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蕭衡鍾》中日經濟互賴無法脫鉤
文/蕭衡鍾
今年適逢中國大陸與日本建交50周年,以「總結歷史、共創未來」為主題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討會」於日前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共同主辦,中國社科院和日本日中友好七團體分別協辦,在北京和東京分設會場、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呼籲,要維護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從兩國根本利益出發,將「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反映到政策上,同時要深化合作、共同抵制「脫鉤斷鏈」的錯誤做法,確保兩國關係行穩致遠,並共同反對零和博弈與陣營對抗,以促進地區穩定和區域融合發展。
在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上,王毅強調,日本必須恪守中日雙方迄今所達成的四個政治檔案與承諾,對於歷史、台灣等涉及中日關係根本的重大原則問題不能絲毫含糊,更不容動搖倒退。
事實上,隨著中國與日本經濟相互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雙方在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展開廣泛的合作,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於9月2日便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始終對與中國開展對話保持開放態度,他認為雙方有必要努力建設穩定和具有建設性的日中關係,同時在諸多共同問題上進行合作,顯見雙方經濟相互依賴之深。
而從雙方經濟相互依賴之深可以看出,經濟相互依賴對中日政治關係具有重大影響,在經濟關係決定政治關係、台日關係取決於中日關係的基礎上,日本還是會以其自身國家利益為優先選項的,讓日本無法不顧一切、盲目地跟著美國去「抗中」或是「挺台」,日本終究是無法與中國「脫鉤」的。
台日關係無法逾越日本國家利益
早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本政府就曾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大原則,但是自從美日兩國在2005年2月把台灣海峽給列入其安保體系的共同戰略目標後,便引發中國的強烈抗議,抨擊日本有意介入台灣問題,並對台獨勢力起了鼓舞力量、間接助長了台獨勢力的聲勢。然而,台日關係終究是無法逾越日本的國家利益。
日本的外交政策以及外交戰略的選擇,同樣是以國家利益為原則,是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國家利益及確保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包括了經濟上、領土上、軍事上、文化上的利益,為了達到以國家利益為原則的外交政策,可以使用經濟、軍事、宣傳和情報操作的手段,例如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府開發援助(ODA),就是為了日本國家利益以經濟手段進行外交政策的方式。
日本前外務大臣河野洋平曾經用「三個同心圓」來描述日本的外交戰略框架,即美日關係、亞太地區合作和全球性合作,這也反映出了日本對外關係的具體方向,也就是在這三個主軸下,以國家利益為最大考量。不同的是,日本的外交政策雖然仍然是以對美關係為國家利益的第一條件,然而,日本也已經將與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列為增加其國家利益的考量點之一。
因為日本的國家力量,主要是來自於以強大的經濟力量為靠山的。在以國家利益為原則的外交戰略下,日本自然將與中國的外交作為對亞洲外交的主幹,並且將目標強調在三個方面:第一,維護日本領土、主權、經濟、安全的不受侵犯;第二,保持雙方關係的穩定;第三,防範中國的影響和保持經濟上的優勢。
在這樣的考量下,日本既希望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和外交關係、強調雙方的友好合作,但也因為能夠防止中國危及到日本的國家利益,而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這也讓日本「挺台」的態度有了模糊的兩面性,既要配合美國、也要顧及到與中國的關係,決定了台日關係取決於中日關係、取決於日本國家利益的本質。
這樣的態度,反映在歷年來由日本防衛省所發表的《防衛白皮書》中,對於台灣問題、兩岸軍力、台海局勢的表述上,例如在1981年到1991年間的《防衛白皮書》,並沒有提到台灣對於日本戰略利益的影響,而在1993年到1995年的《防衛白皮書》對台灣也沒有太多著墨,只有說明台灣軍隊的現狀和兩岸關係的簡短摘要。
中日經濟相互依賴的形成其來有自
經濟貿易是中國與日本經濟相互依存關係的基本內容,因此,分析兩國的貿易狀態,是判斷兩國經濟相互依賴關係的基本依據。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交易頻繁。
5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以及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中日的經貿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雙方甚至開展了技術交流與合作。1956年,日本明和產業應中國運輸機械進口公司的邀請,與中方談判紡織機的出口以及對中國的相關技術進行指導。到了50年代後期,中日兩國簽訂了第四次中日貿易談判。
60年代中日經貿的發展延續了50年代的良好局面,這為中日建交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在中日建交之際,雙方經濟貿易總額增長率甚至達到了歷史新高峰,貿易額達到了90000多萬美元,表明中日經濟相互依賴關係已形成不可逆轉的形勢。
