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外資賣超台股:台灣與戰爭的距離

華爾街證券公司都在探討「台灣避險」(Taiwan hedges)的策略,「軍事風險」是外資的最大憂慮,今年統計至4月15日止,外資賣超台股已達6084億元,歷史新高。(示意圖/Shutterstock)
華爾街證券公司都在探討「台灣避險」(Taiwan hedges)的策略,「軍事風險」是外資的最大憂慮,今年統計至4月15日止,外資賣超台股已達6084億元,歷史新高。

文/羅慶生

回應中共「不排除武力統一」政策,台灣安全戰略一向有兩個思考方向:一個是「以戰止戰」,主張建立強大武力以嚇阻中共動武;另一個則是「避免戰爭」,期望透過合作交往降低兩岸緊張關係。兩條路線原本並行不悖,但2020年蔡政府操作「亡國感」獲得連任後即開始向前者傾斜,安全議題只談如何強化國防卻不談兩岸互動,甚至將降低兩岸緊張關係的建議斥之為「投降主義」。

從兩岸關係的框架看,台海戰爭是中國內戰的延續,對大陸採取強硬立場並不一定影響台灣安全。因為中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並未改變,中國網路上有關武統的討論也遭到制止。雖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目標包含國土統一,但對台動武將高度影響中國崛起進程。合理推估,中共將繼續採取「和平統一」路線,台灣除非跨越「紅線」,立場強硬或打擦邊球,還不至於造成中共動武。

但如果將台海安全擺進美中競爭框架,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美國在台灣有重要的戰略利益,工具化操作明顯。再加上烏克蘭戰爭效應可能在戰爭結束後發酵,台海是否發生戰爭必須拉高到美國的全球戰略來看,不能只視為中國內戰。

台海戰爭風險正快速升高

雖然台海戰爭風險的底層因素是中共堅持「不排除武力統一」的對台政策,但將當前兩岸關係緊張責任歸之於中國大陸則並非事實。中共對台政策在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的40多年間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中共「不排除武力統一」是兩岸關係的常數而不是變數。出於大內宣或大外宣責備中共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當然合理,但如果是戰略判斷,為「政治正確」而扭曲事實的觀點容易導致巨大風險。

造成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原因是美國政策改變。1979年,美國將原本封鎖共產世界的「圍堵」戰略轉變為「聯中制蘇」,因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廢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雖然台灣位於第一島鏈中央位置的重要性不可忽略,美國於是通過《台灣關係法》以維持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並銷售防禦性武器以確保西太平洋的穩定安全,但「中華民國」從此被世界忽視了4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取得「中國」詞彙的全球代表性。

2021年,美國從反恐戰爭驚醒,發現中國已經強大到足以威脅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乃正式將中國定位為「地緣政治的最大挑戰」。沒有達成內戰和解,仍然與中國大陸保持競爭或半敵對狀態的台灣,就從冰箱再度擺進熱鍋,成為美國抗中策略的焦點。美國快速強化對台軍售,性質也從防禦性跳到美國40多年來堅持不賣的攻擊性武器。

從國防安全角度,這是好事,能增加台灣「以戰止戰」能力。從阿富汗的驚險撤軍回魂的美國拜登政府,也多次表態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台海安全形勢也並沒有轉變。當然軍費的增加會排擠經濟與社會福利支出,但台灣財政堅實外債極少,有能力支撐額外的軍事負擔,因此受到美國朝野歡迎。

但烏克蘭戰爭爆發,以及後續美、歐策動對俄羅斯全面經濟制裁產生的效應,卻使台海形勢出現微妙變化。

無論是有心栽花或無意插柳,美國操作烏克蘭而削弱俄羅斯的策略太成功了。美國沒有出兵,只提供烏克蘭大量情報與武器,就造成俄羅斯軍力的重大損傷。聯合盟邦對俄羅斯強力的經濟制裁,讓俄羅斯經濟增長重挫。雖然俄羅斯運用「石油盧布」在金融戰上扳回一城,俄羅斯今年第一季經常帳盈餘創歷史新高,但通貨膨脹與大量失業卻將大幅提升了俄羅斯人的痛苦指數。俄羅斯已成為「二流國家」。美國國防部官員即將俄羅斯的威脅等級,從中、俄的第一級,降為和北韓、伊朗、恐怖主義同級。美國第一級威脅現在只剩下中國。

