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陳金芳》林佳龍的總統路怎麼走?
文/陳金芳
進入九月金秋,今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二,不分黨派的各路人馬都已經瞄準明年的地方大選,除了招兵買馬之外,也不乏看見政治領袖頻頻下鄉走動、爭取曝光與民心。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已經吹起黨內競爭的號角,民進黨由於總統蔡英文不會繼續連任,後英時代誰來當家就成為大家關切的話題,志在大位者如副總統賴清德、桃園市長鄭文燦也開始動作頻頻。
除了賴清德與鄭文燦之外,正國會的「帶頭大哥」、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在卸下官職後也積極走動,除了改組「台灣智庫」之外,也運用所屬「光合基金會」的資源,拜訪社團與政經前輩尋求支持,雖然林佳龍並沒有直接開口投入未來總統選戰,但從其志向與動作來看,不難看出林佳龍也是有益角逐「龍頭」大位。
林佳龍的雄厚背景
出身學運世代、擁有台大與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高學歷的林佳龍,早在回國擔任教授後便嶄露頭角,成為陳水扁時代的國安會諮詢委員,後來又擔任新聞局長與任務型國代,游錫堃擔任黨主席期間也擔任民進黨秘書長,可以說是歷練相當豐富。
雖然如此,但選舉似乎非其所長,林佳龍第一次出戰台中市長就以大幅度敗給胡志強,後來在長期紮根之下,才重新出發在立委選舉打敗黃義交,又在台中市長選舉挫敗胡志強,但這兩次選舉其實都搭上馬英九執政後期民望低落的順風車。當然,沒有了順風車,林佳龍在競選台中市長連任時,大敗於盧秀燕,也打擊到他的仕途。
或許林佳龍的選舉狀況不佳,但在民間組織層面,林佳龍也不弱。除了早期與陳隆志合作、今年即將邁向成立二十周年的台灣智庫之外,林佳龍在台中也組成了「大肚山產創基金會」,成為他在產業界的側翼。在黨內,過去的美麗島系、正義連線與游系人馬為了要防堵新潮流系而成立的派系「正國會」,也奉游錫堃與林佳龍為首,而林佳龍在台中市長任內,也培養了一批屬於自己的人馬類似呂曜志、王義川等人,如此龐大的組織都有助於林佳龍一爭大位、朝自己的總統目標邁進。
林佳龍龍困淺灘
在台灣民主化後的政壇,讀書量最多的應該就是故總統李登輝,其次應該就是林佳龍,林佳龍所支持的台灣智庫也一直舉辦與李登輝學有關的活動,希望能夠將大家對李故總統的形象投射到林佳龍身上,但似乎總是對不上。因為李登輝是學者和技術官僚出身,真正面對選民就只有1996年總統首次直選那一次,林佳龍的學者生涯並不長,而且多擔任機要和黨職,這和李登輝差距不小,自然無法轉嫁於林佳龍身上,特別是在選舉過程的挫敗,也凸顯了他和民意的落差度。
對林佳龍來說,台中市長連任失利的選票差距之大,除了阻斷了他的仕途與團隊培育之外,也讓他在北上任交通部長一事被說盡閒話,蘇貞昌內閣也一度被譏笑是敗選者回收的內閣。而且林佳龍擔任部長任內的太魯閣號嚴重事故,不但逼使林佳龍辭去部長一職,未來也很可能成為林佳龍參選過程中的最大話柄。
但對林佳龍最傷的應該還是黨內生態對他的不友善。新潮流和正國會長期交惡,這讓新潮流很難支持正國會的林佳龍參選總統;而與新潮流合作的蘇貞昌,在行政院長任內也多次讓林佳龍吃盡排頭,一再阻撓林佳龍的用人,讓林佳龍有志難伸。而蔡英文雖然也需要林佳龍平衡黨內派系,但英系和柯文哲與其他第三勢力眉來眼去,正國會也不是蔡英文的首選。所以林佳龍在黨內可說是「龍困淺灘」。
龍蛇飛動影響大局
面對蔡英文總統任滿兩屆不再連任,民進黨內有意大位者早已躍躍欲試,但都受困於現有職位與疫情難以發揮,反而無官一身輕的林佳龍得以到處走動拜訪,厚植實力,而且林佳龍的子弟兵類似卓冠廷也開始布局明年的新北市議員選戰,正國會也很可能大舉出征。
在卓冠廷準備參選新北市議員後,林佳龍是否投入新北市長選戰、對戰侯友宜也成為各方揣測的焦點,但在侯友宜氣勢甚旺的情況下,林佳龍如果投入新北市長選戰很可能又要面臨大敗,屆時又會重創林佳龍的政治生命。
反而是台北市長選戰,由於衛福部長陳時中民調逐漸低迷,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的可能性下滑,林佳龍反而比較可能會以派系掌門人之姿投入台北市長選戰,以爭取總統大選門票,而且在三足鼎立之下,林佳龍未必沒有勝算,但林佳龍政海浮沉太久、包袱太多,能否吸引台北市民的支持還是未知數。
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在未來蘇貞昌卸任之後的內閣人事,林佳龍是否能夠在內閣中扮演重要腳色?如果林佳龍選擇入閣,為求內閣人事穩定,林佳龍就未必投入來年縣市長選戰,這又會是另外一個光景。
總之,林佳龍選不選、選哪裡,除了受制於蘇貞昌仍在任上,各派系人事安派塞車之外,總統蔡英文的安排才是真正的關鍵。除了蔡英文以總統身分具有人事任命權之外,蔡英文也身兼民進黨主席,對於縣市長候選人提名有重大的影響力,尤其是英系深入掌握的台北市。所以正國會雖然近日砲聲隆隆炮打蘇貞昌政策,但不會炮打英系與蔡英文,原因就在此。
綜觀台灣政界,林佳龍的條件與經歷都有更上層樓的可能性,但除了受限於自身的條件之外,黨內結構也有極大的限制,其中蔡英文是最大的助力,但也是最大的挑戰。如何在黨內獲得普遍的認可與支持,看來才是林佳龍最大的課題之一。
(作者陳金芳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本文為國戰會專稿,授權匯流新聞網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