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蘇秦》哀悼安倍 統派反對降半旗

安倍晉三成為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在日本經濟失落二十年後,他拋出經濟三箭三戰略力挽狂瀾,拿回日本強大。(圖/shutterstock)
安倍晉三成為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在日本經濟失落二十年後,他拋出經濟三箭三戰略力挽狂瀾,拿回日本強大。

文/蘇秦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在奈良為了7月10日即將舉行的參議院選舉助選演講時遭兇手自背後槍襲身亡,震驚全球,也讓台灣痛失一個「最友台」的日本前首相,蔡英文總統更因此下令7月11日降半旗哀悼,但也遭到統派批評是違法行為,新黨並呼籲蔡英文,要降降民進黨的黨旗,「不要降我們的國旗」。

兩度出任首相的安倍,是日本史上執政任期最長的首相。第一次是從 2006 年到 2007 年,由於健康狀況惡化的影響辭去自民黨總裁和首相的職務。第二次任期是從 2012 年到 2020 年。他的第二次任期是日本政府首腦的最長連續任期。卸任後仍然是自民黨內最大派閥「清和政策研究會」的會長,在日本由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派閥政治生態下,實質政治影響力仍然極大。

安倍於 1954 年 9 月 21 日出生於東京一個顯赫的政治家庭。他的祖父和曾伯父都擔任過首相,他的父親是前自民黨秘書長。他曾在東京精機大學和南加州大學學習政治,但最初進入商界,於 1979 年在神戶製鋼公司任職。三年後,他成為外務大臣助理。

安倍於 1993 年首次當選日本眾議院議員。他在 2000 年代擔任過多個內閣職位,並於 2003 年成為自民黨秘書長。四年後,他高票當選自民黨總裁,並成為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在日本經濟失落二十年後,他拋出經濟三支箭力挽狂瀾。

與川普建立個人關係 推行印太構想

安倍是國際舞台上極具影響力的一位人物,尤其是他在美日關係上的經營手腕。他與東京的傳統盟友美國建立了牢固的關係,並在前總統歐巴馬仍在任期間前往紐約會見新當選的共和黨總統川普,他也是2016年11月大選後第一個訪問川普大廈,跟第一個在海湖莊園拜訪川普的外國領導人,與川普建立起個人關係。

在2016 年川普首次與世界領導人會面的非官方會議上,安倍率先展現強化美日同盟,並表示他希望與新總統「建立信任關係」,包括強烈支持川普最初對北韓的強硬立場,這是安倍利用保守派立場與美國鷹派的傾向,在面對川普這樣不諳外交原則與常態試圖疏遠日本時所展現的巧妙外交戰略。

眾所周知,2017年美國川普提出了美國「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有別於前任歐巴馬的「重返亞洲」。事實上這是安倍對川普及其團隊積極遊說下的成果。安倍晉三於2016年在肯亞的TICAD會議(非洲開發會議)中提出,現在成為國際上琅琅上口的「FOIP戰略(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跨出東亞地緣政治戰略的第一步。

當時這是告別二戰更生國陰影的日本,首次提出一個面對國際新形勢的全球戰略架構。當時的安倍還沒有完全的自信單靠日本的能力推動這個全球新戰略,因此遊說當年也想要擺脫華府建制派束縛的川普,可說是難得的以日本為主體的外交成就。

在安倍的其他相關外交成就中,他改革了日本的國家安全官僚機構,擴大了日本自衛隊的編制與功能,並在美國退出時挽救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將其重新命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至於中國大陸與台灣等相繼申請加入。安倍亦同時致力於緩和中日雙邊關係的緊張局勢,這是重新主導國際經濟戰略的第二步。

多次出訪改善中日關係

在他的任期內,安倍尋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曾以實質的途徑,促使兩國關係重回正軌。

安倍在2006年第一任期就選擇中國而非美國為第一個外訪國家,結束了小泉時代中日關係的冰封狀況。他2012年第二次上任時,中日兩國正因釣魚台爭端陷入低潮,安倍先是整理5年內日本政壇頻頻更換首相甚至政黨更替的外交亂象,與歐巴馬建立互信關係,再根據美中關係的調整,通過高層互訪引領帶動中日關係的改善,是日本歷代出訪行程最多的首相。

自2017年開始,安倍與習近平有多次峰會記錄,大幅和緩了中日關係。他在2018年推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日,安倍自己也在該年訪問北京,隔年再度訪問中國,分別與習近平、李克強會面,更同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舉行中日韓峰會。

安倍2020年卸任之後,仍然是執政的自民黨最大派系的領袖,在黨內仍有影響力,但是中日關係急轉直下。2021年美日2+2會談與菅義偉-拜登之美日峰會提到台海穩定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安倍卸任後對於中國當局的抨擊日益不假辭色,包括警告中國大陸別意圖對台動武,呼籲盟國做出更大的承諾來捍衛台灣的民主,使北京相當不滿。為了回應安倍的作法,北京召見了日本大使,指責安倍公開挑戰中國主權。

另一方面,在安倍執政期間,日本與韓國的關係惡化。兩國陷入了一場重大爭端,貿易和軍事情報交易被取消,部分原因是二戰的遺留問題和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殖民化爭議。

在國防改革上,安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包括增加國防預算和修憲。安倍政權2015 年通過了對日本戰後和平憲法的重新解釋,允許日本軍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參與海外作戰,這是二戰以來的第一次。安倍認為,為了應對更具挑戰性的安全環境、對更加自信的中國和北韓頻繁進行飛彈試射的認可,需要做出改變。透過修憲解鎖日本自衛隊「防衛」能力,朝「正常國家」大躍進,是安倍讓日本拿回強大實力戰略的第三步。

對台方面,安倍對台最大的「政治遺產」就是那句「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也等於美日同盟有事」,讓台灣在中國大陸武力威脅下能夠引起全球廣泛的注意。所以蔡政府特別感念安倍的「義舉」,並下令7月11日全國降半旗一天。但是這一舉動也招來統派的批評。

新黨就發表聲明指出,安倍晉三並非現任外國元首,因此不符合規定,另安倍在首相任內一再主張修改日本和平憲法,遭日本國內反戰人士質疑,顯然也稱不上對世界和平或人類進步有偉大貢獻。新黨呼籲蔡英文,要降降民進黨的黨旗,「不要降我們的國旗」。

儘管如此,日本向來處於複雜險峻的地緣政治中心,近年來又面臨中美對峙白熱化與區域政治的激變,安倍晉三無疑地還是一位難得的外交人才,靈活完整地掌握了小國平衡外交的特性。然而安倍的外交功過褒貶不一,隨著時間的演變,美、中、台、韓以及其他國際政體對安倍的評價,也將逐漸清晰。

(作者蘇秦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