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布林肯需要研讀中共二十大報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稱中國正在加快統一台灣的時間表,如中國已經按耐不住,即將武統台灣等。(圖/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稱中國正在加快統一台灣的時間表,如中國已經按耐不住,即將武統台灣等。

文/周忠菲

這個話題,是不久前布林肯的一次公開講話,被廣泛喻為美國對華政策最新表述引起的。

中共召開20大之際,10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歐巴馬時期的國務卿,現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院長的萊斯女士,進行了一次公開討論,主題是美國國家安全、外交以及技術演變的重要性。對談順序分別為美俄關係、美中關係、美歐關係。其對華政策,占了大量篇幅,涉及大陸武統、台灣安全、台積電與全球產業鏈等。

西方媒體對此進行大幅報導,標題大多帶有渲染色彩,如:布林肯以美國對外政策最高執行者身分,宣稱中國正在加快統一台灣的時間表;如中國已經按耐不住,即將武統台灣等。美國媒體與台灣綠媒,更是將報導的焦點放在「中國成為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威脅」上。吹捧布林肯在對話中」重申了美國方面對台灣海峽以及對兩岸和平與穩定的承諾」,宣稱 「這代表了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進行的最新闡述」。

本文提出,從整體上看,布林肯的講話,只是保持了與上星期華盛頓公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國確定為美國的激烈競爭者(out-competing)這一定位的一致性(究竟是翻譯為「激烈競爭者」,還是如有些美國學者建議的「牛過中國」,此定位是否有意保留模糊,這裡不探討)。

本文認為,從布林肯公開亮明的立場看,講話有意突出「中國威脅」,有意將中國列為美國指證的「改變現狀者」。但就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而言,並沒有做出針對性的,新的調整。特別是對民進黨當局大聲呼籲的所謂「台灣新的安全困境」,保持了相對謹慎。

如今年8月裴洛西「強硬訪台」,挑釁和觸動中方紅線後,大陸繞台軍演,軍機飛台,美國是否提升對台灣安全承諾的問題,成為一個尺規。其後,一種說法是,兩岸默契的台海中線,在國際水域按美國定義的「台海現狀」,已經被「打破」。

這種情況下,10月4日,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麗在華盛頓智庫韓美研究所舉行的一場視訊討論中,在答覆前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官員博斯科的提問時,對美國立場進行了表述。她說,美國堅持台灣海峽兩岸的分歧必須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不接受中國意圖改變台灣海峽水域的國際水域地位的任何做法。

不久前,布林肯本人與中國外長王毅在聯合國「走廊會面」時,布林肯的講話也與康達麗的解釋保留了一致。可見,說布林肯的講話與拜登政府的新國安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相關聯是情有可原,說布林肯講話代表了美國對華政策與涉及台灣問題最新闡述的斷言,則顯得牽強。

也許,這種說法想暗示,俄烏戰事給台海局勢帶來巨大影響,美國對台政策將進行更加急劇的調整。或許,這也是近日民進黨當局主動升溫的,台灣國防部長提出「第一擊」之說的「弦外之音」?

實際上,布林肯與萊斯對話的時間節點,選擇在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而這次對話以美國國家安全為主題,從這兩點看,分析布林肯講話的意向及其影響是有必要的。

在對華政策上,布林肯的講話可歸納為三點:其一,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相對立的一面是,中國指責美國長期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其二,美國的台海政策依然是「希望維持台海和平」。警告「任何改變台海和平的行為,將可能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其三,宣稱中國明顯加快了兩岸統一的步伐,指責中國企圖改變兩岸現狀,加快武統台灣。

布林肯講話的意向是明顯的。就政治程序而論,這表示未來幾年,美國認為中美在政治上表現為「明顯對立」的局面將會繼續。中美之間的互信關係,將很難恢復。

經濟上,美國認定中國將繼續對其國家利益構成挑戰,美國將繼續對中國進行制裁。預示在經濟利益上,美中依然是「眼對眼」,針尖對麥芒,關係不會緩和(如講話威脅:如果台灣的半導體生產因海峽危機而中斷,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危機」等)。

