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陳金芳》讓台灣設處 立陶宛向美國遞投名狀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

陳金芳(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

立陶宛對台灣捐贈疫苗,又決定今年秋季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並且允許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台灣代表處」,吸引了台灣各界的歡迎目光,也讓北京方面勃然大怒,除了決定撤回大使之外,也將要求立陶宛駐中國大使離境。其實立陶宛和台灣的經貿與政治往來很有限,疫苗捐贈量也是杯水車薪,和中國的經貿政治往來亦然,重要性也不高,結果立陶宛的一小步,卻在兩岸關係上引起巨大波瀾。

歐盟在對外政策上也有其一致性,其中一個中國原則也是歐盟各國遵循的基本外交原則,所以台灣在歐盟各國只能成立以經濟文化為名的代表處,歐盟主要國家也在台灣設處,但過去以來都以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為名,而非以台灣代表處為名。

立陶宛踩到中國紅線

立陶宛雖然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也遵循過往以來的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允許台灣政府在首都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這就踩到了北京方面最大的紅線,可能形成骨牌效應,讓各國政府允許以台灣名義在設立外交機構。這也是北京對立陶宛大動干戈的原因之一。

北京對立陶宛大動干戈,一方面是認為立陶宛影響力不大,而且對立陶宛施加政治經濟壓力有可能讓立陶宛官方屈服,另外一方面也是對歐盟各國示威。在中國與歐盟近來由於經貿與人權問題導致關係惡化的狀況之下,強化對台關係逐漸成為歐盟各國思考東亞外交的另外一個方向。

所以近兩三年來歐盟國家包括荷蘭、英國都更改駐台單位的名稱,一方面試探北京底線,另外一方面也對台灣示好,立陶宛也在追隨這樣的趨勢。對北京來說,歐盟各國這樣試探底線的作法難以接受,但也沒有採取極為強硬的打壓方式,只有口頭發表抗議,畢竟中國還希望與英國和荷蘭合作。但是對於雙邊關係不密切、看似影響力不大的立陶宛,北京就痛下重手了。

北京方面以極為強硬的外交手段對付立陶宛,但立陶宛怕嗎?顯然在目前的當下,立陶宛政府挺住了。立陶宛在東亞的核心利益問題不多,但立陶宛當前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於俄羅斯陣營,而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一向良好,這才是立陶宛要憂心之處。

立陶宛自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獨立以來,除了要向波蘭追討國土之外,長期統治立陶宛的俄羅斯就是立陶宛最大的威脅,所以立陶宛獨立以來都和德國保持良好往來,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包括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是如此。但是親近德國的立陶宛也和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一樣,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下被希特勒出賣給蘇聯,立陶宛也因此被蘇聯併吞。

經過三十多年的奮鬥,立陶宛才在冷戰低盪的氛圍之下爭取獨立,並且在蘇聯瓦解的狀況下重新取得獨立地位,以主權國家的身分重返國際社會。獨立之後的立陶宛一方面重建國內經濟與政治體制,另外一方面也積極加入歐盟與北約,確保本身的安全。

雖然立陶宛取得獨立地位,但這不代表俄羅斯就放棄把波羅的海三國納入本身的勢力範圍,三國內部都擁有相當多從蘇聯時代就遷入的俄羅斯人之外,俄羅斯也不時利用網路駭客或軍事演習騷擾,立陶宛也不例外。

尤其立陶宛除了本身鄰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之外,俄羅斯在飛地加里寧格勒也布有重兵,準備隨時可以掐斷立陶宛通往波蘭的狹長走廊,這也是波蘭與立陶宛歡迎美國部屬兵力與北約東擴的主因。

而且近日白俄羅斯與立陶宛關係惡化,白俄羅斯甚至企圖放任難民穿越國境逃往立陶宛,這也導致立陶宛關閉了兩國邊境,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之間的盟邦關係更是眾人皆知。

退出「171」向美靠攏

俄羅斯和立陶宛之間的各種糾紛,中國也很難出面協助立陶宛,畢竟目前中國和俄羅斯的外交關係良好。在國際社會之間逐漸壁壘分明的狀況之下,立陶宛除了退出與中國主導的「17+1」論壇之外,並且強化與歐盟和美國的關係以抵抗俄羅斯,改善對台關係、允許台灣在首都設立代表處,是立陶宛投向美國與歐盟的投名狀。

對於台灣來說,在立陶宛設處自然是重大外交突破,北京方面也祭出了接近斷交的手段對付立陶宛。如果立陶宛因此屈服,自然這就是中國的一大外交成就,但目前立陶宛選邊站的狀況明顯,立陶宛未必如此就願意屈服。

但如果立陶宛挺住來自中國的壓力,就很可能讓其他歐盟國家產生示範作用,如果台灣在其他歐盟國家都順利更名成功、甚至讓台灣的代表處取得一定程度的外交豁免權,如此一來中國就要為代表處更名此種小事,付出大量的外交成本去對應。

尤其在當前中國與歐盟關係欠佳、全球各地區域主義逐漸成形的狀況之下,中國以過度強硬的方式打擊立陶宛,除了會引發歐盟各國的反彈與關注之外,如果施壓不成,未來各先進國家效法立陶宛的案例恐怕會陸續發生,屆時台灣設處名稱問題就會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大挑戰,而且中國當前的強硬外交姿態,將會成為中國在歐盟各國遊說的一大阻礙。

中國在外交問題上,對台灣都以極為僵硬的原則對付,但在世界逐漸壁壘分明的當下,此種僵硬的外交原則反而綁住了中國外交,意外讓台灣擁有外交斬獲。立陶宛就這樣以台灣為投名狀,向美國與歐盟表態輸誠,避免受到俄羅斯的打壓,中國就這樣吃了悶虧。

現在不少外交學者也建言透過國際集體行動方式承認台灣,在世界壁壘逐漸成形的當下,這種國際集體行動也不無可能發生,立陶宛這一小步如果繼續發展下去,說不定也會成為兩岸關係之中的一大步。

(作者陳金芳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本為為國戰會專稿,授權優傳媒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