外,還要技術性阻擋對手。發動科技戰打擊中國半導體產業,就是要阻止中國大陸產業升級進而經濟超越。美國認為半導體是產業升級的關鍵,經濟發展的未來;拜登總統即曾拿起過一個小小晶片,強調這就是「21世紀的馬蹄鐵釘」。

因此美國競爭的大戰略,就是不久前國安顧問蘇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演講的題目:「更新美國經濟領導地位」。主調就是用「小院高牆」保護基礎技術,不讓中國獲得,並聯合G7等盟邦將美國打造成「技術領先的工業基地」,進而形成一個圍繞美國的經濟體系,來壟斷高階的「21世紀的馬蹄鐵釘」。這個經濟體由美國與盟邦及友好國家組成,可稱之為「美國隊」;如果要具體列出,就是日本管制半導體設備出口,不受限制的那42個友好國家或地區。

中國大陸的大戰略,同樣也是要建立一個「技術領先的工業基地」,差別是技術上並不尋求盟友幫忙,中國自己就可以建立全產業鏈。「國產化」的進口替代工程正在進行,只要具備可替代技術,中國不會客氣,制裁美光只是「去美化」的開始。但這並不表示沒有「中國隊」的概念,中國操作「一帶一路」倡議,並和許多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都是要擴大影響力,只是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原料與市場。

因此在中國看來,中國並非自以為是武術名家,可以一個打7個,而是以市場優勢對抗美國隊的技術優勢。G7人口只有全球的10%,中國則有18%,若加上「一帶一路」國家更不得了。雖然這些國家許多還是窮得沒有鞋子穿,但中國大陸的策略,就是要提供基礎建設,幫這些國家有錢可以買中國製造的鞋子。想想看這些國家一旦開始穿鞋,市場有多大。

誰會是贏家?

從「市場」面向觀察美中競爭,是中國領先;從「技術」面向觀察,則是美國領先。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已經讓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先進製程的發展上畫下休止符。除非有其他晶片製造途徑,例如奈米壓印(NIL)等技術突破,進而改變晶片產業的遊戲規則,否則保守估計,中國要跨進先進製程門檻至少需要10年。因為關鍵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是荷蘭ASML集合西方各國的先進製造技術才打造出來,中國要憑一己之力在各個部件上都達到那麼高的製造水準,10年時間恐怕都有點短。中國只能全力發展成熟製程。

因此美國是有機會贏。如果能壟斷先進製程的晶片製造,不僅可以阻擋中國追趕,還可以迫使全球都必須用美元購買高階晶片。如此「晶片美元」形成,「去美元化」問題迎刃而解。同時重振國內以半導體產業為主的製造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美、中GDP差距將擴大,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GDP都將趕不上美國。

不過,這個美國贏的情境有雜音,未來發展,可能還有另外一套對美國不利的劇本。

美國打壓中國大陸半導體先進製程但放手成熟製程,這在技術上硬生生地將晶片製造分割成兩塊。先進製程是美國隊禁臠,只有美國信賴的國家可以做,其他別想。成熟製程雖然大家都可以做,但從太陽能與面板產業的發展經驗看,只要中國企業大舉進軍,該市場最終將成為中國企業天下。中國現在全力發展成熟製程,合理推論,28奈米以下晶片在幾年內將成為紅海市場,最終即便不是由中國壟斷,定價權也在中國企業手中。

晶片製造被如此分割後,兩大市場的榮枯,就與美、中的經濟發展連結在一起。如果先進製程的高階晶片市場大,獲利豐,將帶動美國經濟繁榮;如果成熟製程晶片市場大,得利的就將是掌握定價權的中國。換言之,晶片市場的未來,就是美中科技競爭的未來。

對中國大陸有利的劇本,是成熟製程晶片廣泛運用於汽車、家電、玩具或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上,隨著新興國家、「一帶一路」或「全球南方」等中國隊國家經濟的逐漸增長,市場需求將愈來愈大。中國機會很好,未來如果成功壟斷成熟製程晶片,美國想要買不是「China inside」的家電或玩具,恐怕都不容易。

因此,美國贏的情境,是以高階晶片的市場興旺為前提。這有機會嗎?當然有。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搭載晶片的IT產業飛躍發展。在生產面是晶片遵循摩爾定律,功效與能耗不斷改善;在消費面上則是軟硬體相互配合,終端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未來如果仍是如此,那麼壟斷高階晶片技術的美國,自然可以將中國狠狠甩在一邊,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然而,如果對市場夠敏銳,會注意到IT產品已經有性能過剩現象。消費者並不急於更新換代,換機週期愈拉愈長。這現象已經從PC、NB,向智慧手機擴散。2022 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較2021年已經出現下滑,而不是早期經常呈現的2位數字百分比增長。任何成長都有極限;IT產業經過半世紀發展,已經到了增長的頂峰嗎?

未來如果沒有殺手級應用出現,高階晶片的市場需求可能會不如預期。如此即便美國壟斷技術,也是自家企業自相殘殺。之前的元宇宙已經讓大家失望,最近的生成式AI雖然成為熱門話題,但那是軟體部分,如何應用到隨身裝置等硬體上,進而帶動高階晶片的需求增長,恐怕還要再觀察。

美國大戰略的問題是,或許受到疫情期間供應鏈緊張的影響,而過於關注供應鏈依賴。除了要打造自己專屬的供應鏈,堅持台積電一定要到美國設廠,還認為中國半導體依賴美國技術,只要美國斷供,中國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即會受挫。

但貿易的真相是相互依賴。買方雖依賴賣方技術,賣方也依賴買方市場。技術優勢只在有市場前提下才有意義。美國「小院高牆」的科技封鎖強迫美國與盟邦企業放棄中國市場,但僅與美國友好的42個國家或地區交易,將無法補足市場缺口。如果利潤不足以回饋研發,技術優勢終將落空。

開發技術但對未來市場判斷錯誤的風險很大,日本豐田汽車之前押注氫能車,現在不得不向純電車靠攏,就是顯例。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將籌碼全部押在半導體先進製程,而將成熟製程拱手讓出;這是否是個好策略?未來將證明。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