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滕昕雲》飛虎80-美籍傭兵部隊的傳奇與輝煌

美籍志願軍「飛虎隊」

文/滕昕雲(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

今年是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縮寫AVG)成立80周年紀念。所謂的美籍志願隊,又稱「飛虎隊」(Flying Tigers),係由傳奇人物陳納德(Clair Lee Chennault 1893~1958)所主導創立的一支傭兵性質的飛行部隊。飛虎隊的出現,正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前4年艱難處境與條件的一個縮影。

中華民國對日抗戰,雖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主要部分,然而前4年卻是處於獨立抗戰的艱難局面。抗戰爆發以前,國民政府於建國黃金十年的勵精圖治,致力於國防現代化,好不容易建立了一支趨近於現代化的國防武力,空軍方面也有300架各式戰機的規模。然而這樣一支稍具規模,可以用以抗敵禦侮的軍力,在抗戰頭半年的京滬戰役中就幾乎消耗殆盡。尤其是空軍,雖獲有不錯的戰果,但也已陷入無戰機可用的窘境。

歐陸姑息主義蔓延實質援助

當時歐陸姑息主義蔓延,而美國本土則深陷孤立主義氣氛,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雖傾向於同情遭受侵略、奮起抵抗的中華民國,卻無從給予具體的實質援助。僅只有北方的蘇聯,基於其自身的安全戰略,願意提供國民政府所急需的武器裝備,並組建了一支志願隊名義的空軍,到中國協助國軍遂行抗戰。

然而,隨著歐陸方面的情勢變化,納粹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隔年再在西線打敗英法比荷聯軍,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紅色蘇聯,這就成為史達林心頭最大的隱懼。為了使其後背安全無虞,專心應付歐陸的狀況,蘇聯與日本達成和解,於1941年4月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可以算是消除了蘇聯腹背受敵的危險之境。當初蘇聯之所以援助中國,就在維持國民政府抗戰的有生力量,使日軍深陷中國戰場,而不得北向攻擊西伯利亞。蘇聯此舉等於背棄了為其奮戰多年的中華民國。

就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航空志願隊全體撤回俄國,而蘇聯的對中國軍售也慢慢停止,國軍空軍僅能以此前購入的俄造I-15、I-16戰鬥機苦撐,捍衛陪都重慶與大後方的空防安全。而日軍最新銳的零式戰鬥機於民國29年9月13日首度投入,俄造戰機立顯落伍,在當日空襲重慶的空戰中,起飛攔截的國機便被零戰一舉擊落13架,造成11員國軍飛行員陣亡,而零戰自身毫無損傷。空軍抗戰已到最慘淡的關頭。

值此風雨飄搖的艱苦抗戰時節,蔣中正委員長便將請求援助的希望寄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然而在珍珠港事變以前,當時的美國人並不想捲入在遙遠東方的戰端。所幸美國總統羅斯福一向對中華民國抱有同情態度,雙方私下便研議出如何在美國不正式介入中日戰端的情況下,而能夠對中華民國提供實質的援助。於是編組一支由美籍自願飛行員組成的「特種航空部隊」之議便應運而生。在中國協助國軍空軍遂行抗戰的美籍顧問,前美陸航飛行員陳納德備役上尉,便銜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之命,回到美國本土籌畫、召募、編組這支特種航空部隊。戰機將由國府向美國購買新銳飛機120架,款項則由美政府提供貸款支付。這就是「飛虎隊」成軍的緣由。

官方資料中記載飛虎隊成立時間為1941年8月1日,但人員到位、飛機器材備齊均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實際投入實戰,已是1941年12月的事了。飛虎隊原本計畫使用於對陪都重慶的空防任務,但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連續侵攻南洋各地,緬甸也在其染指之列。

為確保我唯一對外交通線滇緬路,統帥部決議成立中國遠征軍入緬協助英軍固守緬甸。為了提供遠征軍國軍部隊空中支援,飛虎隊便在滇緬路戰線上與優勢日軍航空隊鏖戰。飛虎隊員在陳納德的領導下,創下了打擊日軍的良好戰績。至其解散時,據統計飛虎隊員共擊落115~120架各式日本戰機,擊斃日軍飛行員400人,飛虎隊本身則折損飛行員22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所向皆捷的當下,飛虎隊給予其迎頭痛擊,大大削弱了不可一世的日軍的凶焰。

1941年12月美國正式參戰,中華民國將與美國實施聯盟作戰,美軍常備正規兵力即將投入,因此這支傭兵性質的特殊單位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飛虎隊解編後,美國陸軍航空隊即以飛虎隊部分留任人員為骨幹,由回復現役准將之陳納德為指揮官,編成美國陸軍第23戰鬥機大隊,爾後即發展成美陸航第14航空隊,仍以陳納德為指揮官,成為在中國戰場作戰的美軍主力部隊。

飛虎隊獨特的歷史意涵

飛虎隊雖然僅存在短短不到一年時期,但卻具有極為獨特的歷史意涵,代表的是當日特殊時空環境下的某些極其珍貴的意義,其為:

1、這是珍珠港事變發生以前,或者說是美國在正式參戰以前,對中華民國對日抗戰所能設想出並付諸實踐之具體援助作為,具有濃厚的雪中送炭意義。

2、飛虎隊正如官方名稱「美籍志願大隊」,其成員性質就是外籍傭兵的身分,換言之,這些人是真真實實「志願」來到中華民國幫國人打仗的,雖然每個人的動機各不相同。

3、飛虎隊的戰鬥,是在惡劣的環境與緊縮之物質條件下從事的,其表現出了以劣勢對抗優勢之敵的大無畏精神,卻仍能創下傑出的戰績。

由於飛虎隊以陳納德、大衛李希爾為首的主要成員,持著堅定的反共立場,不但在二次大戰以後協助國民政府進行戡亂戰爭,及至冷戰時期,還以各種行動在美國支持國軍空軍。以致在中共的抗戰敘事中,飛虎隊長久以來是為禁忌,陳納德還被描述成靠打中國內戰發橫財的「飛賊」。

直到北京與華盛頓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始終存有「亡我之心」的美帝不再是階級敵人,加以改革開放帶來的歷史反思潮,大陸學界與民間紛紛還給國民政府與援助抗戰的美國以公正的評價。然而飛虎隊與陳納德終究就對他們而言,乃新鮮的話題。於是在指涉這段與美軍航空兵力有關的抗戰史料時,竟衍生出一個謬誤的陳述,那就是約定俗成的將所有在中國參戰的美軍航空人員,不分性質一律以「飛虎隊員」相稱,甚至將中美混合團中的國軍單位人員,也稱之為「中國飛虎」!

這類將「飛虎隊」名義進行過度延伸至對所有在中國美軍航空人員的泛稱,不但不倫不類,也將真正的飛虎精神給掩飾過去,對於正統的飛虎隊員們,其實是不公平的。爾後到中國的第14航空隊,其組成分子已經是受軍紀約束的現役軍人,他們是被徵召入伍,派遣到中國服役,與當年的志願人員大異其趣;此外,其到中國參戰已是從事正規聯盟作戰,且有美軍官方物資之龐大後勤支援,地位與條件與當日的飛虎隊,已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為何爾後到中國的美軍不該再叫飛虎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