軍事上,由於這是目前中美之間還存在相對互動關係的領域,因此,布林肯在這方面進行表述時,格外謹慎,有不少看點。其一,美國從過去單方面要求中國大陸不要改變海峽現狀,調整為把改變地區秩序的帽子,直接「扣在中國頭上」,將中國與地區不穩定的根源,「直接掛鉤」。顯示美國對台政策將越來越「不再局限於安撫台灣」,而是擴大到海峽衝突與國際水域。當然,這也是為美國「將與全球其他國家一起,確保和平解決分歧,致力於維護海峽兩岸的和平與穩定」的說法,提供支撐點。

其二,布林肯似乎有意顯示,中美衝突的激烈程度受到了控制。如布林肯一方面就「如果台灣海峽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信守承諾」發出警告,另一方面,在談到中美雙邊關係時又補充說,如果美國和中國「沒有實際參與」合作,像氣候變化和全球衛生等這樣一些「重大問題」,將「更難解決」。

裴洛西「台灣之行」時,國會渲染為「世界要在專制和民主之間做出選擇」,突出中美關係意識形態上的對抗性。布林肯的說辭在中美關係中提及全球治理問題,而不是強調」美國「要重申對台灣自由的尊重」。顯示美國外交政策的冒險性,可能會減少。

其三,還有一個背景值得關注。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萊斯和代理國務卿布林肯,參與並促成了歐巴馬政府時期中美軍事互信關係的建立,推進了中美兩軍的機制化合作。不同的是,當時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今天則天翻地覆,劍拔弩張。

這一相關背景,有可能促使美國自由派精英產生聯想,思考美國國家安全是否需要進行新的平衡。一個細節是,對話開場時,萊斯對布林肯「抛磚引玉」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拋開眼前重要的國內問題不談,卻要選擇去談論千里之外的戰爭與美國的關係」。

對「講話影響」的分析,網上一種推測認為,在俄烏戰爭看不到頭,美國中東政策失利,中美衝突升級,未達到東南亞國家完全追隨美國地區戰略的目的,2022國會期中選舉、2024年大選,通膨與防疫等問題成為美國政治最大不確定點的情況下,講話將影響美國國內在發動戰爭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國會與行政部門之間政見的不同,也將繼續加大。本文嘗試從布林肯需要研讀中共二十大報告的視角,提出三點看法。

其一,二十大報告體現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然是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戰略。在涉台部分的一個變化,是論述中把「反獨」和反對外來干涉,放在突出的位置,目的是強調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與國家安全的迫切性。

報告在重申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同時,把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國家安全相連接,呼籲兩岸的「心靈契合」。這是對外來勢力與「台獨」異己分子,發出了最直接的警示。並非如布林肯所言的「中國要改變地區現狀」。美國政府從中美建交時的謹言慎行,到川普政府公開挑釁地區安全穩定,到拜登政府手裡,處理美台關係更加激進,支持民進黨當局搞「事實台獨」,挑唆 「台獨」勢力在海峽興風作浪,才是改變現狀,是最大的危險。

其二,台灣問題上,中國大陸歷來是從宏觀的、全域的、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問題。此外,中國的文化基因是以家國情懷為基礎的,主張兩岸一家,兩岸共贏,得到兩岸大多數人民的支持。

二十大報告闡述了「面向未來的國家安全挑戰」,「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目標」。這些考慮體現鮮明的「戰略性」、「長遠性、以及整體性」。特別在二十大報告涉軍部分,在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內容的陳述中,「戰略」一詞多次出現,頻率高達十幾次。可見布林肯所言,所謂「中共按耐不住」,「中共要提前武力攻台」的說辭,並非事實。

其三,美國對中國的國家地位,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國家政策的戰略屬性,不管美國是否願意,都將對周邊國家、地區和世界,產生影響。中國大陸如果要統一台灣,一定會努力做到得到大多數國家都能理解和支持。如果美國看不清這一點,如果美國對華政策總是從自己的主觀設想出發,這就決定不是布林肯說什麼,還是拜登總統要傳遞什麼「現實主義的謹慎和克制的資訊」,都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說,也許,布林肯需要研讀中共二十大報告。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