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習近平對台政策會由「鴿」轉「鷹」嗎?

20大工作報告有關涉台論述的部分,習近平摘要的口頭報告較正式文本少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九二共識」等關鍵詞,仍讓敏感人士感受到習近平對台政策已出現微妙變化的氛圍。(中新社)
20大工作報告有關涉台論述的部分,習近平摘要的口頭報告較正式文本少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九二共識」等關鍵詞,仍讓敏感人士感受到習近平對台政策已出現微妙變化的氛圍。

文/羅慶生

中共20大一中全會閉幕,新一屆領導班子出爐,習近平延任總書記,其他常委也都是「習家班」,可謂完全執政。雖然習權力較前鞏固為各方所預期,但新的任期、新的班底,就帶來不確定性。對台海安全的影響為何,各方關切。

理論上,習延任意味著中共內外政策將基本不變,當然也包括對台政策。20大工作報告有關涉台論述的部分,相比19大即變動甚微。然而人事變動,例如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未當選中央委員;會場氣氛,例如習近平摘要的口頭報告較正式文本少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九二共識」等關鍵詞,仍讓敏感人士感受到習近平對台政策已出現微妙變化的氛圍。

美國很擔心 為什麼?

習近平延任後對台政策是變還是不變?如果變將如何變?會影響大家最關切的台海安全嗎?對這個問題,最悲觀的可能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他17日出席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場論壇,當時中共20大會議剛開幕,新常委尚未選出,布林肯即指出,中國已做出不能再接受現狀的根本決定,「北京決心在更快的時間內實現統一」。中共公開文件並沒有這種說法,因此是布林肯個人或其團隊研判的推論,抑或是美國CIA已打入中共決策圈,獲得外界所不知道的情報,就不得而知。

不僅布林肯,美國人對此似乎都悲觀。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代(Adm. Michael Gilday)19日在一場對話中提到「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這是指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的戴維森(Adm. Phil Davidson)在2021年3月一場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計劃在未來6年具備侵台能力的說法。不過他比戴維森更悲觀地將時間表從2027年提前到2023甚至2022。因為「過去20年,我們見到的是他們提前實現了每一個他們說過要實現的承諾」。

美國的確感到台海戰爭不遠,而試圖降低風險。之前活動力強大的美國對華鷹派,屢屢挑戰中共台獨紅線,不僅多次赴台訪問,甚至還為文呼籲承認台灣主權;然而最近聲量已降低許多。不久前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雖點名中國為「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表示將持續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但明確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

對中國的軍事行動,例如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也較前減少許多。美國對中國競爭核心已轉到科技戰或金融戰等經濟領域,軍事部分則有降低強度,強化「護欄」,避免武裝衝突發生的趨勢。

美國的緊張氣氛也影響到台灣,國安局長陳明通20日在立院備詢時,也推翻他之前的和平判斷,指中共可能在2023年「以戰逼談」。

現在距2023年只剩下2個多月,中共真的最快幾個月後就會採取行動?將台灣逼上談判桌?習近平20大口頭報告仍表示:「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中國政治傳統是「君無戲言」、「民無信不立」,國君講過的話要兌現,否則將影響治理威信。合理推論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承諾短期內不會被推翻。因此,只要習近平對台態度不變,除非台灣跨越紅線,對台動武機率偏低。問題是,習近平會改變對台態度嗎?

習近平對台可能由「鴿」轉「鷹」

雖然西方媒體習慣將習近平描繪成獨裁者,強調中國對新疆、香港的壓制以及令人不滿的「動態清零」都出於他的獨裁,台灣親綠媒體對習近平也從來沒有好評。然而客觀而論,習對台灣其實相當不錯。

除了綁住台灣的「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兩句「緊箍咒」外,習近平對台灣相當溫和,沒說過狠話,每年除夕講話都不忘記向台灣民眾問好。2015年新加坡的「馬習會」,他的笑容非常真誠,而且展現難得一見的溫柔。習「惠台政策」給台灣人的特權甚至讓大陸人不滿,將國台辦嘲諷為「跪台辦」。這幾年兩岸關係緊張,部分農產品被限制銷往大陸,但習仍堅持ECFA繼續有效,許多台灣產品仍處於免稅的讓利狀態。

習近平對台灣展現了善意,只是蔡政府將這些善意都視為「統戰」,不僅未肯定與正面回應,反而屢屢拒絕並多次批評。這對企圖表現「友台」的習近平來說其實並不公平。

因而中共20大會議的微妙變化,是否意味著習近平對台灣的熱誠已經消失,甚至轉為憤怒;對和平統一的前景,已經從期望轉為失望?就格外令人關注。劉結一未選上20大中央委員,是不滿意現在的對台工作?口頭報告不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九二共識」,是準備放棄這既定政策?既然台灣不喜歡讓利,就不必再讓利;不喜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那就讓兩岸直接競爭與對抗吧。如果習近平失去耐性,對台態度由鴿轉鷹的可能性將不排除。

不過,既然20大工作報告仍然說了「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這一屆就轉硬直接「武統」的可能性不高,但下一屆就很難說。這意味著台灣還有5年時間來改善情勢,不能等到對台政策正式轉硬,那將很難挽回。

對於中共「武統」,雖然台灣部分人士喜歡談「嚇阻」,但嚇阻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實力,沒有足夠實力談嚇阻,其實只是賭對方不願或不想,而不是不敢或不能動武。夠資格談嚇阻中共對台動武的,只有實力還略勝中國一籌的美國。但美國已提出「戴維森窗口」,意味著美國也對中國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而憂心。這並不是說台灣武備不重要,但用兵的考慮從來就是最後手段,上策是伐謀、伐交;政策如何確保和平,才是重點。

COVID-19疫情使兩岸互動停滯兩年;疫情過後,恢復互動並改善兩岸關係應成為政府施政重點。如果繼續僵化處理,逢中必反,只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霸凌台灣,卻無視習近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表現的善意;那麼布林肯現在看來有些誇張的說法,未來就有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