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知彼:中共網軍將更勝一籌
文/譚傳毅
上世紀50年代即出現了電子戰,其目的是為瓦解、破壞敵方電子設備、並打亂其組織與指揮。然而,對於現代高度網路化與資訊化的戰場而言,敵我雙方絕大部分資訊必須依靠電磁信號連接網路系統,才能指揮管制已方部隊、打擊敵方部隊指揮管制系統。
單純的電子戰已經不夠用,必須結合頻譜與網路技術,展開網電聯合作戰例如透過電磁手段將病毒注入敵方資訊網路系統,癱瘓敵方的指揮控制中樞,這要結合電磁頻譜作戰和網路作戰,我們不妨簡稱為網路頻譜戰(Cyber Electro-Megnatic Spectrum Warfare)。
既然出現了網路頻譜戰,可以得知,一旦共軍發起網路打擊,其所打擊的對象就不只是網路系統而已,還包括了電磁頻譜系統。
解放軍網路作戰建設之始
促使解放軍下定決心建設網路頻譜作戰能力,必須推溯到1996年的台海危機。當時美國派出兩艘航母巡弋台灣海峽,並派出4架EA-6B電子飛機偵察干擾,導致中國東南部省份的無線電通訊全部癱瘓。
隨後,1999年美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再度教訓了解放軍;十年生聚教訓終於讓中國自力更生發展出先進的武器系統。1999年,解放軍正式出現了「網軍」這個名詞,網路作戰協同頻譜作戰成為解放軍體系作戰的重要組成之一。2015年底軍改,解放軍成立了戰略支援部隊,是中國陸、海、空、火箭之後的第五大軍種,主要就是負責電磁戰、網路戰、認知戰。
解放軍網路頻譜戰獵殺對象
目前解放軍對於網路電磁頻譜戰的打擊對象包括:電磁與網路設備、電磁信號、虛擬空間和認知層。打擊硬體是在有形的物理空間中,使用各類炸彈、反輻射飛彈、定向能武器(例如雷射武器、微波武器或電磁炮)、電磁脈衝彈等武器,以硬摧毀方式打擊對手通信線路、網路節點等關鍵性硬體設備。
打擊電磁信號是在無形的電磁空間中,運用通信對抗、光電對抗、雷達對抗、導航定位對抗等電子對抗裝備,對網路傳輸頻道中的有線、無線信號進行干擾、壓制和遮斷,從而影響資訊的傳遞和共用。
打擊虛擬空間就是採用網路戰手段,運用病毒、木馬、邏輯炸彈、蠕蟲等「軟殺」武器或駭客攻擊,秘密地插入、刪除、篡改網路空間中的資訊,破壞資訊的完整性、可控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使敵方無法有效利用網路。
認知(灰區)打擊是經由網路和媒體,運用欺騙、誘導、威懾等方法,攻擊敵方的心理防線和信念,從而影響敵方的判斷、情感和意志。例如殲-16D電戰機共有12個武器掛架,攜帶6個電子戰吊艙(EA-18G只有5個吊艙)、2枚反輻射飛彈、4枚自衛飛彈,足以單點突破國軍電磁系統與網路系統;若再加上其它戰機護航、以及機載雷射武器的出現,國軍不可小覷殲-16D的破壞力。
中國網軍
目前中國網軍的兵源來自各軍種內部,而且這些部隊已經編組完成並展開訓練,在行政上隸屬於戰略支援部隊,作戰時則分別由五大戰區指揮。2011年5月,解放軍建立了一支「網路藍軍」,目的是為提高部隊網路安全防護水平設立。此消息一出立即吸引了大眾眼球,因為中國駭客是全世界最大的網路攻擊力量。
解放軍所謂的「藍軍」指的是敵人,許多國家都不惜重金培養並裝備網軍。既然中共國防部承認了「網路藍軍」,表示「網路紅軍」已經存在,數量可能高達數千人。
同年4月下旬,當時的廣州軍區舉行了一場網絡演習,「網上藍軍」以病毒和垃圾電郵滲透到紅軍內部網路,竊取兵力部署和行軍路線圖等情報。解放軍第一支「網上藍軍」就是在當時的廣州軍區建成,上從軍團、旅、營、訓練中心網路全部連結在一起,專門從事網路對抗演習。從狀況想定到設備調試,10天之內就能搞定,可節約80%以上的訓練成本。
中國網軍成立後,一個民間組織「紅色駭客聯盟」開始了與網軍合作。該聯盟由數千名程式工程師組成,攻擊任何威脅和侮辱中國的機構或國家,雖然中國官方並未將其納入官方機構中,但卻在中國國防部和網軍的控制之下。
第二支網路武力是「金盾工程」。1990年代末期,公安部開始實施「金盾工程」(又稱為「長城防火牆」),迄今成員達3萬多名。主要監視互聯網使用方式,在過去十年間,已經花費了十億多美元。許多外國情報機構發現,中國「長城防火牆」已經從「麻煩」變成了「障礙」,因為外國情報機構在長城防火牆之前幾乎無所遁形。
「長城防火牆」不但是中國主要的網路戰防禦武器,同時也是網軍在網路裡面對目標釋放蠕蟲病毒或其它形式病毒的媒介。為此,美國聯邦調查局不得不向駭客求助,發展出新的方法突破中國的「金盾」,共同應對這支網軍。
儘管如此,網軍仍存在著兩大困難。第一,中國積體電路晶片的自給率不到10%。要做到網路安全,首先就是硬體安全核心內容。第二,微軟操作系統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98%軟體安全是網路安全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最基本的操作系統都是外國人編寫的,當然存在著安全隱患。
