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美國制中路線圖:軍事轉型

近期美國陸軍第1師第17野戰炮兵旅第3野戰炮兵團第5營,接收了第一個「暗鷹」(Dark Eagle)遠端極音速武器。圖為美海軍日前驗證極音速助推馬達。(圖/路透社)
近期美國陸軍第1師第17野戰炮兵旅第3野戰炮兵團第5營,接收了第一個「暗鷹」(Dark Eagle)遠端極音速武器。圖為美海軍日前驗證極音速助推馬達。

文/譚傳毅

根據美國《富士比》網站刊載了一篇由Loren Thompson所撰寫關於「美國陸軍作戰變革之轉型融合振興計劃」 “US Army’s Project Convergence Resurrect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Revolutionizes Warfare”(以下簡稱為軍事轉型,Military Transformation)。22年前隨著舊世紀的結束,五角大廈對於未來軍事轉型的方式充滿了熱情,其基本設想就是將更新的技術結合部隊,將可擊敗各種敵人,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軍事轉型的技術基本內容就是「網路中心戰」(NET-WORK CENTRIC WARFARE),意味著各軍兵種可以透過網路共用情報與資訊,期能更快更好的作戰決策。

但在美軍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後,美軍對於這些新概念的支持逐漸降低,因為過去正是美軍太過於專注戰鬥、而沒有考慮戰爭,特別是陸軍最為明顯,因為陸軍在反恐戰爭中處於先鋒地位,而且承擔了大部分的傷亡。

然而今天軍事變革又回來了,美國提出的大國競爭概念,表示軍事轉型就是針對其中國對手。美國陸軍將透過網路連結各個作戰部隊、並運用其它軍兵種所提供的資訊,形成一幅詳細而又完整的戰場圖象,可讓戰場指揮官使用新技術揭開戰場迷霧。

未來的戰鬥的特徵將是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自主性和越來越分散的兵力部署集中打擊;誰能先發現對手並首先採取行動,誰就能獲勝。

然而,美國陸軍承認它無法獨自完成,必須得到其它軍種的合作,誠如美國陸軍部長沃穆斯(Christine Wormuth)聲稱:「…美國陸軍將透過海空軍基地的補給,支援可能被中國軍隊佔領的盟友、及從美國發射遠程導彈和極音速武器。」

作為陸軍版分布式作戰的高超音速武器

近期美國陸軍第1師第17野戰炮兵旅第3野戰炮兵團第5營,接收了第一個「暗鷹」(Dark Eagle)遠端極音速武器。

暗鷹最高速度5馬赫,最大射程2775公里,可讓陸軍快速部署並躲避反制火力。一個炮兵連裝備4輛發射車共8枚導彈、一組連部作戰中心,所有裝備可以C-130空運,以利陸軍將導彈部署在離前線最近的野戰機場、或海空軍基地,機動性極強。該武器將採用數位工程、機器人技術、智慧扭矩工具、自動檢測設備,所有都以數位線連接在一起。

美陸海空三軍的極音速武器全部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包括美海軍的「常規快速打擊」(Conventional Prompt Strike, CPS)飛彈、美陸軍的「遠端極音速武器」(Long Range Hypersonic Weapon, LRHW)、美空軍的AGM-183A極音速飛彈,但AGM-183A試射至今尚未成功。

在解放軍反介入/區域拒止的環境中,美國航母打擊群被迫遠離大陸海岸線,因此由美海軍及陸戰隊提出的分布式作戰概念順應而生。這個概念的核心思想表現在分散打擊能力的配置,美海空軍及陸戰隊小型化、輕量化、無人化機艦艇分布在西太平洋各處,美軍相信將可使解放軍C4ISR系統飽和,同時,美陸軍「遠端極音速武器」配合美海空軍及陸戰隊,在遠端以精確、集中、靈活投送,必然增大解放軍的防禦難度。

美國陸軍極音速武器之運用

美國陸軍打算透過「網路中心戰」技術、經由分布在海外軍事基地的極音速飛彈,以戰術行動直接達到戰略目標。儘管極音速飛彈價格昂貴,但其能打擊解放軍重要設施、甚至於影響中共高層領導人的心智,使得戰術行動能夠達到決定性的、顛覆性的戰略效果,這就是「首戰即決戰」的基本邏輯。

