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美中南海對抗與拜登戰略選擇的難題

美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

文/張明睿

美國羅斯福航空母艦打擊戰鬥群(TRCSG),2020年12月23日由聖地亞哥出發,在西太平洋水域巡航,從羅斯福航母曲折的航跡圖來看,除比較明確到達日本實施美日聯合軍演之外,似乎有意停滯在海上等待些什麼?

最終,航母於2021年1月23日從台灣東部水域,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1月25日已經航行在黃岩島周邊地區,並與關島起飛的B-52機或在南海水域會合操演。

在美國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實施自由航行任務之際,中共解放軍,當天先後以轟炸機(轟六K、殲轟16)為主力,計13架次的飛機進入台灣西南水域巡航,24日則以空優機為主力(SU-30、J10),計15架次,這些飛機航向也都指向了台灣西南水域,這也是與美航母戰鬥群處於相對的位置,都在彼此有效的火力打擊範圍。

美中如何表現自己的軍事行動

從軍事活動的角度來看,確實具有「存在艦隊」與「存在軍力」的威懾與反威懾的意謂。由於這次航母群,是美國大選後,新舊團隊在交接過程中出發,卻直到拜登新團隊就職後第三天進入南海,產生新一輪的美中軍事互動,自然會聯想新政府的決定,而引起攸關方的關注,並對中美軍事活動進行研判。從美中台三方可獲取的訊息分析,基本上,可以區分三類型,「美中默契」、「常態軍事訓練」、「針對性行動」。

「美中默契」的觀點

這個觀點是從美官方普萊斯(Ned Price)在1月23日所發布的新聞稿中可以理解,包括「美國敦促北京停止對台灣的軍事、外交和經濟施壓,並應與台灣民選代表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重申美國恪守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所概述的長期承諾。美國將持續支持依循台灣人民的願望和最大利益,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將繼續協助台灣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為維護台灣海峽及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從美國新聞稿陳述看來,美對中國與台灣之間,具有戰略平衡的語言意涵,期望回歸到美中台三方的常軌上來,這也是美國傳統的「一中政策」延續,但情勢上又非完全如此。

「常態軍事訓練」的觀點

此觀點是來自於軍事領域的聲明。美國印太司令部聲稱,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1月23日「在南中國海期間,打擊小組正在執行海上安全行動,其中包括使用固定翼飛機和旋翼機飛機進行飛行行動,海上打擊演習及水面部隊和空中部隊之間協調戰術訓練。」

同時,中國的環球時報在1月24日一篇文章表示,解放軍在台海空域進行演習已經是常態化,演習計畫都是提前制定的,「並非臨時起意」。並強調解放軍在台海空域展開大規模演習和美國航艦抵達南海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雙方是按照各自的訓練計畫展開。這是指美軍的P8A、EP3E、E2C、C2A等七架飛機的海上訓練活動,以及中國戰轟機、空優機在台灣西南水域的飛航活動。顯然環時有淡化中美軍事目的的寓意。

「針對性行動」的觀點

這一點是台灣方的看法,立法院長游錫堃稱,中共這樣的動作,就是有一點在測試是美國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也不希望美、中因為這樣衝突起來。如果是針對性行動,美中雙方應該還有更貼近的軍事較量行為,或被稱為不專業的飛行舉動方是,然美中雙方卻沒有這般的抱怨傳出。

以自由統裁式對抗演練譬喻

美中之間在巴士海峽與南海地區的空海互動,是否還有其他的模式可以說明,1月26日傳來了一個訊息,在台灣西南海域至巴士海峽之間,中共解放軍出動了空警2000、空警500、運8反潛機、運8遠程干擾機、運9電偵機實施海上偵察活動,同時也出現一架美國的EP3-E電偵機彼此交錯飛航。

中共為何會派出大量特種作戰飛機,在台灣西南水域實施偵查?此刻美方的航母戰鬥群已處於南海的黃岩島周邊,離開了該水域。但一個航母戰鬥群編組,除了空中、水面力量外,還有水下潛艦存在,解放軍的特種軍機,顯然是針對水下目標而來。

美中飛機交錯,可以解釋為美軍機干擾,是為了讓自家潛艇得以脫離該水域而去,所以,美中特種機的互進,或止於看不見的電子攻防,表象上顯示,彼此並未發生衝突。這種樣態,以「常態訓練或是針對性反制」的評論,實不足以精確描述。

考慮解放軍三天來的飛航平台,從戰轟機、各式空優機、到特種作戰飛機,足可以表現四種作戰模式,遠程打擊與對海反艦;空優機制空權的爭奪;特種機的C4ISR的空電網作戰;以及展現未來可能的海空體系作戰形式。

除此之外,美中在南海的軍事行為,既不願引發衝突,卻間接地在展現自身實力,既不是一種常態訓練的簡單,也不願有過濃的針對性操作的軍事威懾,這種軍事互動方式,若要妥確描寫美中在台灣西南水域的軍事活動,或更像一場自由統裁式的對抗演練,有些許風險卻可控,又能讓對方知曉相對的實力,一舉數得。

挺進南海所謂何事?

羅斯福航母戰鬥群的航行引人側目,認為是川普權力下放美在全球各戰區司令遂行的動作,是美國印太司令部所做的主。若從戰鬥群在去年12月23日西出,至西太平洋巡弋一個月後,在1月23日方進入第一島鏈內水位置的時間點來看,顯然戰鬥群是有所等待。    

若考慮美新舊政府1月20日交接,戰鬥群在等待新政府態度,也就有它的合理性,司令部自主說不易成立,更何況普萊斯(Ned Price)的新聞稿已經明顯告知,白宮對此事是知情的。

拜登剛上任的第三天,在台海、南海實施自由航行,所為何事?讓我們回溯2016的歷史,就是南海菲律賓黃岩島的仲裁案出爐之後的衝突。顯然美國是想透過國際仲裁與國際法去塑造南海秩序,把中國的主權主張進行弱化。

可惜當時歐巴馬在軍事活動上,戰鬥群躇滯於第一島鏈外沿,這也是美國當年強調「離岸平衡」地自限。如今,拜登記取教訓,航母進入南海水域,緩行在黃岩島周邊,以宣示對盟友承諾的兌現。

戰略是講求機勢的,當年東協國家支持仲裁結果時,美國支持的力量有限,如今,中國在南海島礁的建設初步完成,再加上川普2018年推動的「印太戰略框架」秘密協議,對中國實施極限施壓,結果卻仍處在印、澳行動的統合上,三年下來,讓這兩個國家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邊境衝突與貿易中斷),而東協國家則擺出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的態度。

拜登如果還想回到「軍事安全靠美國,經濟發展靠中國」,軍經分離的聯盟戰略,勢必要有新的思路展現。畢竟,不論是聯盟戰略或是印太戰略,其核心皆是以中國為目標的「軍事中心主義」,拜登雖然選擇走回原有的聯盟路線,這與川普路線已經差異不大,只是反中路線的延續,但這個聯盟環境基礎,已經被川普的操作給破壞殆盡。

一個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聯盟戰略設計,能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之中嗎?或許美國也清楚到,這將是一種長期戰略的施作,這或許是拜登政府,重拾被川普拋棄的「戰略忍耐」口號的自覺吧!

(作者張明睿/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本文為國戰會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