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美國競爭法實為美國霸權法

美國與台灣的夥伴跟盟友關係,在《美國競爭法》中的地位只是一小部分,就像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於一月底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所凸顯的,美國要的只是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與工程師。(圖:Shutterstock)
美國與台灣的夥伴跟盟友關係,在《美國競爭法》中的地位只是一小部分,就像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於一月底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所凸顯的,美國要的只是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與工程師。

文/蕭衡鍾

於2017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美國刺客》(American Assassin)中有一句台詞「U.S. of A. does it, it’s gotta be good」,意思上是「美國做的事都是正確的」,然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似乎見仁見智。

美國聯邦眾議院預計近期將對一項法案進行投票,法案全名為《2022年美國創造製造業機會和技術卓越與經濟實力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Manufacturing, Pre-Eminence i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Strength Act of 2022),簡稱《美國競爭法》。

該項法案涵蓋範圍甚廣,當中也有幾條與台灣有關的條款,預料屆時如果通過之後,台灣的民進黨與蔡英文政府想必是樂觀其成、甚或表態支持的,因為這項法案讓台灣的「聯美抗中」與美國的「友台制中」殊途同歸,都是以抗衡中國崛起的發展與勢力擴張為目的。

但台灣似乎不用對此大肆宣揚跟喜形於色,因為真相與實話總是傷人的,其實美國與台灣的夥伴跟盟友關係,在《美國競爭法》中的地位只是一小部分,就像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於一月底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所凸顯的,美國要的只是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與工程師。

《美國競爭法》的主要目的

《美國競爭法》的內容涉及提升美國晶片產業投資、製造與研究能力的各個層面,包括美國將創立美國晶片基金,撥款520億美元鼓勵美國私營部門投資於半導體的生產等、授權450億美元改善美國的供應鏈,以及防止關鍵物品的短缺並確保更多此類產品在美國製造等。

究其目的,是想通過對於美國晶片供應鏈的保障與鞏固,來提高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進而確保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因為在全球晶片短缺、同時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仍然脆弱的情況下,將迫切需要國會通過相關立法來支持美國的晶片產業,故眾議院相關委員會負責人將之稱為「歷史性的投資」,似乎也呼應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於一月底所提出的呼籲。

因為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美國的政策專注於國內外的反恐戰爭,給予了中國一個極佳的戰略機遇期,不但加速內部工商企業的發展,同時還與東亞周邊國家建立了一個有效的產業分工鏈。面對「紅色供應鏈」的成形與茁壯,美國早已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

所以在2005年,當時的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 就曾表示,美國擔憂中國在亞洲尋求霸權地位,包括軍隊現代化與主導貿易但又不開放市場,還有利用盜竊知識產權等方式,傷害美國知識產業的核心。

誰掌握晶片供應鏈就能領導全世界

姑且不論中國是否有稱霸的意圖,但中國崛起是個事實,在世界的綜合實力排名僅次於美國,美國基於不安全感及擔心霸權受到挑戰,自然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的對手,美國將持續對中國祭出反制與施壓,「印太戰略」如是、《美國競爭法》也是如此。

而這個戰略競爭的狀態,除了包含區域安全結盟的對峙、以及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轉變外,美國還進一步希望能維持美國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扼殺中國的發展跟崛起。

因此,就美中晶片戰與科技戰的本質來說,已經不是過往的「軟實力」競合,而是可以用來重塑世界經濟體、牽動國際政治版圖的「硬實力」對峙了,誰能擁有新世代技術,即獲得生產力和財富,國家地位也即將重組與洗牌,就如同各國競相掠奪石油和天然氣等戰略資源那樣。

因此,美中的科技戰競逐問題,其實不脫最後深層的美中結構問題,這也是雙方對峙的真正原因,涉及到一場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利益之爭,那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只能由美國來領導、只能由美國說了算,體現的是美國的霸權思維,《美國競爭法》實際為「與中國競爭法」,或者說是「美國霸權法」也不為過。

美國要的只是台灣的半導體

雖然《美國競爭法》中有多項與台灣有關的條款,包括強化美國與台灣的夥伴關係,還有在去年由兩黨眾議員所推出的《台灣和平與穩定法案》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的內容,但是在事實上,對於美國而言,美國在《美國競爭法》中所需要的只是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與工程師。

依據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一月底最新研究報告的兵棋推演,當中所設想的情境之一,便是台灣的三家半導體代工廠因為中國發動網路攻擊、還有進一步引發兩岸的軍事對抗而癱瘓,美國為了保全晶片供應鏈的不間斷,想把台灣的半導體工程師帶往美國避難與安置,但台灣方面因擔心人才流失所以拒絕。

儘管「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兵推情境只是一種設想,但顯見晶片供應鏈對美國來說確實已經構成其國安問題,而美國對於台灣晶片的依賴程度更是超過了石油、甚至可能引發美中兩國的衝突,因此才會做出這一系列的兵推模擬。

可見,在解放軍兵力投射能力已進入西太平洋地區的情況下,美軍建構的第一島鏈圍堵圈已現多個破口,台灣向來自豪的「第一島鏈中心」的戰略位置,實已被半導體產業所取代,美國諸多「挺台」舉動、包括美台軍事交流合作,所要保障的在於美國的晶片供應鏈,就如同《美國競爭法》所表示的,美國要通過經濟發展、外交、人權和同盟關係確保美國在全球的競爭力與領導地位。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