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邵宗海》台灣被排除在IPEF之外,是美國對台沒有回應

美國務卿布林肯曾強調IPEF是開放且具包容性,「沒有要把任何人拒於門外,包括台灣在內」。可是迄今沒有對台灣作過任何正面的回應,也確是個事實。(圖/路透)
美國務卿布林肯曾強調IPEF是開放且具包容性,「沒有要把任何人拒於門外,包括台灣在內」。可是迄今沒有對台灣作過任何正面的回應,也確是個事實。

文/邵宗海

白宮國安會於2017年就制定《印太戰略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為IPEF,當時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2月批准。文件先前被歸類為「機密」,也不對外籍人士披露。但在川普政府即將結束執政、並準備將政權交接給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之前,白宮國安會突然提早了30年,於2021年1月5日解密這份文件,並於13日正式對外公布。

《印太戰略框架》共計10頁,列出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優先事項。框架在對待美國印太盟友方面,特別提及台灣,並強調美國應協助台灣能夠制定有效的不對稱國防戰略與能力,以確保安全、不受脅迫、具彈性且有能力按其意願與中國往來。

其中《戰略框架》對於中國大陸則有七大目標,第四目標是阻止中國用軍事力量對美國及其盟友或夥伴採取軍事行動。在戰略實施上,美國必須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保持美國利益及對地區的安全承諾。首先,美國應在衝突中不讓中國在第一島鏈內有持續的海空優勢;其次,保衛第一島鏈的國家,包括台灣;第三,主導第一島鏈以外的所有領域(具體作法遭塗黑)。美國同時要幫助盟友強化軍事能力及軍事互通性,以保持盟友在戰略上的獨立自由,來防範中國侵蝕。

而白宮則於2021年2月11日正式公布了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文件,由於其中內容多處提及台灣,凸顯出對台灣的重視及承諾,所以台北曾表達誠摯歡迎與感謝。而且在文件中,美國除了重申美國在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下的承諾外,也強調美國將與區域內外的夥伴合作,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支持台灣的自我防禦能力,且將營造使台灣的未來可以依照台灣人民意志與最佳利益,並透過和平方式決定的環境等。

理論上,美方需要台灣作它在東太平洋的屏障,是毋庸置疑。但在實際推動措施上,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IPEF)主要是想對抗中國,但讓積極想爭取加入的台灣,卻一直未獲得美國回應。

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022年4月28日在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出席作證時,共和黨籍眾議員華格納(Ann Wagner)曾質疑拜登政府將台灣排除在IPEF之外,然後還以「從未正式關閉參與的大門」來掩蓋真正意圖。另一個事實,是台灣行政院政委鄧振中在同年4月18日在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時,曾要求以「正式會員」身分讓台灣能參與IPEF,但戴琪坦白說出,拜登政府並不同意。

而且布林肯在同一日在眾議院尚澄清說,IPEF是開放且具包容性,目前正處於啟動階段,美國還在與潛在夥伴商討對話,將會與區域大部分國家互動,強調「沒有要把任何人拒於門外,包括台灣在內」。可是迄今,美國就是沒有對台灣積極並有意加入的態度,作過任何正面的回應,也確是個事實。

但作者是有實際體會:美國對台灣曾經許下很多的「承諾」,事後的確並未能予以貫徹或實踐。本文是讓大家了解到:「承諾」與「兌現」雖僅一線之隔,但許多民眾只會記住「承諾」是什麼,但很少人會去驗證到底最後「兌現」了什麼。

譬如說:美國聯邦參議院在2020年5月11日一致同意,通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WHA」,通過編號為S.249的法案。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至今,美國參眾議院都已經5次提過類似的法案,但台灣從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至今,就再也未接獲世衛大會邀請。即使2020年WHA大會,台北曾高度期盼有突破機會,當時雖有友邦13國提案邀請台灣參與WHA,但聲音最大的美國卻沒有參與提案邀請,台北外交部門解釋:美國是認為不適合由他們提案。

再提BTA(台美雙邊貿易協定)是否簽署例子:在2019年12月,已有161位美國聯邦眾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到了2020年10月,更有高達50位美國聯邦參議員也聯名致函萊特海澤,籲請儘快啟動台美BTA談判。但是根據《紐約時報》2020年9月6日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為保全美中首階段貿易協議的順利推展,就是不願和台灣展開雙邊貿易協定BTA的談判。

如果台灣一直深信美國會全力支持它參與或加入國際社會,這種毀諾、失信以及不置一詞的行動,對「支持」一詞來說,又是什麼邏輯?

(作者邵宗海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