中日建交後,兩國關係邁上新台階,為雙方經濟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相互依賴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貿易總額不斷攀升,2007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達到1067億美元,中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至2009年中國便已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直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成為日本第一大出口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貿易夥伴。
此外,由於中國與日本工業發展程度的差異性,雙方在經濟上具有很大的互補性,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稀缺,工業程度較之中國更為發達,在區域一體化下加強了雙方的經濟相互依賴性。
經濟相互依賴對中日政治關係的積極影響
首先,經濟相互依賴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可以獲得共同的利益,這就驅使雙方為維護共同利益而保持友好關係。雖然日本自恃經濟大國,但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可以說是超乎常人想像的,特別在2003年前後,日本盛行其經濟增長是靠中國特需因素拉動的說法,這說明對日本來說,與中國放棄合作是不現實的。
其次,日本在中國設立了大批的跨國企業,這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對於日本來說都是有著巨大好處的,雙方發生衝突就會引起相關利益團體的不滿,甚至民眾反抗。因此,出於共同利益的維護,雙方必須努力維持良好的政治關係。
再者,經濟相互依賴程度越高,發生貿易戰的代價越大。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全球範圍內以分工的方式來完成,日本稀缺的資源、市場、勞動力,可以與中國的技術水準形成一種互補的形勢、促使日本企業在中國建設工廠、出口產品,中國則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人口優勢,發展加工製造業,同時還可以引進日本先進的技術。
而一旦雙方發生政治衝突或者進行貿易戰,就中日這種互利共生的局面來說,勢必會打擊兩國的企業,影響兩國的經濟,使雙方的發展受阻。因此,經濟對穩定的國際環境需求將促使雙方發展友好關係。
經濟相互依賴對中日政治關係的消極影響
中日兩國從表面上看,兩國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經濟相互依賴似乎呈現對稱性,但實質上中日兩國的經濟相互依賴是一種不對稱性的存在,而這種不對稱性則是對中日政治關係產生不利影響的主要方面。
21世紀以來,中日經濟相互依賴關係有了新的發展,從經濟貿易量來看,雙方的依賴關係是對稱的,分別居於對方貿易夥伴的前端地位,但是,從貿易的內容以及貿易的方式來看,雙方的依賴性關係是不對稱的,而不對稱經濟依賴的加深對兩國的政治關係有著潛在的不利影響,如何避免中日雙方安全困境的發生格外重要。
就中國方面而言,日資企業在兩國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種優勢地位就給了日本某種政治資本,一旦日本政府利用這種貿易優勢來達成其政治目的,中國就會陷入被動地位。例如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就曾在靖國神社問題上表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一減少,中國就不能不關注,肯定會同意對話,結果就是朝這個方向在走」,但如此一來,雙方的政治關係就會受到影響,甚至產生衝突。
就日本方面而言,日本國內資源稀缺,特別是在重稀土對中國的依賴度高達90%以上。一直以來,中重稀土是中國的「特產」,但是在釣魚台主權爭議事件爆發後,中國國內產生了一系列反日示威,其中也不乏對日本出口的限制。如果中國真的執行起來,對日本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甚至引發日本利益集團的對抗,也會導致中日關係的進一步緊張。
中日雙方應加強經濟相互依賴
中日建交後緊密相連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使兩國人民從中獲利巨多,但歷史問題、領土爭端卻也讓中日兩國紛爭不止。經濟相互依存的局面下,中日兩國的得失是互相影響的,因此必須正確處理雙方的經濟關係,促進共同發展。
一方面,要繼續深化雙方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中日間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由於地理、歷史等原因,兩國關係時好時壞,但在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兩國關係的好壞隨著利益的變化而變化。
儘管在釣魚台主權爭議事件、參拜靖國神社議題、東海油氣開發案、美中戰略競爭、台灣問題等層面使中日關係頻起波折,但這仍屬於兩國交往中可控制範圍內的摩擦事件,經濟相互依賴利大於弊的現實,將使得日本不可能通過衝突或甚至戰爭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矛盾。因此,可以借助經濟互存的優勢來漸進地解決雙方矛盾,促進中日政治關係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要嘗試改變雙方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中的不對稱局面。因為中日經濟相互依賴對兩國政治關係的消極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雙方的不平等依賴關係所致,當兩國出現矛盾、相互運用優勢經濟地位做籌碼進行威脅時,就會惡化雙方關係,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就是改變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係。
對於中國而言,相較日本來說或許在技術面是弱勢,要從與日本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就要加大核心技術與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提高自身的高端產業競爭水準,減少對日本技術水準的依賴,實現自主研發,以在於日本的政治對話中把握有利地位,而日本則需要在增強雙方經濟交往的互信上再做努力,別捨近求遠,畢竟美國這個「遠親」是不如中國這個「近鄰」的。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