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贏的策略:兩岸永久和平
文/旺報言論部
新北市長侯友宜終於確定代表國民黨競逐2024總統大位,這也顯示藍營希望大選領頭羊走溫和、穩定之路,因而拒絕另一位爆衝性格人選。這就像兩岸關係,兵凶戰危之際,改走溫和、穩定路線對台灣最有利。憑什麼認定侯友宜有能力讓兩岸關係溫和、穩定,可以從他和賴清德的兩岸政策作比較談起。
政治態度溫和 讓人放心
侯友宜的兩岸政策,可以概括為「3D」,即深化民主(Democracy)、強化國防(Deterrence)、交流對話(Dialogue)。正如他所說「希望台海、區域穩定,兩岸平等、友善、尊嚴的交流,彼此越來越友善」。至於國家定位,侯友宜形容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是「水」,把杯子捧好,才有水喝;維持中華民國,才能維持台灣。可以說,侯友宜認同「中華民國」,當然也接受《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這是藍綠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反觀賴清德,認同「中華民國台灣」、服膺民進黨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認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承諾持續站穩蔡英文總統的「四個堅持」立場,繼續蔡總統兩岸的路線。所謂蔡英文兩岸路線,是在《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下運行的兩岸關係。
蔡總統雖堅持兩岸互不隸屬,但她從未主張台獨,也未曾否認《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非獨」論述有其可信度。但賴清德不同,他標舉「台獨」旗幟從政,進入中央層級後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美國、大陸始終對他心存疑慮,主張維持現狀的選民更對他不放心,因而民調支持度出現「天花板現象」。侯友宜起步晚,「讓人放心」成為他的利基。
侯友宜是國民黨有意競逐2024大位者中,政治態度最溫和的。台灣自1996年首次直選總統後,就走上政黨對抗不歸路,政治極端化造成社會分裂、選民同溫層化現象,對台灣長期的團結、繁榮十分不利。從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歷任總統都宣稱要凝聚「台灣共識」,卻都做不到。侯友宜有絕佳機會帶領選民凝聚「台灣共識」,進而與大陸發展出「兩岸共識」。
台灣多數民意不接受「一國兩制」,並非否定中國,而是對統一心存疑慮。大部分台灣人不否定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情感中國,也接受《中華民國憲法》與中國的法理連結,換句話說,兩岸的中國連結極深,歧異在「治權」歸屬。
日前中共召開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不提「一國兩制」,強調「大交流」,明顯希望穩定兩岸關係,此時,溫和的侯友宜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最有機會在《中華民國憲法》基礎上,與大陸磨合共識。
磨合兩岸共識 共建和平
九二共識對侯友宜來說不會是問題,畢竟國民黨全稱「中國國民黨」,前言明定「追求國家富強統一」,第二條規定「為中華民族之整體利益而奮鬥」。賴清德的「中華民國」則是寄居蟹「借殼」,他萬一當選總統,就職宣誓「余必遵守憲法」時,不知是否心有愧疚,若違背誓言,是否有究責機制?
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其實是對「一個中國」堅壁清野,連「各表的一個中國」都拒絕,與大陸沒有任何對話的共同基礎,賴清德心知肚明,因而主張「以備戰來避戰」,以兩岸軍事實力差距,備戰要全盤依賴美國,最後的結果就是重蹈蔡英文覆轍,兩岸關係又陷入過去7年來的惡性循環。
若侯友宜贏得選戰,可以接續馬英九執政所建立的兩岸協商基礎,繼續跟大陸對話。習近平第3任期下的大陸,期望跟台灣各階層「交朋友」,國民黨執政,兩岸交流障礙解除,就可以重新回到和平發展主軸,就有機會與大陸透過對話與協商,共建兩岸「永久和平」。
「和平」應該是全民共識,賴清德堅持主權原則、一味依賴美國,想跟大陸談和平是天方夜譚,真能為兩岸建構永久和平的人,還是侯友宜莫屬。
(本文為旺報社評,主筆/王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