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中國海軍航向歐洲 是擔心 還是不習慣?

中國海軍每年3次的亞丁灣護航編隊已派遣42批次,中俄海軍聯合演習已達11次。圖為中俄「東方2022」軍演。(資料照/摘自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官網)
中國海軍每年3次的亞丁灣護航編隊已派遣42批次,中俄海軍聯合演習已達11次。圖為中俄「東方2022」軍演。

文/譚傳毅

法國《世界報》網站刊出一篇地緣政治文章「中國海軍實力迅速增長讓人擔憂」,專訪法國戰爭學院教授海軍戰略的歷史學家馬丁•莫特。莫特認為,北京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幾乎沒有高強度海戰的經驗,即使中國海軍在噸位和技術上與美國平起平坐,也很難獲得真正的戰鬥文化,而美國人在這方面卻有豐富的傳統。

他指出,中國艦隊的驚人增長也同樣令人擔憂,而且不僅僅是針對對美國,而且正在把它的棋子推向格陵蘭和冰島,以便有一天能夠通過北冰洋向歐洲投射…。

法國海軍的不幸

一個國家發展海軍絕對要考慮自己的地緣位置,而且每個國家的海軍戰略都不相同,只能參考不能照抄。例如希臘時代重視海軍,因為希臘有大量的海上貿易、並對抗埃及和波斯艦隊的挑戰,使得希臘培養出一支攻擊性很強的艦隊。

羅馬帝國則把海軍與陸軍任務做了合理的分配:海上作戰由羅馬的海洋盟國負責,陸上作戰則直接交由羅馬。今天的英國與美國就是承襲了羅馬帝國陸海分工模式,不斷向外擴張並行使權力。

法國人馬丁•莫特對於海軍史的認識必然很深。想必也知道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怎麼批評法國:「法國扮演著一齣悲劇的角色,由於法國西南兩面環海、但東北兩面又靠大陸,先天上法國必須同時準備陸防與海防;在海上更慘,西面大西洋與南面地中海幾乎是兩個不連續的空間,這使得資源有限的法國海軍又必須一分為二,而無法集中兵力進行決定性殲滅戰。」

對法國不幸感到悲哀的不只是馬漢,即使到了現代,仍有學者馬松(Philippe Masson)悲悼法國沾染上大陸民族性的不幸:「拒絕海洋與拒絕殖民地的擴張,似乎頗能反映法國深層的祖傳意識、與法國的農人性格…,土地是一種確定的價值,能夠代表法國固有的本質;只有土地才不會欺騙人…,這一切都指示出一個共同點:法國離開海洋愈遠愈好!」

這個傳統使得法國切斷了與清教徒的關係,並遠離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後來儘管她四處擴張殖民地,但這無關工商業發展,只是尋求抽象的榮譽與面子而已。法國人在南太平洋經營的第三島弧(波利尼西亞)只是維持了舊日宗主國的面子,除此之外,法國啥都不是。

如今由馬丁•莫特提出關於中國海軍發展的「高見」,實在令人難以相信,「農人海軍」的見解距離現實竟是這麼的遠。

百年海軍之難

軍事界有一句諺語:「一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發展海軍需要一個世紀,表示海軍必須要有深厚的海洋文化:

第一,向海洋發展必須要有不屈不撓的決心與勇氣,特別是在戰敗、或在遭受嚴重海上戰損之後,最容易折磨人們從事海洋冒險的志氣。西元前246至67年間羅馬艦隊數度敗給迦太基艦隊,據聞五分之一的青年死在海上,自此羅馬屈服了。

第二,希臘、羅馬、英國、法國、美國、中國的地緣位置不同,發展方向也不一樣,特別是中國的海洋經驗完全異於西方國家,在作法上也會有差異。

第三,海軍歷史發展與海軍文化之孕育,與商業及貿易有關,例如希臘時代以及啟蒙時代的英國。中國向海洋發展也是基於海上絲路的歷史記憶,完全就是貿易取向,與西方國家傳統所認知的擴張與掠奪不同。中國海上經濟利益之所在,必然在艦隊的屏障之內。

