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共機繞台的自衛反擊權 既是矛、亦是盾
文/蕭衡鍾
前副總統呂秀蓮日前在臉書表示,全世界都有間接參與到俄烏戰爭中,戰爭的殘酷讓這場戰爭沒有贏家,無論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是雙輸,而俄烏戰爭也讓台海局勢備受關切,因為台灣早被《經濟學人》認定為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了。因此,她將於5月14日與宗教界一同發動「和平愛台灣」大遊行。
呂秀蓮並指出了現在台灣政府所不願承認的事實,那就是儘管美國號召民主聯盟聲援台灣沒錯,然而,美國只有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的義務,沒有直接派兵援台參戰的責任。對此,從拜登政府與歐洲各國在俄烏戰爭中「援助」烏克蘭的做法便可知曉,美國今日對烏克蘭的態度,其實就是一直以來對台灣「堅若磐石」的承諾。
要和平要先避免戰爭、避免衝突
自川普政府任內,共軍機艦「繞台」的舉動與日俱增,其軍機「繞台」的概略路徑有三,一是由台灣海峽中線以南空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再依循相似路線飛返中國,二為自東沙島東北方空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後飛離,第三則是自台灣海峽中線以南空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後、於巴士海峽空域轉向台灣防空識別區東南界飛行再依循相似路線飛返中國。
可以說,共軍軍機在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與東南空域頻密的「繞台」,其目的是要創造與阻止國際間欲干預台灣事務的嚴正警告,並預先進行「戰場經營」,以備不時之需遂行其「反介入/區域拒止」。兩岸雖離正式開戰尚有一段距離,但此情況若未獲改善,會使台灣陷入兩種不利狀況。
第一,未來台灣可能不勝其擾而無更具體有力的反制行為;第二,美軍可能介入台海戰爭的底線與決心是否改變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此外,共軍也可能正在等待國軍開啟第一擊、或是美國採取與台灣更為深入的軍事合作,為其發動台海戰爭找到某種「正當理由」,若不慎擦槍走火,屆時戰爭勢必不可避免。
因此,現階段在國軍不能受到挑釁而擦槍走火、輕啟戰端的前提下,應對共軍的「戰略容忍(Strategic Tolerance)」必需持續堅持,靜待戰略環境的轉變,同時應以超越軍事戰略的宏觀態度來決定整體防衛戰略,這會比一直配合美國戰略規劃向其購買軍售、持續武裝台灣成為「刺蝟島」或「豪豬」來得更加適當,也會比整日高喊「聯美、抗中、保台」,向中國示威叫囂較有助於台海和平。
對於共軍軍機在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與東南空域的頻密「繞台」,其實防空識別區的劃設並無法作為台灣伸張空域主權的依據。該空域劃設目的乃基於國防安全需求,並考量自身所受威脅程度範圍,加上配合冷戰時期美國防堵共產主義勢力擴張的島鏈封鎖戰略等因素,所單方面設定的防空預警應變區域。
而具有國家主權性質的完全排他性領空範圍,則僅限於該國領土及領海上方空域,也就是從領海基線向外延伸12海里的範圍;換言之,台灣目前實質的領海及領空範圍,就是台灣本島及澎湖等外島離島往外延伸的12海里上空的範圍。
國際法揭示在領空外區域禁止執行強制或動武行為,若共軍軍機只是經常性的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以極具挑釁意味的方式周旋在介於領空及防空識別區之間的高度敏感區域,但卻又無明顯展現欲穿越台灣領空範圍、也沒有想要對我國空軍防空攔截機顯露動武行為的話,那台灣亦不具有對其強制驅離的國際法理性。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國軍用兵進退躊躇,增加兩岸軍方擦槍走火的危機。
不主動發起第一擊的模糊空間
隨著美中兩個超級強國戰略競爭狀態與博弈局勢的不斷提高,共軍在軍事層面的動作最明顯的就是提高了在南海、東海及台海的實戰化軍事演習,尤其是深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繞台」行為遽增,使得敵對的雙方戰轟機飛行員增加了在空中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而每次接觸對飛行員本身而言,都面臨到了對於彼此作戰意圖各自解讀的困境。
以普遍性、非戰爭狀態的「交戰準則」來說,,不論是哪一方,不主動開第一槍是所有前線部隊的一般作戰準則,因此,美、中、台三方都應該設法減少戰略壓力才能有效確保區域的安全與和平。
而對台灣而言,雖然也具有不主動挑起「第一擊」的認知,但國軍為因應詭譎多變的台海局勢,已逐步調整「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相關作法,並將所謂的「第一擊」定義為「自衛反擊權」,意即若共軍有明顯攻台意圖及徵候、或者共軍機艦對我國有明確攻擊的行為舉措時,才得由權責長官核准後遂行「自衛反擊權」。
但所謂的「實際威脅及明確攻擊行為」在精確的評估上,的確是存在相當大的模糊空間,而且極富主觀性,共軍得以運用此一模糊空間,對台灣的防空識別區、領海及領空範圍步步進逼,緊縮台灣的防禦縱深。因此,「不主動發動第一擊接戰指導」對於國軍而言,既是矛、亦是盾。
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2020年9月21日更是拋出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的說法,一方面呼籲兩岸雙方應克制,另一方面則發出更大的警告訊號,嚴格考驗著台灣政府及國軍高層對於反制共軍機艦「繞台」的應對機制和運用策略,也讓台灣是否該拋開冷戰以衝突為導向的區域聯防思維來與時俱進、適度調整防空識別區範圍的討論浮現。
從台灣國際戰略學會與台灣國際研究學會自2020年10月、2021年3月以及今年3月所進行的三次「台海安全」系列民調可知,大多數的台灣民眾還是希望兩岸可以和平往來的,信任美國會為台灣出兵的「善意」與「誠意」、還有堅持要「抗中」的比率都是有限的。顯然地,一味地操作「聯美、抗中、保台」,提升兩岸敵意的舉動是會助長台海的戰略風險的,不可不慎。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