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共軍東海巡航常態化 將成第一島鏈另一破口

國戰會論壇》共軍東海巡航常態化 將成第一島鏈另一破口

文/蕭衡鍾

日前,解放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編隊在完成了長達20多天的遠海實戰化訓練返航途中,日本派出了有「準航母」之稱的直升機攻擊艦「出雲號」以及多架次航機跟監,從媒體曝光的兩艘航母「同框並行」畫面可看出,當時兩艘船艦在行駛過程中距離相當近,對抗較勁意味濃厚。從這也可看到,隨著解放軍軍事現代化與「遠海長航」的常態化,第一島鏈的破口除了台海之外、還有東海。

與美日聯盟軍演的較勁只是開始

 就在上個月初,駐紮在日本沖繩島的美軍陸戰隊第3師,就與日本陸上自衛隊進行「堅毅之龍」(Resolute Dragon)聯合野戰演習,此次演習大約有2650名美軍陸戰隊員和1400名日本自衛隊官兵部署到日本各地的9個訓練區,在演習的控制中心,美國和日本的參與者並排坐在一起,以監視操作和發布命令。

過去,這種演習通常是由美國或日本自己單獨執行,這是美軍陸戰隊和日本自衛隊之間的第一次聯合演習,練習使用地對艦飛彈摧毀海上目標,並由日本和美國軍官共同指揮雙方的飛彈、飛機、艦船和雷達。究其原因,似乎正是因為對於印太區域衝突的擔憂,促使美軍和日本自衛隊深化雙方的一體化行動。

而美日雙方皆指其中最大的潛在衝突便是中國對於「武統」台灣的威脅,雖然日本受限於和平憲法,在台灣問題上的任何衝突中,不太可能在自己的領土外作戰,但如今,日本政府認為,任何台海衝突都會蔓延到附近的日本島嶼,因此表示他們需要與美國合作以做好準備,由此促成了美國和日本深化軍事合作以反制中國。

似乎是在互別苗頭,解放軍的「遼寧號」編隊在12月9日啟航後,便直奔黃海某海域,組織編隊搜救、艦載機戰術飛行、空勤處置等多項臨戰訓練,同時也大秀遼寧艦夜間起降戰機、三機隊編隊飛行等科目,對外展現解放軍航母戰鬥力的提升,解放軍表示,此次遠海訓練「全程堅持以戰領訓、實戰實訓,有效提升航母編隊遠海實戰化能力水平」。

而除了「遼寧號」與「出雲號」兩艘船艦「同框並行」之外,中國官媒公布的報導中還出現了「殲-15」艦載機飛行員角度的拍攝畫面,當中可清晰看到一架來自日本空自的「F-15J」戰機,顯示兩者之間的距離已經非常接近、甚至到了能清楚目視對手的距離,從「殲-15」與空自「F-15J」的短兵相接更顯得火藥味十足,相信解放軍經由演訓來與美日聯盟軍演的較勁只是開始。

解放軍將增加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戰鬥巡邏頻次作為突破口

中國自2013年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在軍事上的確為其建構強大的整體防空預警系統平台提供了一個較具體的努力目標,使其空中武力在行使識別程序時有法理可循,並逐步推動到更長遠的「實地化、實戰化」戰略目標,為其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東海戰事奠定實力基礎。

而在政治層面上,解放軍更是對以日本為主的東海周邊國家形成了具體的箝制力量,不但對外展現其確實有能力行使東海防空識別區相關機制及程序,且藉由解放軍海空軍投入該空域內的戰鬥巡邏及防空攔截頻次多寡來看,也可相當程度代表著中國對於東海區域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與衝突等級,可是之為中國在東海區域展現政治友好度的計量標準。

未來,中國若要持續在東海區域擴大軍事實力及發揮政治影響力,力求掌握東海話語主導權的話,首要面對的就是由美國主導的美日及美韓軍事聯盟;而日本為應對美國針對中國的強勢遏制戰略,所採取的諸多配合舉動,加上日本沖繩石垣市將「登野城(釣魚台列嶼)」更名為「登野城尖閣」的雙方島嶼主權爭議,也讓雙方理性和平對談的可能性有限。

此外,雙方還更主動增加在東海區域投入軍事及公務機艦巡航、舉辦大規模演訓來升高緊張情勢,故在捍衛各自的防空識別區、維護海洋資源利益及確保其領土主權的重大議題均未獲得緩減的情況下,對峙情況恐怕只會持續升高。

由於防空識別區阻擋不了其他強國的強制性空中偵查及襲擾,因此僅憑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實施定期性的巡航及演訓手段,是無法完全拒止美、日機艦進入到其設定的空域範圍的,故中國若要維持並擴大其在東海的影響力,那麼持續增加防空識別區的空中戰鬥巡邏頻次來對應他國的襲擾行動就有絕對的必要性了,也是用來展現中國作為一個區域大國的重要指標。

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期解放軍在台海及東海對台、日的空中航訓行為雖逐漸增多,但實際上,中國並未明顯冒進或靠近他國領空、也沒有長時間駐留或執行更具侵略性的防空攔截手段,同樣地,美、日在東海的空中軍事行動亦展現出自我克制的跡象,形成了某種莫名的默契。

可見,解放軍空中航訓的目的並不是意圖要挑起戰爭或造成軍事衝突,而是更具有遠大的「持續存在」的區域戰略格局,只要對手一旦放鬆或逐漸習慣其漸次增加的存在事實,就會造成「既成事實」的戰略性錯誤。這是一場持久戰與消耗戰,也是一場政治意志力的較量,暫時性的趨於上風或位居劣勢都無法看出最後的成敗,只有最持久、能留到最後的那方才是贏家。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本文為國戰會專稿,授權匯流新聞網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