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CIA深入中國 台灣情報分享助攻?
文/蔡裕明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於10月7日宣布組織結構調整,包括設置新的中國任務中心(China Mission Center),這也反應美國情報界將中國視為最大的長期威脅的認知與反應。中情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表示,中國任務中心將擴大與協調情報蒐集,將「可以強化美國面對21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威脅(geopolitical threat)」。
該任務中心是在伯恩斯於春季所啟動一系列戰略審查的結果。這些審查集中在中國、技術、人民和夥伴關係與其他領域的關係。
與此同時,原本的伊朗任務中心將整合到近東任務中心(Near East Mission Center)以及2017年才成立的北韓任務中心將合併至東亞和太平洋任務中心(East Asia and Pacific Center)。這些任務中心反映這些問題的區域性質,而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性議題,表明中情局與白宮將中國作為情報目標的重要性。
此外,伯恩斯另宣布成立跨國和技術任務中心(Transnational and Technology Mission Center)。該任務中心將蒐集與分析包括新興流行性疾病等跨境威脅的情報,諸如顛覆性新技術、氣候變化和全球健康等新出現的威脅,這些威脅並非傳統上美國情報機構所關切的重點,並確保「維持美國在全球競爭力」。
其實,這兩個新設的任務中心有重疊之處,因與中國競爭的主要領域為「技術和軍事優勢競賽」,並且美國情報部門指出,「中國(與俄羅斯)越來越依靠網路盜竊、間諜活動與網路影響力來獲得政治與經濟利益」。
中情局「中國任務中心」反應美中競爭的全球性
從九一一恐怖攻擊迄今,美國中情局的首要任務是美國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事,以面對來自中東的恐怖主義威脅。如今,中情局局長伯恩斯以毫不諱言的表示,中情局將投入更多的資金與資源來對應來自中國的威脅。
任務中心的概念源於2015年歐巴馬時期,時任中情局局長布倫南(John Owen Brennan)所提出,這些中心旨在將緊密的結合情報蒐集和情報分析能力。
中情局所成立的「中國任務中心」為美國將中國持續視為戰略競爭者的一部分,它將把間諜招募情報蒐集、情報分析人員、電子情報技術專家與其他類型的專家齊聚一起,並發揮中情局的各項能力,包括間諜與秘密行動等。並且中情局將招聘與培訓更多熟稔中文的人,並在全球部署中國問題的專家。在這之前,有關中國的相關的情報是由中情局的東亞和太平洋任務中心進行處理。
曾擔任美國國防部部長與中情局局長潘內達(Leon Panetta)亦贊同建立中國任務中心。他認為「中國仍然是一個非常難以滲透的目標,因此創建任務中心來關注中國是有道理的」。
伯恩斯在今年2月的任命聽證會上,即將中國描述為具有掠奪性與敵對性國家,同時希冀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與最具影影力的國家。因而鑑於中國在技術、貿易、外交、國防、區域安全問題和其他領域的實力,中國對美國已構成全方位挑戰,需讓中情局提高對中國之關注,使得中情局的任務能夠有效結合國務院與國防部門。
美國試圖避免對中國「情報失靈」
在今年夏季,美國情報與軍事部門「情報失靈」而誤判阿富汗情勢,使得美軍僅能倉促撤離喀布爾,美國情報部門則不想再度發生對中國的情勢誤判。美國部分情報專家亦認為,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將情蒐重點置於恐怖組織與恐怖分子,較少關注中國相關事務。而新的任務中心則是拜登政府將外交、安全和情報相關活動重新關注中國的最新政策舉措。
2020年9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Hous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的《深入中國:關於情報界在中國能力報告》(The China Deep Dive: A Report on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s Capabilities and Competencies with Respect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指出,美國情報界必須改變其運作方式,不僅是為提高對中國的洞察力,而且是為更好地解決日增的威脅,其中包括全球健康、經濟安全和氣候變化等。該報告也指出,「美國情報界尚未充分適應崛起中國塑造的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和技術環境」,「如果沒有對資源進行重大調整,美國政府和情報界將無法實現在未來幾十年,讓美國在全球舞台上繼續與中國競爭並保護美國健康和安全所需的結果」,並且,「情報的割裂限制決策者對中國的意圖、行動和可能的未來行為形成共識的能力。」
於是,美國情報界已認同,當華府戮力綏靖基地組織、伊斯蘭國或其相關組織的恐怖分子或追隨者時,美國在全球體系不被挑戰的地位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利用過去20年,將自身轉變為一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的國家。美國刻正需要培養下一代具有中國相關專業知識的幕僚人員,並善用先前反恐戰爭當中所培養的人才。
學者科拉多(Jonathan Corrado)在今年一篇分析中國介入韓戰的情報失靈即剴切的指陳,「認知偏差導致錯誤的假設和模稜兩可的結論,並且偏見和政治化的負面影響相輔相成,影響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行為者的努力」。如今一個更有自信、較韓戰時期更為強大並且擁有核武的中國,確有增加誤判與危機升級的風險,更需要較佳的情蒐與分析及整合能力,改變美國情報界對於中國認識不足與預測偏頗情況,並修正認知偏差的影響。
台美之間將增加情報分享
台灣在冷戰期間擁有全球對於中國問題最佳的研究單位與人才,華府的情報機關也多所仰賴台北方面的情蒐與分析能力。而現在,中國用科技監控民眾、在邊境利用生物辨識系統進行審查、手機行動定位、路上與地鐵常見的攝像鏡頭、人臉辨識系統,以及隨處可見的行動支付,讓美國在中國進行情蒐活動遇有重大挑戰。
並且當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以及外資重新考慮在香港的投資時,亦已限縮美國等西方國家透過香港瞭解中國事務與政策。為美國強化對於中國的情報蒐集與分析能力,華府可能強化與台北之間對於中國全方位情報的蒐整與分析合作,彌補因認知偏差所可能形成的「情報失靈」問題。
近來已有多個智庫或專家指出,台灣可能成為美中戰爭所引爆的熱點。與此同時,中國對於台灣的行動也顯著升級,我國國防部部長邱國正也指出「兩岸情勢是40年以來最嚴峻的時刻」。
人們對於一致性向來敏感,將一致性解釋為因果關係,往往不能接受「偶然」的產生。美國近來在西太平洋舉行多次針對「假想敵」的多國聯合演練,也測試海軍陸戰隊的軍機能在不同國家的航母或兩棲登陸艦的起降能力,美國海軍情報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ONI)也指出美中兩國海軍戰力旗鼓相當,這些事件讓台灣捲入美中的戰略風暴當中。《戰爭論》作者軍事家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曾言,戰爭全由偶然事件構成,台灣恐不應對於即將或已經到來美中風暴過於樂觀。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