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轟炸機專業化、太空化 戰略大改變
文/譚傳毅
在現代戰爭裡面,特別是未來的美中軍事衝突(如果有的話),美軍隱身、大航程的轟炸機例如B-2以及B-21,還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若再加上解放軍即將出現的的轟-20,能否再現「杜黑理論」?
1921年,義大利杜黑(Jiulio Douhet)將軍《制空權》更不遺餘力的頌揚轟炸機,在當代總體戰中,唯有打擊所有可能轉化為軍事力量的資源,具體表現就是以轟炸機對敵縱深實施打擊。「杜黑理論」促成了現代空軍的獨立出現,也對轟炸機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
的確,轟炸機有過輝煌歲月,二戰的大轟炸、越南戰爭的美軍轟炸、南斯拉夫的空襲,乃至於二戰後的每一場戰爭,甚至於冷戰的核彈威懾,都是轟炸機扮演戰爭的急先鋒。
性能越來越強大的轟炸機
轟炸機是在機腹和機翼掛滿了炸彈、魚雷或飛彈,能夠在很短時間內飛到敵人後方切斷敵運輸線、襲擊敵機場和戰略要地,還可以攜帶核子彈,進行核威懾。如果航空母艦是海軍的代表,那麼,轟炸機就是戰略空軍的代名詞。
雖然轟炸機體型龐大,但是現代戰略轟炸機的反應極快,可以迅速變更作戰目標,即使敵對雙方都擁有核武器,在不涉及「相互保證毀滅」的前提之下,轟炸機仍可在第一波以常規彈藥對敵進行精確打擊,並繼續自己的作戰目標。
在現役轟炸機當中,最強大的當屬美國B-2轟炸機。它是全球首款匿蹤轟炸機,從誕生至今始終佔據轟炸機首位,從未落後。1999年,B-2第一次參與科索沃戰爭,其超強破壞力在全世界引起極大的反響。
在整個科索沃戰爭中,B-2全部從美國本土起飛,經過空中加油之後抵達南斯拉夫上空開始空襲,雖然出動比例只佔美國全部戰機的1%,但投彈量竟達全部投彈量的11%,可見其驚人的載彈量不亞於更大型的B-1B。B-2轟炸機外表非常科幻,從1997年開始服役至今,其類似飛碟的科幻感仍然不滅。
1997年,首批6架B-2轟炸機正式服役,一共只生產21架。每架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B-2的重量單位價格比當時的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這也是B-2最大的煩惱;而且其維護價格高得嚇人,每飛行1小時就要花費1天的時間來維護。
如果不是戰況太緊急,B-2只能擺在高檔的恆溫恆濕的機庫裡面,這是美軍發展下一代轟炸機B-21的原因。
美國空軍預計採購80到100架B-21,每架生產成本控制在5.5億美元(2010年幣值)。B-21是繼B-2之後全球第二種匿蹤轟炸機,也是未來美國空軍戰略打擊的核心力量,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從美國官方展出的視頻來看,B-21彈艙容積不會小。雖然我們可以把B-21視為是B-2的低成本版,但不能說是B-2的簡化版。其低成本可表現在雙發動機(F-135渦扇,單發推力18噸)、而不是B-2四發(F-118渦扇,單發推力12.5噸),總體動力雖略遜於B-2,但其體型小,可以彌補推力不足。
由於現代轟炸機的超能力特別是匿蹤性能,它永遠不會過時。然而,轟炸機和戰鬥機的區別也越來越小了。B-2之前的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需要戰鬥機護航,現在卻不需要了,而且現代匿蹤戰鬥機也可執行對敵攻擊任務,逐漸混淆兩者的區別。
誰才是王者?
