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注意!共軍擾台的新利器:高空氣球

媒體報導中國大陸施放四批高空氣球,在台灣附近施放高空氣球的確是軍事用途,但還不止搜集參數而已。除了戰機、軍艦擾台,又多了軍事用途的高空氣球擾台,未來還有什麼呢?(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中國大陸施放四批高空氣球,在台灣附近施放高空氣球的確是軍事用途,但還不止搜集參數而已。除了戰機、軍艦擾台,又多了軍事用途的高空氣球擾台,未來還有什麼呢?

文/譚傳毅

前幾天傳出中國大陸施放四批高度僅約1萬尺的「高空氣球」,引起小小的波動。退將認為目的是探測高空噴射氣流以及高空風,是一種戰場經營。這種說法比較靠譜,在台灣附近施放高空氣球的確是軍事用途,但還不止搜集參數而已。

也有人認為高空氣球是為了做「大氣導管」研究,未來火箭軍要打擊就要用大氣導管預測系統。這種說法比較玄,如果我們把「大氣導管」當作某種超視距雷達來看的話。我們暫不評論比較玄乎的看法。

淺談高空氣球

高空氣球是指在平流層飛行的無動力浮空器,它的飛行高度雖然不如衛星,但卻比飛機高得多,一般可達40到50公里左右。本次共軍火箭旅所釋放的氣球高度僅有1萬尺,應該不是戰略型高空氣球,而只是常規探測氣球,實質的作戰功能不大,心理打擊的效應較強。

高空氣球包括傳統的零壓式(氣球裡外相通,維持氣壓平衡)氣球、大型超壓氣球、小型超壓氣球等。美國的零壓式氣球成為一種科研服務產業,已施放了2000多個零壓式氣球,服務客戶包括大學、研究機構和國外組織。法國CNES是歐洲唯一擁有完整高空氣球系統的機構,是歐洲氣球活動的中心;日本也是較早建立高空氣球系統的國家之一。

然而,零壓氣球受到環流、緯度和季節限制極大,難以進行長時間飛行。很可能在台附近的高空氣球就是零壓氣球,只是進行臨時性的任務,如果空軍能夠詳細說明細節,更能凸顯專業。

大型超壓氣球可長時間飛行並執行數據通信與定位跟蹤等,例如NASA所核准的高空氣球計劃,載荷達1.5噸、飛行高度35公里。

小型超壓氣球指的是攜帶小型感測器的超壓氣球,有效載荷不超過20公斤,飛行高度在20公里左右。小型超壓氣球飛行時間長、數據規模大,適合大規模收集大氣資訊,在環境科學、地球物理和行星探索領域能發揮重要作用。

高空氣球的軍事用途

高空氣球可充當超低軌道衛星的角色,其軍事用途包括:通信中繼、情報搜集與偵察監視(ISR)、阻滯我軍防空、導引解放軍打擊、裝載炸彈攻擊等。通信中繼、情報搜集與偵察監視(ISR)可說是氣球的老本行,最初使用氣球的目的就在於此。氣球平台居高臨下,具有對地觀測的優勢。2019年,美軍利用高空氣球在中西部6個州跟蹤監視販毒汽車和船隻,能夠維護國土安全,就能窺視敵軍動態。

2017年瑪利亞颶風席捲波多黎各,美國一家公司通過平流層通信氣球平台為10萬餘人提供網路應急服務,這項技術同樣適用於軍事行動。此外,氣球還能阻滯我軍防空。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軍隊曾使用大量氣球攔截美軍巡弋飛彈的攻擊。能夠以氣球攔截美軍飛彈,當然也能以大量氣球阻滯國軍各類飛彈;有時候,越是原始的設備越能發揮奇兵的效果。

在很多時候,解放軍可能以平流層氣球裝載大量微型射頻感測器,通過無線電波和WiFi等電子信號,用於目標定位並導引精確的定點打擊。或者在氣球裡面裝載炸彈甚或飛彈,從高空打擊地面目標。

未來,隨著新材料、新能源、網路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氣球平臺正朝著大型化與微型(網路)化、多功能化、匿蹤化、精準化變軌、超低軌道運輸的方向發展。

我們特別不能忽視匿蹤微型氣球的發展,既然是匿蹤微型,其數量必然很多、成本必然很低,不但肉眼難見,電子信號也很難尋。既然數量很多,想要控制這些匿蹤微型氣球就必須組網,其威脅性遠超過微型無人機。

最可怕的就是以新能源作為動力的微型氣球靈活變軌、變速、變向能力,再加上人工智慧技術,更能提高氣球作戰能力。據聞,美軍一款匿蹤微型氣球可在指定目標12英里範圍內活動達4天之久。

擾台新利器:高空氣球

匿蹤微型氣球的目地是真實作戰,就像匿蹤戰機F-22或殲-20一樣,隱藏自己的行蹤不被敵人發現;很可能殲-20已經數次飛躍我領空,只是空軍根本不知道、或「秘而不宣」而已!

至於大型高空氣球除了真實作戰之外,還有威懾的功能,它大搖大擺地飛行擺明著就是要讓我軍發現,變成另一種擾台工具。看看過去兩年間,共機幾乎天天來台打卡,搞得大家都很反感乃至於無感,反感和無感都是心理戰的效果。如果哪天真的很不幸,共軍把一顆或數顆大型高空氣球24小時釘在台灣上空,那就是極限施壓了。

本次高空氣球是由福建某遠端火箭旅施放,表示就是個軍事任務,只是我們完全不知道這些氣球的型號或功能。這些訊息應該是空軍告訴大家的,而不是讓我們去猜。

因此,我們應該把這些氣球當作是共軍的騷擾戰與消耗戰,而且氣球的成本很低,至少比飛機的成本低非常多,可以大批量製造與使用。除了戰機擾台,現在多了氣球擾台,我們得想想,以後還有什麼東西會來?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