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中美元首「雲上相見」–政治關係「止跌回穩」

中美領導人視訊峰會在平穩中結束

文/周忠菲

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8:45,華盛頓時間11月15日晚間,中美領導人視訊峰會拉開序幕。會晤歷時3小時15分,涉及內容廣泛,比原先預計時間多了將近一倍。「雲會面」在平坦的氣氛中結束。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關係,涉及多邊、雙邊與各種各樣的區域協定與小多邊。行家裡手對中美元首的「雲上相見」進行了熱議,見仁見智。本文提出觀察三個視角:其一,「見面」意味著政治關係「止跌回穩」,其二,「歐拜體系」與中美關係的前行,其三,美國在維持台海現狀上,仍有模糊性、兩面性。

一、政治關係的「止跌回穩」

之所以將會談定位於中美政治關係的「止跌回穩」,是基於雙方都明確表態,兩國不能夠相互衝突。今年三月阿拉斯加雙方進行了劍拔弩張的會談以來,拜登政府一直對中國「找茬」,在美國民意中形成對抗中國的「強烈共識」。中國「見招拆招」,中美關係每況愈下。因此,這次中美元首會晤和語境的心平氣和,展現雙邊關係有重歸正常化的可能。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的「螺旋型劇變」,有望告一段落。

會晤中,習近平以比喻強調,「中美兩國是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我們要把穩舵,使中美兩艘巨輪迎著風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拜登表示,歷史是公正的,美中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砸。雙方共同發出的避免動盪,控制雙邊關係下滑勢頭,釋放「止跌回穩」的信號,讓國際社會松了一口氣。

當前的「止跌回穩」,主要體現在中美政治關係方面。從新聞尺度看,雙方報導稱,交換了各自在國內的優先問題、以及內外政策,對中美關係的看法等。會後雙方發佈的聲明基調一致,認為會面是建設性的,有利於中美關係的穩定。美方還出現一個環節。次日(16日上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與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舉行對話,釋放的資訊與白宮會後發佈的聲明保持一致。沙利文以「直接、坦率、直白而進取」(direct, candid, straight forward)的詞彙,來描述這次中美元首「雲會談」。

沙利文對一些議題特地做了「說明」。如對美國商界始終高度關注的,幾天前24位商界名流還聯名致函白宮的中美經貿關係,沙利文強調:「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正在與中方接觸,尋找第一階段協議懸而未決問題的解決方案」。又如涉及中國擴大核能力,以及中美是否開展軍控對話問題,沙利文表示,拜登在會談中提出了「戰略穩定性」的問題,但未就此深談。這是一種切割。他還坦言:「美中戰略穩定性討論並非美俄之間的軍控對話,機制還不那麼成熟」。這些「說明」的功能在於顯示,此次中美會晤,重點在於政治關係。

如果回溯,「雲會晤」的線索於9月10日中美領導人就現階段雙邊關係進行電話溝通時,已經「埋線」。拜登在通話中表示,「美方不願意雙方的競爭關係進一步升級為衝突」。幾天前的羅馬G20第十六次峰會期上,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見面時,線索更加清晰。王毅指出,「中美兩國元首在已經進行過的兩次通話中達成的重要共識,就是雙方要避免對抗」。王毅強調,希望美方「為下階段的交往,做好政治準備,提供必要條件」。

布林肯在答記者問時,對王毅此番講話進行的評價是:「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可見,技術上,元首「雲會晤」後沙利文的表態,突出了會談的要義首先是政治性的。實現「雲見面」就是恢復關係,暗合了中國一直強調的,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主張。

其它如媒體稱「沙利文改口」,從過去宣稱「從實力地位出發」對華競爭,到中美元首視訊峰會後,改稱「以有效位置」進入會談,「以強勁的外交來管控強烈的中美競爭「」等,應視為花邊新聞。

二、「歐拜體制」與中美關係的前行

雲會談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美關係要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雲會晤」後,中國新華社發了特稿,評價這次「雲會晤」的措辭是:事關中美關係發展的戰略性、全域性、根本性問題。對報導重要內容的描述是,中美領導人就共同關心的諸多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結合起來看,中國掌舵人表達的,希望發展中美關係減少衝突,繼續前行的意願,非常清楚。而這此「雲會晤」的時間節點,是在中國政府剛結束19屆6中全會,明年即將召開中共20大之際。就政治程式而論,中方期待,以及實質性地推進中美關係的發展,順理成章。

從美國方面看,「雲會晤」意味著「領導人對話的恢復」,意味著拜登政府對躁動不安的中美關係,注下了強有力的穩定劑。但真正意義的互動還沒有展開。如何化解衝突,如何推進?從美國的國情看,涉及到歐拜體制能否建立,以及建立過程中,是否能夠順利減少發展美中關係的阻力。因為應對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政治中的一塊「王牌」。

對這種狀況,中美關係和平框架的重要設計者,致力於中美關係穩定的季辛吉,用「走過關隘來到懸崖」,表達他對中美關係發展前景的判斷。美國政黨政爭的複雜與空前激烈,全世界有目共睹,加上在美國國內,季辛吉的政見已經不是主流,因此,季辛吉用外交語言這樣表述:他認為,在中美元首外交「好的開端」之後,「兩國關係接下來的走向,取決於雙方選擇的道路」 (11月17日,季辛吉出席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接受彭博社總編輯米思偉提問)。

