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推動和平與統合成為兩岸共識

前副總統呂秀蓮

文/蕭衡鍾

前副總統呂秀蓮於8月16日下午以臉書直播方式召開線上記者會,分享其獲邀前往韓國首爾參加「2022國際領袖會議」並發表〈台灣不是下一個烏克蘭〉演說的心得,表達台灣人民愛好和平、無意與中國大陸開戰的想法,讓2022年成為台灣和平年、讓和平成為新的台灣共識。

筆者認為,我們也可以把兩岸視為一個「區域」,藉由習近平的「兩岸命運共同體」主張、以及呂秀蓮關於台灣和平共識的主張為基礎,經由互相整合與融合發展來進行兩岸的區域整合,進一步以和平與統合來建構兩岸的共同體。

呂秀蓮關於台灣和平共識的主張

首先,呂秀蓮認為現在是「美國鷹」跟「中國龍」的爭霸,台灣只是被捲進去,但如今的台海局勢已然進入了「準戰爭」的狀態,雖然有美國號稱「堅若磐石」的支持,但台灣人民要知道,「抗中」與「保台」是兩回事,美國主要是「抗中」而非「保台」。

其次,呂秀蓮提出了用「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以「兩岸統合」取代「兩岸統一」的想法,相信這在台灣將會有更多人能夠接受,因為兩岸都是中華民族,台灣許多人都與中華文化有所關聯,這是合乎事實、尊重歷史的,也呼應到了習近平所說的「兩岸一家親」,並非用「去中國化」就能切割的。

再者,呂秀蓮認為兩岸可以從「統合」開始做起,理由在於「統一」具有較為強烈的政治意涵,而「統合」則相對具有開放性的多元意涵,考量到台灣人民普遍接受的因素,她建議從「兩岸統合」為基礎,先以好鄰居來進行統合,當兩岸的價值、思想體系都趨於相同時,屆時走向下一步自然順理成章。

所以呂秀蓮呼籲,兩岸沒有血海深仇,也只有大約16%的台灣民眾願意繼續和中國大陸衝撞對抗,所以台灣不該被動等著美國與中國大陸「開打」,比起預期戰爭到來,台灣更應該事先投資和平、主動尋求和平與避戰,因為戰爭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製造更多問題,烏克蘭的戰事至今仍舊膠著就是例子。

呂秀蓮強調,台灣絕對不會是下一個烏克蘭,政府做不到的,就讓民間來做,希望台灣的有心人士不用逢「統」必反,因為當兩岸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向下一步的時候,便沒有理由再反對了,因為這在台灣的多元社會中是符合民意與民主程序的。

呂秀蓮認為口說不如實作,她提出了三項活動作為階段進程。第一,先從準備在8月28日正式成立的「和平公義社」開始,已依照程序獲得內政部核准設立。

第二,她正籌畫要在9月21日的「世界和平日」舉辦一場「和平之夜」的遊行活動,呼籲不要用「抗中保台」的民粹口號來激化兩岸的對立,因為這樣做只會使「仇恨螺旋」持續上升、加深兩岸的衝突與戰爭風險。

第三,現在更應召開「民間國是會議」,只要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反對戰爭、愛台灣愛和平、尊重人民意見的人就都能參與,包括陸配及外配等新住民,希望「民間國是會議」可以在明年的5月20日前形成台灣的新共識。

以兩岸區域整合建構兩岸共同體

再進一步以和平與統合來進行兩岸區域整合、建構兩岸共同體時,我們要先「解放思想」、反轉一個既定思維,就像別把國家發展學說的理論與方法局限在於「國家」的發展,也可適用於地方發展、區域及城鄉發展研究一樣,發源於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整合理論,也同樣可以拿來應用於在兩岸這個「區域」內的整合與共同體建構,從兩岸的區域化形成兩岸的區域主義。

關於區域(Region)一詞的概念與定義,根據奈伊(Joseph S. Nye)的說法,是指「由於地理因素的關係,使某一地區內的某部分,如邦或州得以相互結合,並且同時具備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賴關係。」而區域化(Regionalization)則指經濟整合的過程,源自於市場以及民間貿易和投資的流動,並且接收來自於公司所制定的政策與決定,也就是說,區域化並非是政府所事先決定的計劃。

至於區域主義(Regionalism)的定義則是「在區域的基礎上,邦與邦之間的團體或組織的結構化。」它可以被界定為一種政治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國家或地區、如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地區間經濟政策的合作與協調,也就是說,區域主義是由國家或地區(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地區)間所主導的合作計畫(Projects),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地區)間相互對話和簽署協議的結果。

另外,區域主義也可被視為「其所作的任何政策,都是設計來減少國家(或地區)間的貿易障礙,不論這些國家(或地區)實際上的地理位置是否接近或者是否彼此相連。」

因此,區域主義的作用通常被用來分析四種內聚力結合的程度,分別是包括種族、血統、語言、信仰、文化及歷史的社會內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包括貿易型態及產業互補的經濟內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包括體制型態及意識形態的政治內聚力(political cohesiveness),以及包括正式形成的區域機制的組織內聚力(organizational cohesiveness)。

在全球化與區域化的趨勢發展下,區域主義和區域整合理論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1950年代西方學術界開始研究區域整合,是受到兩個趨勢影響,一是美國系統性社會科學研究的興起,一是西歐各國為了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大陸所做的政治努力、完成西歐的整合,讓研究整合理論的學者有了一個「實驗體」及可供遵循的方向。

整合理論是研究「在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之內,把個別的組織和社區合併成為一個較大的單位」以達成「政治社區」(political community)最終狀態的過程,所以整合理論的研究途徑分為對於「過程」的分析以及對於「狀態」的分析兩大類。

在對於「過程」的分析方面,海斯(Ernst B.Hass)認為是有關行為者透過此種「過程」,將放棄某些權力或者發展新方法與新技術,來解決共同的問題和相互間的衝突。在此互動的、多面向的「過程」中,國家或地區等政治當局將逐漸獲致一種集體決策的能力,並可對其區域內成員進行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至於在「狀態」的分析方面,奈伊(Joseph S.Nye)、杜意奇(Karl W. Deutsch)則認為整合是研究一群居住在同一疆域內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後,獲致互相信賴的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的「狀態」。此「狀態」包含有夠強大和夠普遍的制度建設與實踐經驗,足以在長時間內保證區域內的人民,對於和平與統合的未來改變具有可靠的期待與願景、耐心和信心、定力跟動力。

因此,就兩岸的區域整合來看,可以通過前述四種內聚力的結合程度來凝聚兩岸的區域內聚力,達成兩岸的區域化、形成兩岸的區域意識與認同,進而促進與擴展台灣地區當局和中國大陸當局在「兩岸」這個「區域」內的合作,甚而是以「兩岸統合」為跳板、更進一步地推動以「國家統一」為主體的兩岸區域整合。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