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台灣有事 美軍的戰略選項
文/蕭衡鍾
近日,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接受《天下雜誌》的專訪中認為,在中國執行「武統」台灣的初期中,美國是不會為了擊退解放軍的攻台武力而出兵干預的,較有可能的情況是當中國攻擊美軍部隊和基地時,美國才可能強硬還擊。
福山的說法頗符合「逆登陸」的作戰構想,等於台灣本身的防衛力量要能夠擋住解放軍的前期攻擊,才能撐到美軍來援。因此他認為,台灣本身要願意為自己而戰,且最大的錯誤就是廢除了徵兵制,也呼應了台灣應強化整體後備戰力的規劃方針。
福山並指出,其實美國內部對於應該提供給台灣多大程度的軍事支持,是沒有共識的,此說法對比近來美日兩國為應對「台灣有事」情況而制定新「聯合作戰計劃」的消息,也讓我們對於倘若台海當真發生軍事衝突,美軍會介入「台灣有事」的方式感到關注。
「反介⼊/區域拒⽌」設想
在前蘇聯解體後,美國⼀直是世界上的超級⼤國,隨著中國崛起、中國已經逐漸成為世界上⼀個新的主要⼤國,美中之間開始出現某種程度且不可避免的緊張關係。此外,如果說中國的軍事發展導致了美國的重⼤戰略反應,那在這個層面上,美國並不是唯⼀的,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台灣也將中國的軍事⼒量視為可能的威脅,儘管原因各不相同。
而在更廣泛的戰略背景下,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量可以說是中國作為⼀個全球經濟崛起⼤國的產物。這種崛起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的利益,也聯繫到了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新格局,在地緣政治經濟成為主導各國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的當今世界,必須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待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反介⼊/區域拒⽌」(A2/AD)則是重要關鍵之⼀。
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直被美國的區域聯盟和夥伴關係所形成的島鏈⽕⼒網所困擾著,這個島鏈⽕⼒網範圍是⼀個扎根於東北亞、向西南延伸至澳洲的圍堵圈與封鎖堡壘,若要前進印太、深入西太平洋地區,中國就必須擺脫美國在亞太地區安全夥伴關係中的壟斷地位,以打破美國直接且明顯的戰略優勢。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安全合作有助於維持現狀,並為美軍進入地區港⼝、機場和訓練設施提供了機會,美國與地區夥伴的安全合作關係也提供了美軍⼀定程度的影響⼒,有助於在美國的盟友與合作夥伴中發展⼀系列可在未來槓桿化的軍事能⼒,這使得美國的盟友與合作夥伴在面臨安全決策時必須將美國的好惡給納⼊考量範圍之內。
在「反介⼊/區域拒⽌」(A2/AD)的地緣作戰設想下,量小質精、高機動性的特種作戰部隊是可以結合陸海空三方能⼒,執行適合亞太地區海洋地理環境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任務的,EABO作戰可以通過在第⼀島鏈內、或從遠離中國的其他地方採取對等的A2/AD戰略,在整個島嶼和沿海地區部署、操作和轉移A2/AD武器和系統。
同時,A2/AD是雙向的,美軍及其合作夥伴同樣也有能⼒建立自己的反介入機制,阻止或限制解放軍在第⼀島鏈內外的行動自由,為整體戰略創造出更多有利空間。因為特種作戰部隊向來是以機動力取勝的戰鬥單位,自然成為美軍進行EABO任務部署與作戰動員時的最佳考量。
離岸控制與遠端封鎖
美軍在思考A2/AD這個戰略概念時,是以不對稱的部隊概念與戰術層⾯去擬定作戰計劃的,也在過程中追求著武器技術與科技的進步,以求可以改變戰場遊戲規則,⼀舉奪得勝利。
但以另⼀個觀點來看,有論者主張,美國不應試圖填補第⼀島鏈遭受攻擊時會出現的漏洞,而應該考慮「離岸控制」(offshore control)這⼀個選項,也就是透過任何方式的軍事對抗(military confrontation)將戰場轉移,遠離對中國有利的⽔域或空域,把戰場移轉到對解放軍較為不利的近海,這樣美軍及其盟友或許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況。
因此除了A2/AD這個戰略選項外,美軍還可能考慮另⼀項戰略選項作爲替代⽅案,那就是在考量到距離與戰略深度的優勢下,美國或許會以美軍為戰略中⼼,思考⼀個海上封鎖的戰略模式來進行「離岸控制」。因為戰術防禦使戰略進攻成為可能,而任何衝突都將在戰略進攻中得到解決。
通過特定的海上防禦計畫可以正中中國的致命要害,包含對於解放軍不利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國對海上貨運量的依賴,都是打擊重點。戰略性的海上封鎖可以透過四個⾯向來削弱中國的⽣產⼒還有其重要能源的運輸能⼒,這也是中國積極推動其「一帶一路」倡議並致力於解放軍現代化的考量因素之一。
第⼀是把重點放在消耗解放軍海空軍配屬⾶⾏部隊的作戰能量,讓它們無法投射軍事能量,也無法抵擋美軍軍機的武⼒投射,或者⾄少讓它們無法超出中國大陸的這塊⼤陸架。
第二為用⼀個「沿海」(inshore)的概念,來⼲擾中國沿海⽔域的交通與⾏動。
第三是採取「遠端」(distant)的海上戰略,在解放軍有效軍⼒無法企及的情況下,封鎖其能源來源的供應,這主要是針對散裝⽯油運輸船的,其次則是針對煤炭運輸船。
第四為執行「基礎設施降級」(infrastructure degradation)計劃,意在破壞或摧毀中國管控範圍內特定的⾮軍事⽬標,例如⽯油碼頭、煉油廠、管道和鐵路樞紐點、重要隧道和橋樑等,將內部供應和⽣產網絡分割成無法相互⽀援的各區塊,並進⽽讓因「遠端封鎖」造成的資源分配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但這項戰略構想卻有⼀個需要深思的考量點,因為當確定執⾏這項戰略構想時,會將美國在第⼀島鏈本⾝的盟友完全暴露在危險之中,這自然包含了日本、韓國與台灣在內。
所以「離岸控制」與「遠端封鎖」這項戰略計劃必須審慎思考及評估,畢竟將第⼀島鏈的盟友們置於極⾼⾵險中並非美軍的最佳選擇,也會損及美軍自身利益。此外,這項計劃也⾼度依賴前方的投射⼒量,缺少了前方的⽀援,「離岸控制」與「遠端封鎖」的戰略計劃效果將會⼤打折扣。
雖說此項戰略計劃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但卻也點出了⽇後美軍必須思考的⼀個問題,就是往後對於中國A2/AD戰略的回應可能並非永遠是對稱及對等的,必須以現有的作戰能⼒來創造出最佳戰果,這或許也是美軍現在會積極介入台灣整體防務規劃、大幅增加美台軍事交流合作的原因。簡單來說,不用等到「台灣有事」發生,美軍早已介入了台海局勢。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