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共軍嚇阻性海權 台灣的深度憂慮

大陸國家追求的是建造一支能與海權強國匹敵的艦隊與航母編隊,也就是所謂的「嚇阻性海權」。圖為中共解放軍055型驅逐艦試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圖/微博影片截圖)
大陸國家追求的是建造一支能與海權強國匹敵的艦隊與航母編隊,也就是所謂的「嚇阻性海權」。圖為中共解放軍055型驅逐艦試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文/蕭衡鍾

從共軍持續派出機艦繞台與進行「遠海長航」訓練,並持續發展遠洋海軍建設以突破美國建構的第一島鏈圍堵圈、積極向西太平洋地區甚至歐洲展現其兵力投射能力來看,體現的是一種以對抗海權為目標的大規模海空軍擴張,共軍海軍將朝「嚇阻性海權」發展。

美中戰略競爭下的地緣戰略思維

地緣戰略是為了謀取與維護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而針對各國間地理要素所導致的交互關係所進行的分析策略,因此主要從美國與中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作為思考的出發點。

對於美國而言,中國崛起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強權後,已嚴重影響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布局及相關利益,使美國將中國視為繼蘇聯解體之後亞太地區的頭號假想敵,也就是「最大的地緣競爭對手」,從美國與亞太地區各盟友間的軍事合作與同盟關係可以看出,美國正積極鞏固圍堵及隔離中國的企圖與行動。

而就地緣政治環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歐亞大陸的東部,國土面積幅員廣闊形成西部深入中亞,東南面向太平洋的地理形勢,傳統上是一個倚陸面海的陸路大國。

但中國與陸上相鄰國家的政治體制、民族、宗教及經濟發展均不相同,對於中國周邊安全存有潛在威脅,而在周遭海域不但與海上鄰國經濟海域相互重疊,更於東海、台海與南海的領土主權爭議不斷,各種風險因素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事實上,地緣價值與國際體系都是由強權國家所主導的,作為積極的地緣戰略玩家,中國已有能力在國境之外運用其實力與影響力改變現有的地緣政治事務。 作為一個在地緣戰略上朝向陸海權複合發展的大陸國家,中國的強國之路在於避免陷入兩難困境,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把戰略方向定於海上,並不排除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在陸上有所作為。

因此,中國除了可以借重自身具備的東部和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優勢制約西部周邊的「心臟地帶」國家,也可以憑藉自身「心臟地帶」的地理位置來保持對其他東部和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周邊國家的戰略優勢,形成一種以陸戰思維支配海上戰略防禦的「陸權式海洋地緣戰略」,也形塑了共軍海軍的建軍方向。

「嚇阻性海權」成為共軍海軍建軍方向

儘管大陸國家的海軍戰略核心不是以戰略攻勢擊敗海權而獲致海上戰略交通線的控制為目標,但由於海權的物質優勢相當巨大,必須盡可能擁有強大的海軍才能有效作為抗衡海權來自海上的壓力以及迫使海權在政治上妥協的工具,因此,以對抗海權為目標的海空軍擴張是「陸權式海洋地緣戰略」最主要的特徵。

不過,大陸國家不會像海權強國那樣投入全部的資源於海空軍建設,因此大陸國家在陸權式地緣戰略中追求海空軍擴張時,追求的是建造一支至少能在某些部分與海權強國匹敵的艦隊與航母編隊,或者擁有不易被海權強國所擊敗的一定兵力對比的艦隊,也就是所謂的「嚇阻性海權」。

無論是否以海權為首要目標,嚇阻性海權的潛在威脅與威望性的政治需要,使得海空軍在大陸國家的戰略角色與海權強國有很大的差異。海權強國的安全倚賴於海空軍對制海權的掌握,故其地緣戰略的重心在海洋,運用海洋權力的首要目的乃影響陸地的事件發展方向,使其結果不會對海權強國的海洋利用在經濟與安全上同時造成威脅。

作為海權強國,美國海空軍戰略的核心是獲致海權,對海上交通線的控制建立後即可同時達成防衛本土的基本目標,還有向本土之外地區成功投射武力的必要條件。故海權強國的地緣戰略方向至為專一,皆是由海上向大陸,主力軍種必為海軍及海軍航空隊,海空軍戰略的目的與地緣戰略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建立對全球海上戰略交通線的控制。

這也導致大陸國家的海空軍在「陸權式海洋地緣戰略」中的工具性遠大於戰略本身的目的性,嚇阻性海權勢力的建構與擴張成為目的性的指導工具,海軍外交雖然也是海權的重要外交政策工具,但其原始目的卻是在於穩固海權的前進據點以確保對於海上戰略交通線的掌控。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