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要不要戰爭 台灣人能選擇?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5月26日,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講話,概述了美國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摘自美國國務院官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5月26日,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講話,概述了美國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

文/張明睿

最近美國一連串針對美中台三方關係,不停的出招,大有調整三方關係架式。5月5日美國國務院貼出美中關係新頁面,主頁的美中關係依舊,點進情況說明書後,竟然「刪兩添一」,刪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添了「對台六項保證」。國務卿布林肯對此僅表示:我去掉了,不說了,還給台灣一個為維護台灣安全,直接提供所需武器的承諾保證。

緊接著,5月23日拜登在訪日記者會上,記者問「如果台灣受到(大陸的)攻擊,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拜登說,「是的,…這是我們做過的承諾。」拜登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氣定神閒,相當肯定。當然,做為一位國際領導者,領導人的氣勢一定要有,正如3月24日訪歐講話,要「普丁下台」的氣勢語言一樣。但是,白宮隨後便出來澄清,重述了一個中國政策並未改變。

當然,這樣還不夠,5月26日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以《政府對中國的立意》為題發表演講,透過「投資、聯盟、競爭」三項綱領說明對中國的態度。

依據演講內容來看,布林肯只不過是整合了1月初蘇利文所稱的「拜登主義」,及布林肯自己接受曾擔任過美國駐歐盟大使的艾森施塔特(Stuart E. Eizenstat)訪談的內容。

有關台灣部分,布林肯重申:「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我們不支持台獨;我們期待兩岸分歧以和平方式解決。」至於美國是否介入台海戰爭問題,布林肯換了一種說法,「維持我們去對抗採取任何將危及台灣安全或社會經濟體系的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脅迫的能力。」從語意分析仍是戰略模糊的新陳述。

美國面對「中國與台灣」關係的難題,其來有自。2004年美國政界、學界、研究中心便會聚一堂,討論應對中國崛起問題,認為繼續當前一個中國政策,將使這個任務更加困難。從譚慎格彙整內容來看,當時並未產生應對策略結論,足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並非易事。

台灣是障礙還是磐石

今天,美國政府的思考,只不過從中國大陸主體轉變為台灣主體考量,假設前提改變了,但是邏輯演繹的邊界,在不斷操作、發展、上升關係的實踐過程中,仍將觸及「主權性、代表性、官方性」的制約,否則布林肯也就不用強調美台的非官方關係了。

這也可以從台灣無法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看出。美國希望印太國家能支持IPEF,卻又擔心印太國家因為台灣因素產生疑慮,此刻與台灣堅若磐石關係成了美國負擔,台灣依然要面對捨棄。試想,如果連一個經濟性議題,台灣都能成為美國建構印太經濟聯盟的障礙,更何況是戰略性議題呢?

西方所謂的戰略,沒有特殊的指涉下,多半是指安全或軍事戰爭問題,俄烏戰爭是眼前案例,在烏軍戰俘受審訊時,俄方得到一條反饋訊息,戰俘們相信「北約會參與頓巴斯(盧甘斯克與頓內茨克)戰爭及對俄聯邦軍事行動。」然事實卻與承諾有距離。

其次,戰爭是要消耗的,美國針對烏克蘭400億美元援助法案,真正針對烏克蘭分配的部分,經援87.7億,人道援助43.5億,軍援裝備18億美元,且大都以合同或訂單方式留在美國,看樣子烏克蘭是要失望了。戰爭是生死問題,承諾與援助都必須經得起利害考驗。

台海戰爭問題的美中態度

至於台海戰爭問題。首先看看中國大陸的態度,中國大陸對台動武的條件,到目前為止,有三個底線表現,「法理台獨、外軍駐台、突破主權象徵的高官訪台」,看來中國大陸是以紅線替代主動用兵的思考。

其實也不盡然,他們繞道南太島國,塑造新的地緣政治情勢,欲破解三個問題,地緣戰略學者史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1893年-1943年)的「邊緣地帶控制」、1990年美國前國務卿貝克(James Addison Baker III)所提出的「西太島鏈扇形戰略」,以及台灣在第一島鏈中心位置,美中在南太平洋戰略競爭的烈度,比起軍事戰爭一點都不遜色。

5月26日至6月4日王毅出訪南太平洋島國,提出「尊重主權、協助社會穩定、與地方既有安排並行不悖」三原則進行島國交流,這事關台灣地緣位置的變化,應給予高度重視。

美國的態度更妙,布林肯演講中,並沒有重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主要原因,這部分是打算交由台灣民眾自行決定,美國只要求台海和平穩定。這個命題在邏輯上很清晰,美國不支持台獨,台海保持和平穩定,台灣民眾決定台灣的政治屬性,若有戰爭後果,當然由台灣人民自行負責。

台灣也應理解,當拜登說出「美軍護台」,卻被建制派拉回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就表示美國在明處是否認「承諾」這一回事。對美國而言,讓渡政治自決,具有高度戰爭風險,戰略模糊確實有其必要性。

4月下旬,印太沙皇坎貝爾(Kurt Michael Campbell)所創立的「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以5小時推演台海戰爭,結論重點只有一個,台灣四面環海,戰時無法如同烏克蘭般,由陸路進行有效支援。因此,台灣應在和平時期,大力投資戰場建設,購買足夠的、有效的武器裝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當然,台灣是否懂得「戰略理性」,也懂得利害分析?並不清楚。但是台灣若能超越認知禁錮,突出理性思維,進一步比較中國大陸、美國對台海戰爭態度,那麼,要不要戰爭,台灣人民自然知所選擇,台海是否要開戰,也就可不必交給美中做決定了。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