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共軍機艦繞台 小總長可練指揮
文/譚傳毅
國防部現正研議推動軍團改制作戰區,並讓指揮官統合轄內三軍。有專家憂心,政策走向會再擴張陸軍的主導地位,並誤把美軍「戰區」(Theater of Operation)與「作戰責任區」(Area of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混為一談。
國防部長邱國正指出:「三軍才叫聯合」,國防部將規劃讓作戰區指揮官能統籌作戰區內三軍。
不必拘泥於名詞
美國國防部聯合作戰司令部(Unified Combatant Command,UCC)是美軍直屬國防部的軍事指揮機構之一,無需通過各軍種,可直接指揮麾下所屬各個軍種部隊。目前,美國共有11個聯合作戰司令部,4個是功能型司令部,7個是區域型司令部。
由於美軍統治範圍是世界性的,其所進行的任務規模複雜繁多,光是就區域性而言的作戰行動就包括了責任區(Area of Responsibility)、戰爭級戰區(Theater of War)、作戰級戰區(Theater of Operations)、聯合作戰區域(Joint Operations Area)、兩棲任務區域(Amphibious Objective Area)、聯合特種作戰區域(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Area)、作戰級區域(Area of Operations)等名詞。
若再加上各作戰區所轄之空域、陸域、海域、太空域和資訊環境(含網路空間)中的各種因素,縱橫交錯所形成的名詞將會和天上星星一樣多。如果增加名詞能夠打勝仗,那麼國軍就應該組織一場名詞大賽,讓解放軍望之而逃。
有些東西必須省略,有些東西不能省。例如大家都知道營部參謀不能省,可是解放軍在組建合成營之前,營部是沒有參謀的,合成之後才發現營部參謀的必要性,否則營長根本無從指揮一支聯合兵種營。總之,只要是聯合作戰,無論其規模大小,都必須設置聯合參謀,而且必須建構在指揮自動化系統架構之下。
陸軍居主導地位是必然
戰爭三大目標:屈服敵人抵抗意志、解除敵人武裝、佔領敵人領土。這是克勞塞維茲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其中以佔領敵人領土最為重要,軍隊作戰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防止這個;否則解放軍繞台是海空軍的事情,大家急什麼?
如何保護領土主權當然是陸軍的重責大任,但是海空軍辦不到就是辦不到,除非讓水手和飛行員參與陸戰,就如同1870年普法戰爭當中,法國海軍派了1萬多名水手參加巴黎保衛戰。很不幸的是,現在我海空軍的地位有一點點像1870年的法國海軍。
與其爭論哪個軍種主導,倒不如思考海空軍在防衛作戰中能夠做什麼?在平時,海空軍的共同責任是護漁、守護領海領空安全、巡視外島基地維護制海制空權(包括東南沙),看起來,沒有一個海空軍司令願意把觸角伸得那麼遠,否則東南沙早就應該有軍艦、軍機和海防艦駐防。否則馮世寬把海巡艇撤回本島是什麼意思?
在平時海空軍無法保障維護本島與外島的制海制空權,到了戰時,海軍要疏泊、空軍要轉場,幾乎都變成了「無效兵力」,怎麼辦呢?陸軍一定非常想讓海空軍出海升空打擊進犯之共軍海空軍,可是怎麼打擊呢?
在這種情形之下,何不把海空軍建設為「雙模海空軍」?就是在平時,海空軍進行例行任務,到了戰時,所有的艦艇飛行器通通改裝成自殺機與自殺艦艇,裝滿了炸藥迎頭撞向登陸共軍。
若不這麼做,兩岸一旦開打,海軍艦艇、空軍戰機、飛彈陣地、雷達站等必然成為共軍第一波打擊目標,與其如此,何不犧牲這些無人機艦?海空軍兵員可以納編到陸上防務成為有效兵力。
說好的「小總長」呢?
小總長與大總長必須合作無間,才能夠發揮整合戰力。國軍沒有必要和美軍一樣搞了許多作戰區的概念,事情越簡單越好。
從組織扁平化的觀點來看,若把國軍所有基本戰鬥單元(海軍的艦、空軍的機、陸軍的聯兵營、飛彈部隊的基地)平行攤開來全部歸於大總長指揮,這個指揮管制系統未免太過於龐大。在大總長與基本作戰單元之間插進一個小總長,形成兩級指揮體制是較佳的選項。
只要台灣周邊有事,若涉及一個作戰區則由該作戰區小總長負責解決,若涉及兩個或以上作戰區,大總長可指定一個作戰區司令指揮兩個或以上作戰區的兵力,或者由大總長親自上陣指揮。練兵固然重要,練指揮更重要!
媒體報導,近期作戰區司令頻視察戰區內海空軍,恐怕有點兒晚了。應該趁著解放軍頻繁繞台的機會,開始調度所屬海空軍兵力,現在就開始,不需要想定或演練,這麼難得練指揮的機會上哪兒找呢?也許剛開始的時候不純熟,從實戰中練習指揮再寫成教材,這才是學習型的軍隊。
因此,國防部官網裡面「即時軍事動態」的空情或海情動態,就應該由權責作戰區司令部發佈動態,而不是國防部。說好的小總長怎麼老躲在大總長背後呢?小總長必須實際下海指揮,才不枉費邱部長改革國軍作戰體系的決心。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