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CSIS台海兵推可能搞錯了重點(羅慶生)
文/羅慶生
日前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兵棋推演中共2026年入侵台灣,結果是解放軍戰敗,台、美、日聯軍慘勝。
兵推估計解放軍將有1萬人戰死,損失155架戰機、138艘大型船艦。美軍兩艘航母與10到20艘大型水面戰艦被擊沉,3500名美軍戰死。參戰的日本折損100多架戰機和26艘船艦。台灣軍隊則有3500人傷亡,26艘驅逐艦和巡防艦全部被擊沉。
這不是CSIS第一次的台海戰役兵推,但卻是最廣泛的一次。他們以「下一場戰爭的第一戰」為標題,模擬了24種戰況,凸顯兵推結論的說服力。CSIS是美國重要智庫,可以理解這份兵推報告對美國聯邦政府、國會決策產生的重大影響。
但就是因為這個兵推很重要,讓我們有點擔憂美國可能搞錯了重點。西方式的線性思維並未考慮到東方戰略文化,中國人一向推崇《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的反向思維。CSIS以解放軍攻台,拒止美、日軍介入為基本想定,但這種解放軍稱為「阻援打點」的打法並不一定是必然選項,還有另一種更積極的「圍點打援」。如果解放軍對台灣只圍而不攻,反而全力打介入的美軍,請問美國怎麼辦?
CSIS的「勝利方程式」過於一廂情願
在兵推報告中,CSIS指出,他們是在4個前提下才推演出美軍最終獲勝的結果。包括台灣地面部隊遏制解放軍登陸後建立的灘頭堡、美軍能運用駐日美軍基地遂行戰鬥任務、美軍擁有長程反艦飛彈能從遠處打擊解放軍艦艇、美方在開戰前即徹底武裝台灣並毫不猶豫地出兵介入兩岸爆發的任何衝突。
在這樣的想定下,解放軍要對付的是台、美、日聯軍。國軍在義務役延役後以20萬人計;太平洋美軍包括5個航空母艦戰鬥群、2支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4個空軍航空隊合計26萬餘人;日本自衛隊25萬。如此解放軍要面對的兵力,超過70萬。
解放軍如果渡海攻台,不僅要打風險最大的渡海作戰,還要打最耗兵力的登陸作戰;如此從寬來算,至少需要100萬兵力才有勝算。而解放軍總兵力才200萬。中共會孤注一擲,不顧其他方向的國防需求,動用總兵力的一半來打台灣?如果會,那就是腦袋壞了。
再進一步計算,就知道CSIS的兵推不合理,參數設定有誤。解放軍如果硬攻台灣,打得筋疲力盡後再面對介入的美、日聯軍,只估算陣亡1萬人,真是太含蓄了,也太看不起國軍。光是國軍打光所有船艦,力阻解放軍登陸,最終成功「遏制解放軍登陸後建立的灘頭堡」,雙方傷亡合計就要超過10萬。
因而,真正的問題在這裡:既然國軍付出了海軍全滅、空軍應該也差不多,陸軍犧牲慘重的代價,終於完成「濱海決戰,灘岸殲敵」的任務,國軍就打贏了;此時美軍再介入是要幹什麼,搶功勞嗎?
CSIS的兵推太過於一廂情願,以連續性假定推出所期望的結果。整個「勝利方程式」就是設定有人先消耗解放軍大量兵力,美軍再來收拾戰場,贏得最後勝利。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是等英、法消耗德軍差不多了,才以生力軍的姿態進入歐洲。但這在台海戰役的布局實在太明顯。先不談台灣人願不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美國霸權;解放軍不是笨蛋,不會冒那麼大風險採取這種自殺式打法。
中共動武的更佳選項,是以一部拘束國軍,主力打擊美、日援軍的「圍點打援」。如此可將國軍20萬大軍限制在台灣島,只要針對50萬美日聯軍即可。而且日本會不會出兵配合美軍作戰?還是未定之數。
《美日安保條約》雖規定受到軍事攻擊時雙方將相互協助,但介入台海戰爭是否可排除日本憲法第九條禁止派遣部隊至海外的限制,還有爭議。而且就實務來說,台灣被拘束在第一線外,日本就變成第一線。扮演消耗解放軍戰力的角色實在太沉重了,日本願意嗎?這牽涉國家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平時日本可以在外交上全力配合美國,但打仗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日本遲疑,那解放軍就只要對付26萬的太平洋美軍。如此前進部署在琉球、關島的3萬多美軍就等同人質;解放軍將以主場優勢,好整以暇地等著從數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美國西岸奔赴而來的美軍自投羅網。中共軍委聯合參謀部發展的兵棋推演,可能就是這樣的劇本。
拜登推「美中競爭」為何堅持建立護欄?
事實上,戰爭是個複雜系統,一旦爆發,後續發展無法預測。CSIS兵推有連續性假定,過程偏離實際,但結論則無可置疑,那就是兩敗俱傷。這是複雜系統有意思的地方,我們無法預測過程的變化如何,但無論怎麼變,結果都一樣。就好像熱帶海洋上無論氣流如何擾動,最後一定會出現颱風。氣候也是個複雜系統。
這應該是拜登政府推動「美中競爭」時,一再強調要建立「護欄」的原因。去年11月的峇里島峰會,拜登與習近平會面時仍表示,美國將繼續與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但這種競爭不應演變成衝突。
美國作為霸權國,為何拒絕在軍事實力仍然具有絕對優勢時,以軍事衝突處理中國崛起的挑戰?最合理的理由,就是擔心兩敗俱傷。如此即便美國獲勝,霸權也將拱手讓出,最終可能讓歐盟、英國,甚至日本漁翁得利。
美國菁英理解他們霸權的建立,是奠基於歐洲列強一百多年的惡鬥上。若非英、法、德、俄等國彼此纏鬥不休,以致最終大家都筋疲力盡,輪不到從殖民地翻身的美國在世界舞台上唱獨角戲。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2001年出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 一直是本暢銷書,另一位重量級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必有戰爭的「修昔底德陷阱」論述,也隨時提醒美國人。
但美國真能擺脫「修昔底德陷阱」?即便美國不想打,能阻止愈來愈強大解放軍想打嗎?
明眼人都知道,美軍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武力、最先進的軍事科技,但絕大多數武器載台已經老舊不堪,而且隨著時間過去,愈來愈老舊。想要在20年內更新1萬多架戰機,200多艘大型戰艦,那是不可能任務。解放軍雖然經驗不足,在新武器不斷出台下出現「裝備等人」的怪象,但隨著時間過去,經驗將愈來愈豐富,戰力也會愈來愈強。時間是站在中國這一邊。「美中競爭」最後會不會以戰爭來論輸贏,誰也說不準。
因而台灣戰略學者必須擺脫以往台海衝突是國共內戰延續的陳舊思維,改從「美中競爭」架構,去理解未來可能發生的台海戰爭。如果美國真如CSIS兵推的標題,將其設計為「下一場(世界)戰爭的第一戰」,那麼誰讓台灣在第一戰就成為廢墟,誰就是台灣的歷史罪人。
「美中競爭」大戲勝負未可知,台灣要穩住。能頂住各方壓力的政治家,才夠資格當中華民國總統,帶領大家穿越險境。在複雜、紛亂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應變深具挑戰性,但一個原則不變,那就是:能撐到最後的,就是贏家。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