大陸學者這方面的糾結較少。如果使用歐拜體制進行觀察,可以提供另一個視角。從拜登上任以來,其政府的內政外交,或者說其團隊的最大政治利益,就是推行「去川普化」的戰略原則。這一戰略原則的執行,至關重要,因此拜登政府的幾乎所有內外政策選項,遇到敵對陣營的強烈抵制。加上拜登團隊內外政策在選項上出現失誤(如經濟政策、阿富汗撤軍,對中產階級徵稅等),在對台政策方面,還出現「幾乎全面抄襲川普作業」等現象,導致民調下滑。民眾批評其「外交政策沒有創新,沒有個性」,「對政策推行不力」。

觀看,拜登執政以來,從美國重返多邊,簽署氣候協定,加強美歐及盟友關係,國內基建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等政策措施看,在落實上相當吃力,但在實現歐拜體制方面並沒有放棄,仍堅持貫徹用「歐拜體制」抵銷「川普主義」對美國和世界影響的目標。這就是拜登就職時表述的,要用「美國領導」取代川普的「美國優先」,實際上,就是「歐人歐政」。

「歐人歐政」的基本設想,是全面或者絕大部分地恢復歐巴馬政府時期民主黨的內外戰略和政策。中美關係這一部分,涉及到全球層次在氣候問題方面合作,區域層次,涉及美國重返亞太,或者如何與後來川普政府推出的印太戰略銜接等。以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為例,涉及歐巴馬政府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被川普政府廢除後,日本推出CTTPP,中國推進RECP,不久前中國表示將參加CTTPP。而就在「雲會晤」期間,美國商務部長訪問新加坡,表示拜登政府將在亞太地區建立超越CTTPP自由貿易層級,成員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的經濟合作協定組織。雙邊層次,主要體現在一個中國政策和繼續打「台灣牌」方面。

下一步,在中美雙方將進行的戰略穩定性的討論中,「歐拜體制」和路徑選擇,就美國國內政治而言,仍然是艱巨的,要達到富有成效,就更難。

三、維持「台海現狀」方面,美國仍有模糊性、兩面性

「台海現狀」,是指從國際關係角度,對中美存在爭議與衝突的戰略議題,是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的統稱。由於中國政府未解決台灣問題,使得兩岸關係也成為現狀,被納入台海現狀範圍。因此,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和美國對「台海現狀」的立場,是衡量中美關係的重要尺規。

視訊會晤期間,中國領導人表示: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指出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此外,習近平的講話中,在台灣問題上「國家統一」的用詞,改變為「祖國統一」。

美國方面,9月10日中美通話時,拜登表示,美方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同時也無意改變現階段「台海現狀」。接下來出現10月份發生的,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布林肯先後在維持「台海現狀」上的 「失言」,宣稱「美國將履行確保台灣有能力自衛的承諾」,宣稱「有很多國家將單方面動用武力破壞現狀視為對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威脅」。顯然,這是公開違背中國建交時美國所作的政治承諾。

11月16日中美元首視訊會晤,拜登總統當面對中方表示: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緊接著,11月17日,拜登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接受記者採訪時再次表示:美國「不鼓勵台灣獨立」,台灣當局必須「自己做決定」。增加了一個「尾巴」。這番表述令人聯想起維持「台海現狀」的模糊性、兩面性與美國的利益關係。讓人懷疑拜登政府真能做到放棄「蠶食」一個中國原則,放棄在台灣問題上的「小動作」,履行促進台海地區實現和平穩定的承諾嗎?

中國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雙方把涉及台灣問題的一個中國原則寫得清清楚楚。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此外,中國政府從來不承認《與台灣關係法》。

現在,美國的立場表現為,要將《台灣關係法》和《六點保證》塞進中美關係框架,這顯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不利於中美關係的發展。這種一廂情願的做法,以及中國的反應,對拜登總統的領導能力和其團隊的決策將帶來何種考驗,目前看起來是不清晰的。

四、結語

繼中美氣候聯合宣言後,中美元首實現「雲對話」,中美政治關係「止跌回穩」,無疑對世界局勢,對亞太地區穩定,具有正面意義。對中美關係如何前行,「歐拜體制」的形成與其戰略原則的執行,是重大因素。「雲會晤」對許多議題採取了各說各話的方式,各自的政策立場,在各自的聲明中進行表述,但在台灣問題上,衝突依然尖銳。本文認為,拜登政府在維持「台海現狀」方面政策上的模糊性、兩面性,將影響未來中美關係。

危險在於,美國的民意調查顯示,多數美國人對於「為台灣而戰」沒有興趣。可問題是如果發生台海衝突,甚至發生戰事,按照美國的決策程式,「美國總統的領導力和某些因素,才是真正的關鍵」(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作者布裡奇.科爾語)。從目前美國的國內政治狀況看,人們有理由樂觀嗎?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本文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