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柳金財》急獨恐招致武統:兩岸政策典範應歷經新轉移
文/柳金財
美國CNN記者波利利斯(Katie Bo Lillis)引述中情局(CIA)副局長柯恩(David Cohen)證實,論斷「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軍隊能在2027年以前備好武統台灣的能力」;並宣稱習「已下令軍隊朝他想要的目標前進,屆時就可以達成。」惟中情局整體也評估,大陸以非軍事手段的可能性達到震懾台灣機率更高。關於這一確認武統台灣的時機點頗引發關注,這一年為習就任第二任黨政軍三位一體領導人最後一年,可想而知習近平要用什麼政績,來合理化及合法化其權力延續呢?威權國家持續政權合法性基礎,不外乎經濟增長及民族主義、治理績效。
如眾所周知,大陸對台政策有其雙元特性,硬軟兼施、壓制及懷柔兼具,壓制強調軍事威懾及外交壓縮,此即「反獨促統」策略;懷柔則重視兩岸交流合作,「融合漸統」、「融合和統」策略發展為主軸。這一雙元結構政策特性即是展現「硬更硬、軟更柔」,從「兩岸融合」途徑邁向「兩岸和統」是對台政策「主旋律」,絕對不會承諾放棄武力統一。換言之,大陸長期對台政策宣示,即是「融合促統」而非「武力逼統」,但在策略操作上往往交替輪用、堅持「兩手抓」。
統一議程設定與習第三任息息相關,涉及其歷史使命及定位。從習主政後所設定「兩個百年」目標,十九屆六中公報中提及習近平的次數,超過已故領袖毛澤東及鄧小平,習地位儼然超越過去幾任領導人。公報確立習近平黨內核心定位、確立其思想所領導的未來路線、確立完全不遜於毛鄧的歷史定位,確立習時代延續,從而確立其長期執政的正當性與必要性。習近平既打破「隔代接班」及「指定接班」傳統,勢必在政績及歷史定位尋求無人可比的評價。這當中兩岸統一即是「關鍵課題」,2027年為習延任第三任任期最後一年,應在統一議題下設定里程碑及指導準繩,以利國家統一。
二十大是中共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中國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經濟力列全球第二、軍事力第三,國民自信增強,擁有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四大自信」;甚至學者已提出「統一」為第五大自信。在香港、澳門回歸「一國兩制」統一後,統一台灣問題被送上政策議程設定,不僅要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將國家完全統一及振興中華民族,這被視為是實踐美麗的「中國夢」。換言之,統一大業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統一緊迫感已然而生,統一時間表須設定議事日程。
美國印太戰略積極拉攏台灣成為其戰略棋子,試圖「以台制中」,挑戰中國對台政策之底線及紅線。民進黨政府邀請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大陸解放軍進行一連串大規模對台軍事演習;同時,發動一系列經貿反制手段、公布對台政策第三份白皮書、「台獨制裁清單」,台灣陷入「被戰爭」邊緣風險,深深鑲嵌至美國印太戰略成為其「馬前卒」。日前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台灣政策法案》草案,此法案導致中美對抗加劇、兩岸關係交惡,甚至進入「新冷戰狀態」。
儘管此法經修正後,並未正式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但其對兩岸關係衝擊不容忽視,此法超越《台灣關係法》,挑戰「一中原則」及背離中美建交三份公報,具有強化「武裝台灣」作用,促使民進黨政府更堅持「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失衡戰略。美國與台灣形成某種形式軍事同盟關係,此將強化民進黨「倚美謀獨」、「倚武拒統」的底氣,挑戰大陸發展機遇及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復興之實現。
從大陸視角看,美國試圖拉攏烏克蘭融入歐盟及北約,此為歐美國家「以烏制俄」、「聯烏耗俄」戰略,這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及全球霸權爭奪競爭力;但美國試圖「以台制中」、「聯台耗中」,除衝擊中國國家安全、全球爭霸外,更是阻礙兩岸統一的核心國家利益。
因應台灣內部獨派聲浪高漲及未來可能出現獨派的台灣領導人,反獨促統、融合和統及武力逼統策略同時正式列入對台政策工具運用。當習近平在二十大後延任,權力定於一尊時,在外交、經濟、社會、兩岸政策將會呈現新樣態。屆時大陸「必然不會只在反獨上著力」,二十大後「統一」將進入中共對台議程表,加快「反獨促統」進程及力度。儘管「反獨促統」、「融合和統」是對台政策「主旋律」,但因應台灣內部獨派聲浪及追求政治自主性提高、中國認同下降,大陸雖宣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不會宣布放棄武力解決。
因應台灣政治發展局勢,一旦民進黨持續執政,大陸當局恐加大壓制力度及範圍。蔡英文公開宣稱不承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甚至界定「對岸鄰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論」,同時蔡任內台獨聲浪高漲,支持台獨比例增加、中國人認同下降至低點。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果,若是由更為激進的賴清德代表民進黨參選且獲當選,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延續執政,這意味從相對溫和的兩岸路線,轉向激進台獨路線。
賴清德曾主張「務實台獨」,堅定主張台灣獨立、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否定「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等同「一國兩制」,主張「台灣制憲時刻已到來」,其兩岸路線更是意圖「改變現狀」。儘管近來賴清德一再公開倡議,遵循蔡英文所倡議「維持現狀」及不挑釁兩岸路線。
大陸已將解決「台灣問題」列入第二個百年目標,顯然這已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必然要解決的問題,中共對台政策將以「歷史任務」,取代國共內戰延續性及超越台灣政黨政治藩籬。因而,台灣面臨極其嚴肅的生存與發展策略,應是思考如何「避戰」而非「引戰」;應是以兩岸「對話」替代「對抗」,勿在中國未民主化前就招致「被戰爭」、「被武統」。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早有「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智慧;從台灣俗語來說,所謂「草螟弄雞公」,最終結局卻是悲慘引發「雞公批博跳,草螟死翹翹」結局。
台灣固然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能過度高抬膨脹自己、不自量力,應學會「以小博大」的政治智慧與藝術。2027年固然可能是中共完成具有武力統一台灣能力的「關鍵年」,然而台灣也可以發揮積極創新的「戰略主動」精神,化守勢為攻勢,取得兩岸論述話語權及路線相對主導權;從「兩岸融合」發展到「兩岸統合」過程中,積極參與以提升台灣影響力及地位角色。
兩岸政策需要歷經新典範轉移,副總統賴清德任台南市長時曾揭櫫「親中愛台」理念,倡議德國統一是真正統一,德國總理梅克爾即來自東德。民進黨當局只要能夠將追求獨立政策,調整為傳統黨內的「兩岸統合論」,即可獲得積極主動政策創新思維及政策工具。
(作者柳金財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