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黃惠華》拜習通話觀察:美中難以重回正軌
文/黃惠華(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9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電話交談90分鐘,這次會談兩人同意「美中競爭不會升級為衝突」。習近平也敦促中美關係儘快回到「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從兩人的對話看出,兩國存在分歧,也有著難以磨合的問題,美中難以重回正軌。
川普總統執政時期對中強硬政策,導致兩國失去信任,雙邊關係受挫,拜登政府重新制定新的遊戲規則,恢復與中國對話、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尋找共同利益。拜登政府認為美中是合作與競爭並存,雙方有歧見,也有能夠合作的議題,如伊朗、北韓、氣候變遷、疫情等議題。
另一方面,基於現實主義,美中持續在貿易戰、經濟與技術領域競爭、國際關係(南海、台海等)、人權、疫情調查等領域對抗。拜登政府想要重建「主導框架」(dominant framework)戰略機制,目的是為了避免相互猜疑、缺乏信任的情況下,捍衛國家利益。但是不代表拜登政府放棄美國霸權戰略,對中國採取寬容態度。
拜登政府持續強化印太區域影響力
有鑑於中國在周邊海域東海、南海與台海強勢布局,基於航行自由行動,美國軍艦同樣頻繁在這些海域上活動。拜習通話前後,美軍軍艦「本福特號」航經南沙美濟礁,中國則宣布在鄰近海南島的北部灣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在南海某海域展開「島礁奪控」演練,雙方你來我往,顯然與南海、台海情勢升溫有關。
美國如何維持「美中競爭不會升級為衝突」,首先必須取得戰略優勢,在地緣層次上,美國海軍重新劃分駐紮日本橫須賀的美國第7艦隊覆蓋的海域,建立新的第一艦隊,防禦範圍從西太平洋延伸印度洋邊界地區。一方面持續加強與盟友合作關係,這幾個月來美國高官頻訪東南亞國家,儘管從歐巴馬到川普政府政策搖擺不定,例如中菲南海衝突,歐巴馬政府選擇不介入;川普時期退出TPP等,讓一些盟友對美國保持懷疑的態度。
即便如此,大多數國家基本上還是願意與美國保持合作關係,因此拜登政府現在則採取某種方式讓一些依賴或可能依賴美國的國家,限制與中國互動,例如恢復美國菲律賓軍事聯繫,提議越南讓美軍軍艦經常造訪越南,美軍繼續使用新加坡軍事設施等。
美國嘴上說不勉強盟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一方面讓這些盟友一邊與美國合作,一邊與中國互動時成為一種障礙。因此,當中國看到美國高官頻訪東南亞國家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要積極造訪東南亞,道理很簡單,因為美國能夠影響中國。對於夾在美中之間的國家立場可能會相當為難,但是這些地區國家常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拉攏美國也是尋求平衡的一種戰略選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標將自己定位為地緣經濟強國,與美國保持平衡,中國推動的全面區域經濟夥伴關係(RCEP)與東協國家、澳洲、紐西蘭、日本建立了全面性貿易夥伴關係,目前中國還積極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正在遊說澳洲尋求支持。反觀美國「印太戰略」佈下天羅地網,獨缺CPTPP一塊拼圖。
疫苗、病毒戰成為新戰線
這次拜習通話聚焦美中關係,還討論了新冠病毒疫情起源調查議題,之前拜登誓言要中國對新冠病毒起源提出合理答案,從此開啟了「病毒戰線」。
從公眾形象來看,中國試圖扭轉自己是疫情起源地,成為解決疫情的領導者,因此疫苗外交戰場延伸到爭奪台灣的邦交國上,據傳聞台灣中美洲友邦宏都拉斯將於11月舉行總統大選,反對黨如果獲勝,斷交機會可能性高,宏都拉斯目前急需疫苗,因此可能被迫與台灣斷絕關係,才能獲得中國援助。
隨著疫情惡化,各國對於疫苗需求量大增,難保類似的模式不會出現在其他邦交國身上。當然台灣身為醫療強國,自主研發疫苗成功成為援外戰略物資的話,則有助於鞏固外交關係。
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但是對中國強硬度堅定不移;美國的全球領導戰略依然不可動搖;即使在印太地區,美國沒打算與中國二分天下,分享勢力範圍,未來拜登政府仍持續強化反中輪廓,美中難重回正軌。
(作者黃惠華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本文為國戰會專稿,授權匯流新聞網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