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武統戰爭遲早會浮出水面

國安局長陳明通曾說:「他要正告北京當局,武力攻台沒有贏的可能,會斷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種「猜測」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安局長陳明通曾說:「他要正告北京當局,武力攻台沒有贏的可能,會斷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種「猜測」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文/譚傳毅

中共20大之後,武統戰爭必然成為顯學,特別是在國內外政治人物推波助瀾之下,例如陳明通、美海軍部長吉爾代等人,也許是過去台灣過於安逸,武統戰爭這個沉重的名詞不免浮出水面。

我們應該如何觀察武統戰爭?從烏克蘭戰爭實例可以看出來,戰前多數專家學者判斷俄羅斯不會動手,回首想想當初錯得多離譜。同理,面對武統戰爭,我們和在戰前的烏克蘭同樣的迷惘,這就是不確定性。

能夠讓不確定性變得比較清晰的,不外就是概率。就像擲硬幣一樣,只要玩無數次,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必然是50%。

同理,如果我們無限次數的搭乘飛機,遲早會遭遇墜機事件;只要我們不斷的過馬路,遲早都會被汽車撞到。在兩岸關係中,只要民進黨政府不斷操作抗中保台、美國不斷的刺激挑撥中國大陸、兩岸軍力不斷對峙(邱國正改變第一擊定義以及解放軍不斷抵近封控),遲早會引爆武統戰爭。

觀察戰爭必先觀察政治

無論何種戰爭都是片面的,因為戰爭必須嵌入另外一個高層次的集體性當中:政治,政治決定了戰爭的發展。因此,面對兩個不妥協的主觀意志,一方面中國大陸強調統一是歷史任務,另一方則認為兩岸互不隸屬,兩個極為強烈的政治意志相撞的結果,無條件勝利成為唯一的政治目標。

軍事實力較弱的台灣領導人必然把人民綁在其「民主戰車」之上,以增加對抗籌碼。實力強勁的中國大陸則把兩岸議題視為必須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不能一代一代的拖下去。

實現政治目的必須依賴決策,特別是在兩岸問題中,下一個戰爭決策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表現在於概率。情況就變得簡單了:大家都猜測何時爆發武統戰爭。但是猜測並不是一種很好的判斷標準,因為預測錯誤的概率是不確定的,就像烏克蘭戰爭前夕一樣。

我們可以迅速得到一個結論:在兩岸領導人都堅持其政治意志而形成僵局的情況之下,而且雙方拒絕溝通,將會增高較強一方發動戰爭以實現其政治意志的概率。

解放軍武力攻台的能力

國安局長陳明通曾說:「他要正告北京當局,武力攻台沒有贏的可能,會斷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暫不論武力攻台會不會「斷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這種「猜測」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就解放軍武力攻台的能力而言,連美軍都不敢托大,吉爾代就說過:「這些過時的軍艦花費了美國海軍數億美元的維護費用,且『對更現代的中國艦隊沒有任何威脅』。」

未來無論解放軍會不會武力攻台,台灣都必須假設解放軍確定會武力攻台,而且還要針對武力攻台作出反應決策。有太多的資料可以查詢解放軍的軍事能力,我們不再贅言。重點是解放軍如何打?

武統戰爭的概率?

武統戰爭的概率可以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武統戰爭的收益必須很高。第二,武統戰爭的損失很低。兩者必須同時存在,我們可以說爆發武統戰爭的概率很高。有一種說法「留島不留人」現在全台上下都朝著這個方向思考,把武統戰爭演化成大型兩棲登陸作戰模式;在上位者藉此綁架廣大的無辜人民群眾,陪他們打肉搏巷戰。

在某種程度來講,這是增高解放軍武力攻台的成本損失、降低武統戰爭的收益。當台灣基礎與工業設施全毀、再加上無數的傷亡之後,如此還真可能降低大陸武力攻台的概率。但若有一種成本損失較低、有同樣收益的做法呢?

我們把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視為「大型政治目的」,要實現這個目的,所動用的戰爭資源與潛力必然十分巨大。如果大陸方面「降低」政治目的呢?例如政治目的變成只要「解除台灣武裝」而不傷及無辜百姓,實現這個目的就容易多了;以現代軍事科技而言,連子彈都長了眼睛,打擊A目標絕不會傷及B目標,完全做得到。

具體而言,若解放軍第一波打擊能夠在1天之內消滅國軍所有雷達與偵測設施、機動與固定飛彈陣地、指揮與通信中心、陸海空三軍機艦與裝甲部隊、無人機掃蕩,但不傷及百姓。

在這波攻擊之下,假設官兵死亡人數達數百人、數千人、數萬人,台灣或軍隊中會不會產生「反戰」以及「以戰逼和」的「第五縱隊」?這才是國安局長和國防部長應該思考的!從這個觀點來看,武統戰爭的概率真的很高,什麼時候到來呢?

武統的一個指標

1979年葉劍英發表了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肇始了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一直到今天為止,大陸方面都沒有放棄和平統一,剛剛結束的中共20大證實了這個說法。

大陸方面非常重視孟子的「義戰」概念,意思是發動戰爭必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為搶佔道德的制高點,就必須指摘對手的不正義。因此,發表一篇「檄文」是必須的過程。中國大陸在對越南與印度戰爭之前,都發表了類似檄文,對台動武也必須是如此。

如果哪天人民日報發表了針對台灣的檄文,就像2020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第7版〈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告台灣情治部門書〉,那就大大的壞了。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