美陸軍認知,未來戰爭可能就只是一次綜合性的戰術行動,而這個決定性戰術行動是由無數個分散在各處高、精、尖的小型火力平臺所組成,由外線同步向心打擊,迅速打破解放軍力量平衡。這可說是「大戰略小戰爭」的形式,意思是,正當美海空軍及陸戰隊針對解放軍實施外線攻擊時,美陸軍的極音速飛彈提供更大的火力支援。

不同於阿富汗戰爭的是,這次美軍把在阿富汗20年無數次戰鬥集中在一起,一次性向解放軍傾洩戰火,這樣就不會長期深陷久戰不決的泥淖。看起來,美軍仍然迷信戰鬥或戰術的勝利可以解決戰略問題。

小而微的打擊需要以資訊主導的網路體系支援,才能夠為分布式作戰提供指揮管制(或可稱「作戰雲」)。這個「雲」聚合了美國陸海空所有火力平臺的資源、並提供服務,「雲」就是作戰資源庫的大腦,它指揮各個作戰平臺同步展開打擊。

更重要的是,由於美軍「大戰略小戰爭」必須快速進行,作戰體系迫切需要人工智慧演算法的介入,才能最迅速、最優化的制定作戰決策。表面上看是「大戰略小戰爭」,但在本質上還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戰鬥對抗大戰略,也就是結合無數個小型戰鬥(分布式作戰的特徵之一)達到大戰略目標。問題是如何解讀美軍的「大戰略」?

大國博弈是美國的大戰略

美中兩大國博弈是個沒有終點的競爭,而分布式作戰卻是個突襲式的行動,事前極不易感知。我們不禁憂慮分布式作戰的穩定性、是否足以支援美中兩國走完競爭之路?在某種程度上,分布式作戰的「不穩定性」可能是美軍嚇阻解放軍的手段之一,冷戰時期的法國核武就曾經扮演過「不穩定性」的角色。不同的是,核武器不能真實使用,而分布式殺傷武器卻可以使用。

美國相信,透過分布式作戰的長期對峙,不穩定性將可打擊中國領導人的心智、並實現美國軍力再平衡,最終完成美中博弈。這種狀況很像冷戰初始美蘇剛剛擁有核子武器、還處於預防性打擊(Preventive Strike)的時代,誰先攻擊誰就是贏家;要等到雙方都具備核報復能力之後,才形成真正穩定的核子嚇阻。

而很不幸的,分布式作戰往往以小型化、無人化、輕量化的形式出現,在沒有巨型毀滅(Massive Destruction)的制約之下,美中雙方很容易就會以這些武器率先攻擊對方,特別是以無人化載台打擊。

美中限武談判之必然?

2020年6月30日,美俄兩國在維也納就限武延期進行談判時,美國多次說服俄羅斯拉中國加入,但是中方無意參加兩國間的限武談判。2021年9月6日,北約也敦促中國加入核軍控談判。「危機→談判」是美國與對手競爭時經常採用的模式,美國非常精於在衝突環境之中進行談判,在冷戰時期是如此,現在面對中國大陸也是如此。

例如美國防部長奧斯丁三度要求與解放軍談判,而始終未得到中方的回覆,因為美國並不打算徹底的解決與中國的競爭與對抗關係,其所謂談判只是軍控技術層面的管控,而非戰略層面的協調。

美國有意把中國拉進談判的細節、並陷入細節之中不可自拔,意思就是讓中國大陸處於和美國一樣的衝突情境,在無數個折衝樽俎之後,雙方都讓步。如果中國不就範,美國就發起一連串制裁,包括貿易戰爭、技術封鎖、並混合了分散式作戰,其目的就是要逼迫中國和美國談判:分散式作戰限武談判與核軍控談判。

這就是以「軍事轉型」(分布式作戰的威懾)達到大國競爭並獲得勝利,就像美國贏得冷戰一樣。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