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黃惠華》日本反戰 不可能介入「台海有事」
文/黃惠華
根據日本時事通信社發布一項最新民調,在2022年8月26日到9月13日進行的調查,日本民眾約79%受訪者對台灣發生事態認為「非常有危機感」或「整體來說有危機感」。一旦中國大陸武力攻擊台灣,日本是否應派出自衛隊跟美軍聯手對解放軍作戰,只有22%受訪者表達「贊成」或「整體來說贊成」;而「反對」或「整體來說反對」的受訪者合計高達74%。日本社會的反戰民意強烈,並且反對日本自衛隊介入台海衝突。
可見,在「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之下,儘管得到日本民眾「精神上」普遍支持,但是真正要出兵防衛台灣,日本民眾還是有所保留。在向來反戰的日本社會,「台灣有事」之說想要成為現實?恐怕在理想與現實還有一段距離。
日本戰後爭取和平之路 過程艱辛
日本社會向來反戰,翻開日本的反戰運動史,必須從1904年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那場戰爭開始說起,當時那場戰爭重擊日本經濟。1904年底日本的物價指數飆漲,與1903相較之下,年平均上漲12%,直到戰爭結束時,漲了19.5%。尤其是民生必需品價格,例如鹽和糖,幾乎是1901年的2倍。工人的工作條件惡化,企業工作時數經常達到16小時。實際工資下降,因為戰時動員男性參軍,導致勞動力短缺,1905年糧食與經濟作物耕作面積減少,日本面臨經濟衰退及資源枯竭的困境。
尤其是人力資源耗損,當初日本政府徵召42.5萬人參戰,結果戰爭期間總共動員了118.5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這是日軍戰前兵力的5倍。死傷人員(23萬人)超過了承平時期整體正規軍的損失。1906年被徵召上場的年輕人,原本從預備役中退役的老人,全都被迫徵召入伍。與日本不同,俄羅斯人力資源只受輕微的影響。
雖然日本戰勝俄國,但是戰勝的代價卻是付出了龐大的財力、物力與人力,一場戰爭,也讓日本筋疲力盡,得不償失。尤其是財政緊張與惡化,根據估計當時整體軍事費用的總金額為15-20億日元。日本動用外國貸款支付其中大約一半的費用,戰爭期間雖然獲得了4筆價值超過8億日元的外國貸款,1905 年戰爭期間又被迫新的貸款,與戰前相比,公共債務徒增兩倍之多,戰後達到24億日元,預計每年支付利息高達1.1億日元。
當初日本軍事戰略目標是速戰速決,沒有長期打消耗戰的準備,面對經濟壓力、人力短缺,沉重的軍事貸款之下,同時也限縮日軍的作戰能力。雖然日本戰勝俄國,付出卻是龐大的代價。因此日本民間社會開始出現反戰運動,這是日本尋求和平的開端。
今(2022)年8月日本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77週年,首相岸田文雄保證日本絕不會再發動戰爭。新任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表示,「戰後日本的繁榮是建立在先人犧牲基礎之上的」。這席話代表著過去因為戰爭帶來經濟蕭條惡果,至今仍記憶猶新,日本必須記取教訓。
反戰 才能爭取18歲公民權
日本前防衛大臣森本聰出版的《台灣有事的劇本》一書中指出,「台灣的緊急情況(戰爭)就是日本周圍的緊急情況。因此,必須加強日本的安全體系」。雖然美日同盟針對台海可能發生的事態預作準備,自衛隊依據新安保法提供美軍後勤支援,依照憲法不太可能直接參與台灣周邊的事件。
民主國家跟極權國家沒有不同,一個國家決定發動戰爭的權力在領導人,只是民主國家參與戰爭,多少還須顧及民意。在修憲完成之前,日本政府立場無論是反戰或者譴責中國的不當行為,或者呼籲各國支持台海和平穩定,都不代表日本有能力、有意願介入台海戰爭,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值得國人警惕。
眼看著台灣社會充斥著對台海戰爭主戰的氛圍,目前台灣民間社團推動18歲公民權,萬一台海發生戰爭,首先被徵召上場的就是18歲以上年輕人,與其爭取公民權,還不如先推動台海和平與反戰運動來得實際。先避免自己被犧牲,才能爭取參政權益,這才是最佳的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作者黃惠華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