戰鬥機與轟炸機,誰才是空中力量的核心?舉個例子:如果派專業轟炸機去執行格鬥、派機動能力強但載彈量低的戰鬥機去執行轟炸任務,那就完全搞錯對象了。
戰鬥機的主要任務是破壞敵方的防空體系,並且盡可能的殲滅敵方空中作戰力量,以取得絕對的制空權;之後,才輪到己方轟炸機執行任務,無論轟炸機是匿蹤或非匿蹤,只有掌握絕對的制空權才能發揮功能。
對付弱小國家例如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或許可以不必考慮制空權的問題,畢竟這些國家的防空力量太弱,根本無法對抗匿蹤轟炸機。但若美軍面對實力相對強大的解放軍,情況不見得有利於美軍。例如2023年3月,1架殲-20協同1架空警-500,在近距離產生了接觸;表示無論是匿蹤戰機或轟炸機,都不再有匿蹤的優勢。
若要問戰鬥機和轟炸機誰才是空中王者?就要看去執行什麼任務。若執行轟炸任務,那麼轟炸機就是主角;若執行破壞敵人防空網或與敵機進行空戰,那麼,戰鬥機就是主角。當然不排除有時會以(多功能)戰鬥機攻擊地面目標、或者轟炸機以其攜帶的自衛防空飛彈攻擊敵戰鬥機,但就專業性而言,自然無法發揮最大的作戰效能。
即使如此,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現代戰鬥機漸漸的發展成為多用途戰鬥機,除了防空,更可執行對地、對海攻擊的各種任務,而轟炸機也往往具有攜帶對空飛彈和反艦飛彈,使之具有護航或奪取區域制空權的能力。
世界上只有美中俄3個國家擁有轟炸機,雖然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並不表示兩者是排他的;事實上,模糊的界限表示戰鬥機和轟炸機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而且越來越朝向專業化發展,兩者可以互補而不衝突。
許多沒有轟炸機的國家例如我國,甚至用F-16擔任對地或對海攻擊的角色。但是戰鬥機的掛載能力、機載雷達和其它電子設備究竟不如轟炸機,在執行轟炸任務時,戰鬥機飛行員遠比轟炸機飛行員辛苦。
更模糊的空中界限
顧名思義,轟炸機的任務以轟炸為主,但若要求轟炸機在「一小時之內炸遍全球」,普通轟炸機(無論其為匿蹤與否)是做不到的,而且作戰準備時間極長。若把轟炸機部署在太空呢(例如空天飛機)?
2023年5月8日,中國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76天後,於當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中國並不是第一個成功發射空天飛機的國家,2022年11月,美國X-37B在軌連續飛行908天之後返回地球,打破了之前780天的飛行紀錄。
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無論是中國的「神龍號」空天飛機、或者美國的X-37B,都可長期部署在太空,而且被視為太空中的轟炸機。若果真如此,美中兩國各自在對方頭上掛了一支「達摩克利斯之劍」,來自太空的威懾壓力山大。
神龍號的工作原理:一級運載飛行器(視為火箭的第一節主推進器)背著二級空天飛機從地面水平起飛,並可以多次地重複使用。一級飛行器在大氣層中飛行,之後二級飛行器分離點火進入太空。
神龍號空天飛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空天飛機,首架神龍比美國X-37B小。試飛成功後,中國開始嘗試研製放大版的神龍空天飛機。神龍號使用固體燃料,表示無需加注燃料,隨時可以起飛、安全性更高,這是空天飛機能夠搭載火箭重複往返的基礎保障。
而且,神龍號可改裝為對地面精確打擊的大型空天飛機(或轟炸機),以該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極難被追蹤和攔截,是專為軍事用途而生的武器。
結論
由於轟炸機太好用,它永遠不會過時;不但不過時,而且還朝向專業化與太空化發展。所謂專業化指的是杜黑式的戰略轟炸,這是任何戰鬥機所不能取代的;所謂太空化,指的是未來轟炸機將部署在太空。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無人化以及智慧化(AI)轟炸機的發展,究竟這是當代武器裝備發展的主流。中國遲遲未問世的轟-20可能是個指標,許多專家認為可能是軍方未能解決發動機的問題;而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個障眼法。
因為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轟炸機最大的弱點,就是它在完成任務之後總是要降落,而其降落地點就是對方報復的目標。這種恐怖平衡正是現在美中對峙的情境,誰也不敢開第一槍。
只有把轟炸機部署到太空,才能解決「不開第一槍」的困境。如果哪天中國官宣表示,神龍號就是轟-20,我們也不會感到意外。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