這太成功,也太誘人。只不過付出數十億美金軍火的代價,就輕輕鬆鬆將威脅美國70餘年的傳統敵國給搞垮。當然美國也要承擔能源與糧食價格上漲的苦果,但相較打20年阿富汗戰爭,付出上兆美金、數千條人命代價,苦心經營的阿富汗親美政權仍然一夕瓦解,那實在太本輕利厚了。

美國戰略家會不會食髓知味,試圖用同樣模式以解決中國這現在唯一的第一級威脅?不知道。但「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今日歐洲,明日亞洲」,只要成功,美國將繼續掌握數十年的全球霸權。這誘惑實在很大。果真如此,台灣恐怕不容易逃過「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命運。相較去年《經濟學人》將台灣描繪成「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只是概念,現在台灣的戰爭風險是真實地升高。一般民眾或許沒有明顯感受,但最敏感的投資基金經理人,已經開始採取行動。

「避戰效應」將先拖垮台灣經濟

4月中旬,台灣《商業周刊》刊登了一篇股市分析的文章:「全世界都不能沒有晶片,為何外資賣超台股卻創歷史新高?」真是大哉問。

文章引用《金融時報》一篇分析「台灣風險」的專文,高盛證券亞洲策略分析師Tim Moe的意見:「全球投資者對於台灣風險已建立共識,並且試圖降低規避這種風險」。指出現在華爾街證券公司都在探討「台灣避險」(Taiwan hedges)的策略,包括降低對半導體產業的持股,以及規避台灣外匯風險。文章強調,「軍事風險」是外資的最大憂慮。今年統計至4月15日止,外資賣超台股已達6084億元,歷史新高。

這是合理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早在2700多年前混亂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智者就已經累積出如此的生活經驗。台海戰爭風險正在升高,全球資金要避免「踩雷」當然能走就走,只是早走晚走而已。隨之而後的,就是台灣的本土資金。避險途徑就是狡兔三窟,或至少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主要或部分資金轉移到美國、日本或新加坡,是合理的選項。

這就是「避戰效應」;當戰爭風險升高,敏感的資金就會外移。台灣若被資本家或基金經理人判定為高軍事風險地區,「避戰效應」就會出現。資金大量外移的結果就是公司停業、工廠關門、高階人才外流、工作機會減少…。即便戰爭最後沒打,經濟已被拖垮。

台灣安全戰略應考慮美國以「烏克蘭模式」操作台灣的可能性。美國目前警告中國,如果進攻台灣將遭受美國與盟友的嚴厲制裁,但不會派兵介入。4月7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在參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即表示,要嚇阻中國的最佳防禦是台灣人自己來,美國必定會像協助烏克蘭般提供武器協助台灣。

中國可能因此被嚇阻,不是嗎?表面上看,有了俄羅斯的烏克蘭經驗,中共將更僅慎處理「武統」議題,對台動武機率降低。其實不然。美國政府現在態度是不希望和中國發生衝突,對中國較為克制,但烏克蘭戰爭結束,美國全力對付中國,態度就可能轉變。激進的美國戰略家如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已建議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給予外交承認,並主張美軍駐台。在選舉壓力下,美國改採取激進路線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美國如果那麼作,且台灣也接受,那就跨越了「紅線」。即便中共不想動手,在「武統」民意沸騰下恐怕也不得不爾。戰爭只要在台灣發生,無論最後結果,台灣都將像烏克蘭一樣,大量人民喪失生命、許多城市成為廢墟。

當前台灣的安全形勢其實是險惡的,如何「避免戰爭」已經比「以戰止戰」更重要。執政黨不宜將改善兩岸關係的建議斥為「投降主義」或認為是「中國假借代理人在台灣發動的認知作戰」,那將使台灣與戰爭的距離,愈來愈近。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