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拜登對中戰略陷入膽小鬼賽局
文/譚傳毅
拜登上台後,即開始審視美國對中政策,定下了「長期戰略競爭」的基調,強調對中戰略競爭須有邊界、受管控,避免引發災難,但是以「應對中國挑戰」作為美國調整對外政策的啟動器,中國成為美國與之合作(例如氣候變遷)、競爭(例如技術與價值觀競爭)與對抗(例如軍事威懾)的「理想敵人」。
拜登高估了美國
在確立了「應對中國挑戰」的基調之後,美國開始全球性的軍事收縮,轉把重點擺在印太地區,凸顯出台灣問題的關鍵性。
基本上,美國已經認定台灣問題是當前美中關係最危險的衝突源,其次是南海。美國防部長奧斯丁三度要求與解放軍高層談判、而始終未得到中方的回覆,因為美國並不打算徹底的解決與中國的競爭與對抗關係,其所謂的溝通是個談判手法,只著重技術層面的軍事行為管控,而非戰略層面的協調。
可以看得出來,拜登對於中國明顯的存在錯誤認知,他一廂情願認為採取過去與蘇聯談判成功的經驗,也就是以懲罰和獎賞作為談判手法,可以逼迫中國取得共識,無論是在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或在維持霸權問題上。但是對於中國而言,台灣以及南海問題屬於內政的範疇,是無法談判和妥協的。
現在看起來,美中阿拉斯加會談之前的一連串制裁(貿易戰爭、技術封鎖、並混合了軍事威懾),沒有在會談之前對中國發生作用,可是拜登沒看到形勢反轉的信號,等到他踢到了鐵板之後,才知道過去美國制裁(懲罰)的失敗,接下來會不會有下回合談判,完全掌握在中國手裡。拜登高估美國本身能力,導致美中會談破局。
拜登主觀信仰的誤差
由於美中基本結構是穩定的,這種穩定結構讓拜登在與習近平互動時,認為他的中國對手會理解其所傳達的資訊,例如氣候變遷、重啟經貿和關稅談判,而且這些資訊完全與軍事威懾無關!
拜登傾向於認定習近平將會和他一樣關心美國經濟和氣候變遷,所以中國與美國必然有了共同分擔的憂慮,最後兩國將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但與此同時,美國又不斷的炒作台灣和南海問題,在烏東地區炒作俄羅斯威脅,一方面希望穩住傳統歐洲盟國,避免與中俄同時交惡,另方面又防止中俄關係「同盟化」。
拜登主觀地認為中國將會諒解他的做法,因為這個世界還需要美國的治理;就算美國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美國價值和技術終將戰勝威權體制。事實上,拜登三曲(合作、競爭、對抗)只是加深了美中的反向動員與敵對,與避免新冷戰的初衷相悖離,兩國領導人的誤解反而越來越深,特別是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美國一頭撞向中國的大鐵板,能不喊疼嗎?
越是操作,美中兩國反向而行越來越遠;美中距離越遠,拜登就越發要採取行動,最後在「我這麼想、你怎麼沒這麼做」的主觀誤解情境中,不自覺地分成兩個對立集團,雖然距離美蘇冷戰還很遠。
拜登錯誤的歷史經驗
拜登作為美國政壇常青樹,政治經驗當然很豐富。拜登年代就是美國強大的過程。二戰後的70多年,美國沒有失去什麼,也許丟掉了低端製造業和基礎建設,但是得到的反而更多:軍力增長、貨幣發行、高端技術。
對於許多美國人而言,戰後的70多年就已經很長,無需太多;再久,就要去愛爾蘭尋根了。這就是作為愛爾蘭後裔拜登的歷史經驗:建立在軍力、金融與技術的美國統治。
不幸的是,我們從歷史中往往只會得到先存信仰的支援,而這個先存經驗變成「唯一」的知識來源。美國偉大和反中抗中已經是美國兩大黨的共識,無論對與錯,拜登都必須延續川普的政策。
在這個普遍共識的環境中,美國偉大與反中抗中也變成了「唯一」的經驗,這個經驗居然形成了穩定結構、也帶動了一連串關係:美國人「討厭」中國,而拜登代表美國人,所以拜登也必須「討厭」中國。當這種簡單的「討厭」情緒不能變成理性決策,拜登不免犯了霸權的歷史病,高估了美國霸權、低估了中國實力。這是個不幸的歷史經驗。
換句話說,如果拜登能從歷史中得到較廣泛的經驗,而不是特殊喜好的經驗,他將可以判斷下一次事件。但是拜登基於「唯一」的膚淺經驗,概略化與中國的關係。於是,他仍維持過去美國強大與反中抗中的先存信仰,直到美國撞到鐵板為止,儘管拜登曾有4次訪問中國的歷史經驗。沒有與時俱進的修正先存信仰,這就是為何拜登無法預期中國的原因。
拜登低估了中國
如果在進入21世紀之初,美國就對中國展開各種制裁,相信中國崛起還得再拖延半個世紀以上。是不是制裁得太晚了?
西方國家瞧不起中國的先存信仰,使得他們寧可把頭埋進沙子裡面,也不願意相信中國政府提出的數據。然而,中國政府給出的數據都是真的,舉凡軍事、經濟、金融、技術、環境等等,包括了新冠肺炎數據,中國確確實實的崛起了,而且最大程度的不依賴美國。
在此(中國崛起)之前,美國往往可以貫徹自己的對外政策,至少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中,中國是最弱、阻力也最小的一個。當中國「不介入他國內政」而被動配合美國政策的時候,美國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美國政策合乎「輸入與產出」原則。
可是現在中國的行為並非美國所預期,就傾向於認為中國內部有矛盾、或是習近平領導出了問題,類似的看法太多了。這些誇大的擴張解釋,將會遮掩了中國真正的企圖。
中國的企圖又是什麼呢?不過是「八股」連篇的「維護和平、平等互惠、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雖然八股,可卻是真的。過去中國沒有工具沒有手段,對外政策經常只是八股官話,現在則有了對外的能力,而且具備和美國一樣的力量,甚至於更多。當中國開始認真執行八股神話,必然和美國產生競合。
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將在可控的範圍內不斷採取行動,目的要和中國產生接觸,有了接觸才能進行談判,有了談判才能夠框住中國。在此之前,他不會停止在台海和在南海對中國的撩撥。
拜登和其他西方人一樣,到了這個時候還不相信中國提出的「八股」政策,低估中國對於台海與南海的態度與決心,兩塊鐵板不免要對撞。
對撞的邏輯
由於拜登一系列對中國的錯誤認知,我們不相信在短期之內,拜登會重新審視中國的呼籲與需求,而將繼續以先存信仰和中國互動,這將加大美中對撞的概率。
例如拜登不會減少空軍對中國的抵近偵察、不會降低海軍自由航行的次數、更不會放棄炒作台灣與南海議題,甚至於不排除人為操作某些可控的意外衝突。美中雙方在沒有溝通以降低誤解的情境之下,就像兩個相對而行的汽車撞在一起,完全悖離當初的預期。
這是具因果關係的碰撞,先有錯誤認知的「因」,讓原本分離的兩個事情碰撞在一起的「果」。如果再早個20年,中國可能按照美國劇本演出,不會產生碰撞;如今時空都變了,本來是一場意外碰撞,現在變成「膽小鬼賽局」(Chicken Game)。
無獨有偶,美中雙方同時發展輕量化與小型化武器,大大地減輕美中對撞的力道,可能就是雙方推搡(Pushing Effect)而已;這個推搡必然重新確立兩國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國際秩序。
(作者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