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馬立波戰役觀察的啟示

烏軍科扎茨基(Dmytro Kozatsky)拍下16日同袍向俄軍投降前,站在亞速鋼鐵廠內廢墟上的畫面。(圖/美聯社、亞速軍團)
烏軍科扎茨基(Dmytro Kozatsky)拍下16日同袍向俄軍投降前,站在亞速鋼鐵廠內廢墟上的畫面。

文/張明睿

從2月24日俄羅斯三面挺進烏克蘭,南部馬立波成為作戰的主要方向之一。烏克蘭在馬立波方向兵力,面對克里米亞正規軍、車臣部隊、頓巴斯國民兵約1.5萬兵力攻擊,一個多月的時間,馬立波的防禦,便急速的由陣地戰、城市戰,轉向亞述鋼鐵廠集中,成為求乞外援,以待反擊的被動態勢。

不幸的是,從5月16日在指揮官普洛柯潘柯的撤守聲明,至21日最後一波800多人的撤出,其中包括普洛柯潘柯、謝爾蓋沃林及西方高級軍官(未公布視頻),隨著這些戰鬥人員的離開,標誌著亞述鋼鐵廠戰鬥已經完全結束,俄羅斯到達克里米亞通道也被打通。英國媒體稱是普丁的勝利。對於馬立波與頓巴斯的戰況,有幾點與軍政相關的問題,提出來分析思考。

精神戰力是作戰中的變數

做為台灣的戰爭觀察者,圍繞亞述鋼鐵廠戰事,應能讓我們見到具有參考價值的事態。首先,馬立波約有1萬名左右的烏軍,2014年在北約軍官指導下,在原有基礎進行了8年戰場建設與訓練,依託著城市、鋼廠、陣地、瀕海優勢進行整體防衛。如此優勢的戰場建設,為何急速的崩塌呢?

依據亞述營指揮官普洛柯潘柯描述,問題出在西南防線守軍棄守陣地,導致城市佈防調度不及所致。可見軍隊的戰鬥精神對作戰成敗的重要性,然戰鬥精神中的意識、意志、心理卻是戰鬥中最複雜多變的課題,但在這些因素中,卻有一個重要且明確的要素,便是外國軍官指揮烏軍作戰,對精神戰力的影響,在受降的烏軍官兵口中,經常提到對西方指揮官與烏軍成員之間不睦的抱怨,以及彼此有限信任的心理,這是值得被關注的問題。

刺蝟防衛的得與失

其次,烏軍在馬立波、頓巴斯的防衛體系構建,是以城市戰為中心,邊緣則有陣地戰設施,在前沿形成小部隊的游擊戰、伏擊戰、情報戰等作戰樣式存在,透過公路交通與居民點編織網狀防衛體系,其防線是沿著盧甘斯克、頓內茨克南北支線,以及北頓聶茨克、巴普洛格勒、第聶伯羅東西縱深,約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2014年起進行戰場建設。

北約國家為烏克蘭設計的防禦體系,可以暱稱為刺蝟或豪豬戰略,其特點是採以軍民混處,避免精準摧毀,抵銷機械化優勢,遲滯攻勢節奏,並向消耗、持久戰轉變。代價卻是城市變廢墟,百姓流離失所,戰後都市重建困難,還不一定能取得勝利。台灣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幾乎沒有縱深,要求不對稱、刺蝟防衛,是否有更絕妙的指導呢?便不得而知。

北約國家在烏克蘭的防禦設計,基本上已經排除了戰後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的保障,僅利用現代科技戰爭,精準打擊對平民的保障效益,以遂行防禦戰爭的需求,如此的操作,反成了國家自身將自己的人民,綑綁在同一戰車上的戰鬥。事實上,北約國家並非烏克蘭,目的是要利用戰爭手段消耗對手,不會考慮戰爭代理人的困境,這也是對刺蝟戰略施作必須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消耗」與「持久」不能混為一談

消耗是國力的物質耗損,持久是時間的速緩調節。美防長奧斯汀期望戰爭消耗俄羅斯力量,卻在5月13日與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通話中要求立即停火。相反的,普丁在頓巴斯戰場改以包圍取代強攻,攻勢速度放緩,並向持久的方向設計戰事,這不是顯得很矛盾嗎?消耗與持久概念,在俄烏當前戰事上是有差異的,消耗基於戰爭強度,持久則是基於國家財政與戰爭耗費是否平衡。

依據專業人員對俄烏戰爭評估,俄羅斯一日戰爭耗費約6.5億美元,戰爭之後,俄進出口營利每日約10.35億美元,收支可達平衡。烏克蘭則不同,必須依賴經(軍)援,美國400億美元援烏經費,就算會加大國內通膨,情勢所需也必然是要通過的。這也是西方國家不斷要求中國必須加入西方經濟制裁俄羅斯的根本原因。俄烏之間誰能持久,誰能耗得起,就讓數字說話吧。但對俄烏戰爭是要持久戰還是消耗戰的選擇,俄、烏、歐、美皆需要有清晰的決斷。

「不對稱」無法應對「體系作戰」

俄烏戰爭開啟不久,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在3月12日一場「台灣必須強化防禦」的聽證會,兩位五角大廈的助理國防部長,依據俄烏戰爭經驗指出,「不對稱系統在烏克蘭發揮了巨大作用,確保台灣獲得所需的不對稱能力。絕對是當務之急,也是最合適的。」

問題是烏克蘭對俄羅斯的不對稱作戰,取得什麼巨大作用?一個沒有制空、制海權的烏克蘭,除了持續被去軍事化外,地面作戰也往往得不到保障,正如營救亞述鋼鐵廠的空中直升機、水上船隻、水下特種作戰,以及扎波羅熱方向的陸上突擊救援都相繼失敗一般。被俘烏軍也表述出需要重裝武器支援,幾乎成了共同語言。對稱與不對稱力量,在實務的戰鬥中,都是被需要納入思考的,只是在選擇上,受到戰爭因素影響,而有了比例權重上的不同而已。

進一步而言,現代的聯合作戰已經進化到體系作戰,例如俄軍缺乏戰場即時情報系統支持,高階指揮官不但成為狙擊對象,且在突擊、伏擊與反擊作戰上吃了大虧,如果俄軍體系作戰能健全,其戰爭代價必然會降低。今天,能形成體系作戰的第一梯隊國家,大概也只有美、中兩國了。

俄烏戰爭發展至今,對於戰爭代理人形成、戰爭原因、進程、攻防、體系、技術、費用、士氣、動員、戰俘、難民、聯盟都有大量訊息的揭露,可以進一步較細緻理解。

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吸取「戰爭代理人」形成的教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烏克蘭數百萬難民,起自於自己的投票選擇,政客選擇了戰爭,戰端一起,具有多重國籍的寡頭、政要及其家人,搖身一變成為他國子民,背叛了烏克蘭,但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是不會有人同情的。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