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中國發布烏克蘭危機12條對台海局勢的影響

中國外交部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簡稱12條。中國提出的烏克蘭立場文件,對局勢的發展是有影響的。圖為大陸外交部長秦剛。(新華社)
中國外交部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簡稱12條。中國提出的烏克蘭立場文件,對局勢的發展是有影響的。圖為大陸外交部長秦剛。

文/周忠菲

打到今天,俄烏戰事戰與和的膠著,令世界注目。

2月23日,中國呼籲烏克蘭與俄羅斯停火,提出了12點和平談判計畫,建議結束俄烏敵對行動,恢復和平談判,解決戰爭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等。2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簡稱12條。中國提出的烏克蘭立場文件,對局勢的發展是有影響的。

中國與歐洲區域外國家的身份,就結束俄烏戰爭出面斡旋,說明中國認為,拜登政府在美歐方向上出現的戰略意外是全域性的,說明拜登政府推行的所謂「兩洋戰略」,受到了衝擊。也顯示中國不懼怕美國掉頭向東。中國有自己的戰略應對。

循此思路,可以說,中國提出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的主張,也可視為中美在地區安全問題上交鋒的繼續。中國呼籲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俄烏分歧,中國還在更高層次提出了建立歐洲安全新機制的建議。可見12條不僅有多層含義,對海峽局勢也將產生影響。

先看12條的內容與中國立場:

12條的內容可概括為:1、尊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2、摒棄冷戰思維;3、停火止戰;4、啟動和談;5、解決人道危機;6、保護平民和戰俘;7、慎用核,維護核電安全;8、減少戰略風險;9、保障糧食與能源安全;10、停止單邊制裁;11、確保產業鏈;12、推動戰後重建。

從中國立場看,和平方案的含義主要有幾點:

其一,將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放在第一位。強調當前形勢下,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是實現世界穩定的前提。指出國際社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美國也不能例外。

在國際多邊層次,和平方案展示的中國「跨越地理區域發揮作用」,也傳遞出中國對美國所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試圖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徑,將堅決抵制。

其二,單列一條,提出減少戰略風險,顯示中國對局勢嚴重關切,表達了「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一國的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進行保障」等霸道主張的譴責,矛頭直接指向美國和北約。這種鮮明性對中國外交而言,尤其在中美關係中,過去並不常見。含義是,美歐的戰略決策,不應再局限於獲得某種有形的「獲勝」目標,也不應藉口國家之間戰略觀點和政策目標的不同,為減少國內政治壓力,放棄穩定競爭的長期目標。如何減少戰略風險,包括美中俄關係,應三思。這是點到為止。

其三,以中國的多重身份,謹慎代言。在當前「戰與和」的糾結中,中國具有中美對抗關係中的角色,歐洲的區域外角色,發展中國家的引領者角色身份,這使中國有可能作為中小國家的代言人,在以西方為主的世界體系中,傳遞一種追求和平發展道路的價值觀、安全觀和生存觀。如第九條的保障糧食與能源安全,第10條的停止單邊制裁,都體現對弱小國家利益的關切。美歐不問後果的制裁,導致受糧食與能源衝擊的中小國家,由於應對能力有限,正在變得無所適從。

其四,關鍵在於如何實現和平,而不是單純止戰。12條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去構建整個調停機制,而是對重建提出了具體建議。如第11條關於保障全球產業鏈的運轉,第12條關於重建內容包括在氣候與能源方面進行合作等。眾所周知,在環保與新能源方面,美國與西方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他們完全可以在這些領域, 為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發揮作用。也說明中國的和平方案,而不是像西方媒體污蔑的那樣,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歐洲搶佔市場「搭橋」。

再看中國發布12條後,國際社會的反應。

中國主張俄烏衝突的解決回歸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主張慎重用核的立場,已經得到聯合國的首肯。區域和平方面,中國主張和談的表態得到部分歐洲國家的認可。在區域安全上,匈牙利提出建立沒有美國參與的「歐洲北約」這樣更為激進的主張。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2月24日12條發布當天立即表示,烏克蘭對中國的提議「持開放」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歐安會上,中國外事委員會主任王毅與烏克蘭外交部長巴薩爾就俄烏戰事進行了溝通,歐安會後,王毅去了俄羅斯。從時間和程式的安排上看,中國進行外交斡旋,是基於與當事國之間的信任關係,也充分尊重了烏克蘭。

國際社會正面評價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立場的同時,12條遭到美國的猛烈抨擊。

拜登總統直言:「中國參與協調是不理性的」。國務卿布林肯指責「中國致命武器援俄」,還發表挑釁性講話,聲稱「台灣不是中國內政」。此外,美國立即施展「外交拉鋸」。布林肯親自出馬,「策反」哈沙克斯坦和塞爾維亞等國所持的「親中立場」。在東亞,為了迎合美國需要,日本與韓國也展示「進一步反華」的姿態。這些國家在美國的威逼下做出反應,更顯美國的對外政策,不但處於不必要的高度緊張狀態,而且已偏離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大方向。

最後,12條的發布,對海峽局勢有何影響?

12條的發布也展現了中國國家安全概念的調整。強調自身安全,反對外來勢力對一個國家內部事務的干涉,成為中國國家安全最突出、最強調的核心利益。從這一點看,中國對中美正面衝突不可避免的態勢,採取了正面接受的立場。

此外,拜登政府的報復是必然。美國擔心,中國跨區域發揮和平作用,中國這種有能力實現其意志的行為,一旦得到其他國家的廣泛認可,將造成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棋輸一著」的局面,也會給國內政敵「授之以柄」。

美國的報復也意味著,近期,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進行所謂「無風險套利」的舉措,有可能繼續升級。從軍事戰略布局與外交政策的關係看,這種反應已傳遞到台海局勢上,如最近美國國會和軍方接連做出一系列強化美台軍事與政治關係的反應,包括最典型的,「已經來不及仔細消化的」,國會眾議院一口氣通過11項涉台提案等舉措,目的就是遏阻中國的鋒芒。應對中國和平提案對拜登政府冒險性十足的對外政策進行的挑戰。

必須警惕的是,與外來勢力相比,最危險的是台灣民進黨當局「更加鐵杆地」、「不考慮後果地」,對美國強化戰爭的意志進行全方位迎合,為了在台灣政爭中展開「誰更敢於戰爭」的「立場比拼」,甚至擺出了不惜犧牲兩岸關係發展的姿態。危機一觸即發。

中國堅決「反獨」,「遏獨」,似乎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迫切。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