在某種程度來講,莫特沒有說錯,即使中國海軍在噸位和技術上與美國平起平坐,也很難像美國一樣獲得真正的戰鬥文化。的確,傳統上海軍文化的積累與戰鬥息息相關,而且會代代延續下去。

然而,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迅速,例如潛艇、飛機與飛彈的出現,使得帆槳時代的近岸封鎖變得不可能(除非遭遇極弱的對手),只能遠距離監視、或布置障礙物像是水雷用以破壞或騷擾敵方港口,像美中兩國海軍實力相當,美軍抵近偵察或自由航行的難度日益增高,更何況是近距離封鎖或破壞?

現代海軍文化積累不是靠戰鬥

在過去,戰鬥是海軍積累經驗極為重要的一個過程,但這不是絕對,因為海軍文化的養成還可以透過出海和大量演習達成。水手不畏懼出海,可以鍛煉其堅毅不拔的性格,大量演習則可錘煉指揮官用兵能力。

在法國與英國艦隊爭鋒的年代裡,有一個英國水兵被俘,他發現法國艦隊極少出港,原因是英國艦隊的抵近封鎖,每次法國艦隊出港都會遭遇英國艦隊,最後法國艦隊認慫了,乾脆不出港。

現今中國艦隊的海戰經驗的確不如美國,可能連出海訓練的時間也比不上美國海軍,這是中國海軍正在「補課」的階段。例如每年3次的亞丁灣護航編隊,從2008年底至今共派遣了42批次;從2012年開始的年度中俄海軍聯合演習,至今已達11次;再加上解放軍海軍自己的演習,目的就是要迅速的獲得海洋經驗。

古典海軍重視的是編隊維持、戰術運動、搶佔(上風)有利位置,需要嫻熟的海上操船與戰鬥技能;而現代海戰進行速度極快,特別是進入飛彈時代之後,大概飛彈與反飛彈的速度就可決定海戰的進程。

現代海戰比拼的,正是莫特所不屑的技術。在這種情形之下,海軍文化的養成的確不需要依賴戰鬥文化,需要的是大量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海洋經驗。

過去法國海軍的屈辱史,並沒有為法國爭光;連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昂貴經費養出來的海軍也不是國家之光,而只能派遣12000名水手加入陸軍,象徵性的防禦巴黎。法國海軍的經驗證實,戰鬥技術與經驗不是絕對,夠用、敢用就行。

順帶一提的是艦體保養是海軍的基本工作。8月6日解放軍海軍封控本島,當時海軍派出諾克斯級巡防艦「蘭陽號」伴航,照片顯示蘭陽號艦體鏽跡斑斑,簡直慘不忍睹。近年經常看到美海軍軍艦拖著一身鐵鏽執行任務,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鐵銹才是戰力的展現?

中國艦隊VS. 西方艦隊

莫特擔心,中國艦隊將頻繁地出現在地中海、北極航路,歐洲有理由為此感到憂慮。事實上我們必須知道一個名詞: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鼎盛於唐宋明清,鄭和為此七下西洋,是最為古老的航線。

現代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通過南海到印度洋、再延伸至歐洲和非洲,以及從中國沿海港口經由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帶一路倡議在陸路的問題不大,因為美國勢力很難進入歐亞板塊;但在海路,絕對在美國海軍的勢力範圍之內。

海上絲路的原理很簡單,不過是複製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試圖打通從中國沿海到歐洲和非洲東岸的通路,也是目前亞丁灣護航編隊的航線。這是一條大型通路建設,在當地還可以形成許多有機的小型通路,彼此互聯互通。

可以想像,這兩條航線是中國重要的海上貿易通路,也是重要的海洋利益。中國大陸經營南太島國和印太航線就可看出,南海絕對是中國大陸必須牢牢掌控的基地,無論是到歐洲或南太平洋必經南海,這是為什麼美軍對此感到焦慮。

至於歐洲的不安,只是一種情結或情緒而已,習慣了就好。過去都是西方介入亞洲,想不到來自東方的陽光竟然這麼熾熱。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