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古明章】從四項公投看民、共「融媒體」之戰

中國進入「融媒體」時代

文/古明章(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

在12月18日四大公投前夕,國家安全局指出中共當局以「融媒體」為訊息載具持續散布爭議以對台進行認知作戰,打擊台灣政府威信及影響民眾認知;國安局已統合國安單位針對公投、九合一選舉成立防治專案,有效防範中共統戰威脅。

對台灣的產官學界而言,較接近「融媒體」涵義的用詞應該是「媒體匯流」、「媒體融合」及「全媒體」,數位時代下新媒體作戰應運而生,過去用報紙打筆戰的時代過去了,傳統媒體強調的是新聞守門人的責任,融媒體則是以迅速、大量影響閱讀人的認知,來取代真實事件的建構,中共與民進黨都擅於使用這種新型媒體統合成訊息航母而展開攻勢,「入戶、入腦和入心」的融媒體已是當今政治作戰值得關注的一環。

新媒體融合 建立訊息航母

「融媒體」一詞是中國大陸用語,這是把報紙、電視台、電台等傳統媒體,與網路、手機、行動智慧裝置等新媒體有效整合為跨媒體平台,透過人力、資訊與宣傳的融合,達到內容整合、宣傳互融及利益共融等方法讓宣傳效果最大化。

融媒體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栾軼玫於2008年首次提出,並由中國大陸官方經營的喉舌「新華社」於2017年3月正式採用。

為因應新時代資訊傳播管道多元化下的新型態下傳播模式,當今新聞媒體紛紛改變傳統產製與發行模式,用「包羅萬象」的「文字、影音、圖像媒體」高度整合成一體,發揮的功能比傳統媒體更為強大。

2014 年是中國大陸「媒體融合元年」,當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並做出具體部署,要建立訊息航母的「中央廚房」,達到主導輿論、控制言論的目的。

2014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曾華鋒、石海明寫的「制腦權:全球媒體時代的戰爭法則與國家安全戰略」一書,提出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乃至制網權外,最重要是制腦權,改變認知的戰爭,看不見的輿論戰場才是兵家必爭之地。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度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一項緊迫課題。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中共目前最重要與最強大的融媒體集團,有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與中央電視台等中共旗下三大媒體事業,而這些媒體都結合社群媒體,形成強大宣傳網絡。 如新華社官網在臉書、推特、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平台開設New China官方帳號,加強對外的宣傳與統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已在Podcast網路廣播電台開設高達158個節目,中國大陸經營融媒體,大打輿論戰。

不少民進黨立委在總質詢時,一再提起對岸的「融媒體」手法,官方除了透過傳統媒體,也連結了各大網站或是APP,兵分多路進行對台統戰,蘇貞昌則說會嚴陣以待。

           網軍力道強 打造內容農場

習近平說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具體實踐上,從上到下建立融媒體中心,近日第二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能力建設年會就在中國大陸四川省省會成都雙流舉行,大會強調要「增強基層社區治理的能力,社區傳播的力量推動,達到社會治理體系的能力現代化」,中共不論大外宣或大內宣,建立融媒體中心已成為黨與政府的重大任務。

民進黨政府除反擊中共的融媒體統戰,也以敵人為師,在跨媒體平台的經營上,顯然冠於鬆散的「泛藍軍」,近年來綠營與支持者擁有為數不少的臉書粉專、網紅在重大議題上發聲,並在網路LINE社群與主流媒體(報紙、電視、廣播)上相互統合支援作戰。

從高嘉瑜指控男友林秉樞的家暴案中引出案外案,即是民進黨有無養網軍議題,本文先不就養網軍作價值判斷,就從四大公投從能源、食安、環保等民生議題變成抗中保台的關鍵一戰,在認知作戰上,民進黨的宣傳確實發揮了扭轉乾坤的效果,這可從台南、高雄等南部縣市不同意票遠遠多於同意票可以看出,甚至在與萊豬息息相關的南部農業縣彰雲嘉屏都逆轉勝。

網軍最大功能主要是針對重大議題做回應,立刻產出圖文並茂的「哏圖」在社群平台間流傳,而這些消息來源多由「內容農場」傳出,也不全然是時事新聞,只要社群大量的散布訊息,配合吸引眼球的標題、誇張內容,經由大量轉貼,就會引發支持者的共鳴,蘭德公司的兩位智庫學者阿奎拉(John Arquilla)與倫菲爾德(David Ronfeldt)提出一個「新腦皮層戰爭」的概念,這被中共所引用,在台灣藍、綠政黨競爭間爭奪,也在台海兩岸間上演,連中、美之間的全球領導權對抗,也少不了媒體輿論戰的制腦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