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對台承諾「堅若磐石」 可靠嗎?
文/蕭衡鍾
繼中共軍機密集繞巡台灣海峽成為常態並創下架次新高記錄後,美國也在1月25日派出了美國空軍U2沿台灣東部轉進巴士海峽,以及EP3E通過巴士海峽。此外,美國更派遣羅斯福號航空母艦(CVN 71)打擊群進入南海,如此對於中國的反制作為,明顯不利於地區局勢與台灣海峽周邊的和平穩定,讓台灣海峽面臨了「和平邊緣」的危機意識。
台灣不應對拜登新政府過於依賴
剛卸任的川普政府強化對台灣的支持,增加對台軍售,並派遣高階官員訪台,此舉激怒了中國,也讓美中關係持續惡化。這讓前總統川普在台灣成為受歡迎的人物,這也使台灣擔心,拜登上任後挺台強度是否可能減弱。
但日前,新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霍恩(Emily Horne)公開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拜登將與夥伴和盟友站在一起,以促進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安全和價值,並敦促中國停止對台灣的施壓。
此舉讓蔡英文政府喜出望外,台灣外交部並表示,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拜登總統就職,是駐美代表首次獲邀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凸顯台灣與美國基於共同的價值的緊密關係。民進黨人士並認為,如果美中雙方在台海周邊有相互反制的惡性循環的話,其根源是來自於中國大陸。
事實上,美國國務院在新政府組成那麼短的時間內,就針對台海問題發表談話,從內容來看似乎都是對台灣友好,一方面可能再度強化美國對台政策的延續性,繼續對台灣友好的態度,然而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對中國大陸的不滿表達,因為中國大陸在拜登就任第一時間就針對川普政府的前國安團隊列出了制裁名單所致。
因此,台灣不應對於拜登新政府過於依賴、不該對於拜登政府在處理美台關係上存在過度期望,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目前尚屬於摸索期,尚未定型,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形塑時間,或許要等到其上任三到六個月後方才能有所明確。畢竟,拜登在處理美中台關係的經驗上,雖然不至於是「老油條」、但絕對可以說是個「老江湖」了,不像川普那樣的「自走砲」會去挺台到底。
一個會顧全大局、聯合與領導盟邦打「制衡」中國大陸的「團體戰」,卻也不排斥在某些全球議題上尋求與中國大陸的協商與合作;一個則是全憑自己本心好惡、以「單打獨鬥」之力去「反中抗中」的一昧衝撞,甚而一再放狠話「撂挑子」。相較之下,就政府政策與大國關係來看,拜登與川普兩人孰優孰劣似乎立見分曉。
美國政策尚未明朗前的兩岸互動
從美國國務院新聞稿來看,其把台灣受到的軍事壓力與區域安全做了連結也是事實。以對外關係所採取的態度而言,拜登政府的處理方式將會比較細緻,例如拜登本人雖然還沒有對於中國與兩岸議題發表意見,但他的國防、外交、情報等首長則是都發表了相關言論,團隊的態度可見一斑。
拜登的國安團隊都是熟面孔,過去的言論各界亦充分瞭解,不像川普上任初期較難掌握。坎貝爾(Kurt Campbell)於2019在外交事務季刊文章的結論中便指出,雖然與中國的交往政策已結束,但也不能再回到圍堵等冷戰邏輯,美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如果沒壞就不要修改(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因此如果拜登團隊認為川普的政策沒有問題,便不會去作改變,但在戰術上、策略上或作法上或許會有不同。
有學者比喻以往川普政府任內的美台關係是「小步快跑」,但一般認為,現在拜登新政府的美台關係究竟是否為「穩定前進」則就有待觀察了。儘管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大選的黨綱中刪除了「一中政策」的字眼,可以用此來作為與中國折衝時的籌碼,但在拜登政府的實際政策上如何落實,又是另一回事。
由於政權交替使對政策執行的方式必有不同,難免引起相關疑慮,有人主張美國會繼續強硬「抗中」、有人則是認為以拜登與習近平相熟的情況來看會對中國「放軟」,但只要審慎因應便不必過度擔心,因此對於美中關係不用悲觀,至少拜登不會像川普那樣強勢與盛氣凌人,但拜登應該也不會對於兩岸政府有促談、促交往的動作,兩岸關係可能仍會延續「政冷經熱」的狀況,各項兩岸交流及往來在全球疫情沒有獲得緩解之前是不會恢復的。
拜登強調要與國會和諧,而台灣又受到美國國會的充分支持,在此情況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並存。拜登將以力量作示範而非示範力量,會模糊處理敏感問題,但明確強調價值與理念議題,所以兩岸仍應就可以合作的事務性議題尋求對話機會,如此也符合拜登政府的亞太政策,台灣要思考如何發展兩岸關係並尋求對話的可能,兩岸不一定要經由美國促成才能對話。
拜登團隊中的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坎貝爾均強調台灣對於美國的戰略重要性已達到不能忽略的地步,這是出於中國崛起後應對地緣政治經濟影響下的體現,在「短鍊」效應下,台灣於全球供應鍊重組中的地位將日益重要,如何有效並加速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成為重大課題,台灣必須避免成為大國談判的犧牲品。
(作者蕭衡鍾/台東專校助理教授,本文為國戰會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