網路作戰核心:超級電腦
在發展網路作戰方面,首先是超級電腦建設,用以爭奪網路控制權,具體而言,就是控制敵方電腦網路和通信系統。1983年11月,中國開始發展超級電腦,到今天為止共發展出5種型號超級電腦,分別是銀河系列(國防科技大學,1983年)、天河系列(國防科技大學,2009年)、曙光系列(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92年)、神威系列(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中心,1999年)、深騰系列(聯想集團,2002年)。
除了民用之外例如石油勘探數據處理、生物醫藥研究、航空航太裝備研製、資源勘探和衛星遙感數據處理、金融工程數據分析、海灣生態動力和污染數值模擬、基礎科學理論計算等方面之外,當然還包括網路作戰的軍事用途。
這些軍用超級電腦能夠達到下列4個目標:第一,監視敵方感測器(包括雷達或其它探測器)所捕捉的情報。第二,控制敵方網路,規避並誤導其感測器。第三,入侵敵方資料鏈系統,例如海空作戰平台或戰略導彈發射基地。第四,駭客攻擊敵方電子頻譜和網路。在另一方面,除了展開攻擊,還得保護己方的資訊空間,同時尋找並修補漏洞,拒絕敵人使用該領域。
這些超級電腦能夠為解放軍提供即時的網路空間景象,而且還集中管理、分析、控制入侵網路的對象,並為網路武器尋找對方的漏洞。現在,13個集團軍都設有自動化機房,可在1分鐘之內鎖定病毒的入侵。資料庫與網路監控系統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全面「電子眼」系統。
通過對特定網路或網路元件的監視和標示,超級電腦還能評估和確認在關鍵元件上的活躍或非活躍攻擊,例如模擬或評估某個節點被摧毀對整個網路影響、攻擊、情報搜集、監視偵查,或者打開敵人網路漏洞以利滲透。
網路戰除了駭客、病毒技術或其他武器之外,超級電腦才是網路戰核心中的核心。2021年,我國超級電腦台灣杉3號每秒浮點運算速度為2.7兆次,而在2010年,中國曙光星雲超級電腦已達2507兆次,2018年神威超級電腦更達10000兆次。我國網路作戰能力實在堪憂!
網路傳輸系統建設
在1996年以前,解放軍所使用的資料鏈十分陳舊,主要是依靠80年代從法國引進的技術,不僅反干擾能力差、很容易被監聽、而且整合程度也很低。台海危機期間,美日利用電子干擾機在中國沿海活動,致使大陸沿海附近300公里區域軍事聯繫和電子系統全部癱瘓,對於中國的震撼可想而知。
為此,解放軍開始著手建設新一代資料鏈系統:「聯合網路作戰系統」。該系統採用了三軍戰術數據次級系統和全軍綜合數據鏈(相當於美軍目前使用的LINK-16),逆向發展國產數據鏈系統。
目前解放軍資料鏈的工作頻段已經覆蓋短波、超短波、LX頻段、衛星通信頻段和未來的量子波段。如果量子數據鏈一旦研發成功,軍用資料鏈的保密程度會大大提升。
此系統可為各軍種決策層提供保密的數據連結網路,類似於美軍的全球資訊柵格(GIG, Global Information Grid)。它可以和任意兩個或多個平台連結在一起,整合了資訊傳輸、軟體、資訊處理、決策系統的柵格化的資訊綜合體。
從體系結構上看,這個結構是有機的柵格狀資訊網路,從結構中為連結任意平台、並為不同平台之間的需求提供資訊與溝通服務。這樣就可以建立指揮官對於部隊和武器實施指揮管制的「人機綜合體」,就像人的大腦神經,把指揮、管制、通信、情報、監視與偵察等次級平台緊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軍事優勢。攻擊資料鏈路就是直接打擊部隊的C4ISR系統,使得系统內的各個平台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即使聯通,傳遞的也是虛假訊息或是病毒。
結論
由於網路的「無線化」、以及電磁傳輸的「網路化」,使得網路戰與頻譜戰兩者必然合而為一,沒有單獨的網路戰、也沒有純粹的電磁頻譜戰。若共軍真的發起網路戰,何不順便也殲滅國軍電磁系統?這是未來台灣所將面臨的情況。
網路頻譜戰必然先於正規武力打擊,例如飛彈攻擊、空襲、無人機掃蕩等,最後才是空降和兩棲登陸。一旦國軍C4ISR系統被擊毀,擁有再多的飛彈也無濟於事。
無論從組織或從軟硬體建設方面來看,解放軍網路頻譜作戰體系已經建成,而且默默地正在發揮力量,例如監看國軍C4ISR。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早已開打!國軍與其大量採購飛彈,倒不如建設網路頻譜戰力,才是真正的實踐不對稱作戰。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