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台灣離島為何被「克里米亞化」?

金門縣府在尚義機場設置快篩站,到站旅客均需接受採檢,今天首度出現100%的篩檢率。(金門縣府觀光處提供)
金門縣府在尚義機場設置快篩站,到站旅客均需接受採檢,今天首度出現100%的篩檢率

文/蕭衡鍾

連日以來台灣疫情發燒,連江縣(馬祖)和澎湖縣更是出現了確診案例,基於離島醫療能量不足,台灣本島五個機場和各港口往離島未展開全面快篩前,讓金門、馬祖、澎湖等三個離島打算進行自主防疫,公告所有入境旅客都要在當地機場接受肺炎病毒抗原快篩以確保當地民眾安全,並表示這是離島三縣經過溝通後達成的共識。

其中像是金門縣便公告,即日起抵達金門尚義機場的民眾將全面進行快篩,違者將處至少新台幣3000元罰款,澎湖縣則是公告若旅客拒絕在澎湖馬公機場接受快篩,將會統一強制送往隔離檢疫14天。對此,這些作法雖然受到當地多數民眾贊同,但卻遭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違法為由撤銷公告。

離島三縣強制快篩的主客觀爭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稱,值此疫情嚴峻時刻,對台灣內部跨縣市移動採取人員進出管制措施,或要求民眾強制篩檢等程序,均屬全台灣必要有一致性的重要政策,如此有違陳時中再三強調地方要與其「標準一致、說法一致、腳步一致」的防疫原則,為了避免造成地方縣市各自為政下,民眾容易產生混亂並影響整體防疫,所以不得不撤銷這些違法公告。

金門、馬祖、澎湖等三個離島縣會有如此打算,其實並不是刻意要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唱反調」,而是基於保土安民、以當地為主的地方父母官職責所在,這意思其實就是以「對當地民眾最有利」的基礎來做出發的,並不是為了「唱反調」而「唱反調」。

這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也有出現過類似意義的橋段,還姓為蕭峯的喬峯,貴為大遼主掌對大宋政軍行動的「南院大王」,為了避免自己所屬軍民的傷亡以及邊境生靈塗炭,便公然與其結義兄弟大遼皇帝耶律洪基「唱反調」,不只回絕了帶兵攻宋加官晉爵的機會,還逼著耶律洪基許下了終生永不攻宋的誓言,最後被迫自盡以成全與耶律洪基的君臣之義、兄弟之誼。

喬峯此舉,目的為的就是在於保土安民,這跟台灣現在離島三縣為了保障當地民眾安全,而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唱反調」、要求所有入境旅客都要在當地機場接受抗原快篩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以民為本」,正所謂「人不親、土親」。

筆者本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澎湖人,儘管已經在台灣本島生活了20多年,但仍保有澎湖縣的戶籍,可以理解離島三縣強制快篩做法的主觀迫切性,畢竟以澎湖為例,肺炎病毒就是從台灣本島傳染過去的,在台灣本島疫情已然將近全面失控的客觀情況下,疫情倘若在澎湖擴散開來,那麼恐將導致澎湖當地居民無路可退。

稱離島「克里米亞化」是以認同問題轉移焦點

在瞭解了離島三縣會想要採取入境旅客全面強制快篩的主觀與客觀因素後,按理來說在疫情嚴峻當下,應該是以如何落實與防堵破口為要務,但是近日卻因台灣離島三縣要爭取疫情自主權的爭議,而出現了離島是否會朝向「克里米亞化」的討論。

金門是福建外海的一個群島,距離台灣本島超過200公里,但是距離中國大陸福建省轄下的廈門最近僅約2公里,而比金門更北邊的馬祖也是群島,屬於連江縣,位於台灣海峽正北方,面臨閩江口及連江口,距大陸最近點約9.5公里而已。

金門與馬祖兩地由於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因素,和台灣距離遙遠、而跟大陸只有一水之隔,民生物資如果都由台灣運補,所耗時間及能源成本均高,由大陸來提供各項需求對於金門與馬祖的民生便利性幫助是全面性的,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在內,甚至是醫療服務等。

如果兩岸之間想要和平穩定又要有所交流,當然不能阻止離島三縣與大陸交流,因此金門、馬祖、澎湖等三個離島便共同倡議了「離島區域合作平台」,建議讓離島三縣成為自由貿易區先試行,還有讓大陸觀光客「免簽證」通關,加強雙方的交流,讓三個離島能實質受益。

因此在2001年台灣政府開始開放金門、馬祖與大陸通郵、通商、通航的「小三通」,以及2008年擴大實施「小三通」政策後,大陸方面更於2019年開始積極力推加強福建與金門、馬祖的「小四通」,包含有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等四項在內。另外,澎湖至今仍有缺水之苦,特別在旅遊旺季時,水庫與海水淡化廠的效能還是趕不上需求,但大幅興建海淡廠的成本效益卻又無法平衡。

近日在離島三縣要求入境旅客全面強制快篩的爭議下,出現了一份由台灣陸委會在2020年委託金門大學所提出的政策研究報告,以大陸推動金馬「小四通」相關措施對台灣的影響與因應建議為主題,當中提到通水、通電、通氣等屬於民生議題,但是在通橋部分由於涉及到兩岸政治融合的意涵,因此該份報告建議必須考量「國安」問題與島嶼的承載力,非經慎重考量與評估不可貿然實施。

該政策研究報告指出,儘管台灣外島與大陸地理位置接近、兩岸三通與金馬「小四通」如此密切,讓金馬基層與社會經濟結構受到大陸不少影響,但仍然認為金馬民眾的政治認同並未向大陸傾斜,同時主張雖然金馬兩地出現類似「脫烏入俄」的「克里米亞化」機率並不高,但是在「文化克里米亞化」的問題上確實需要長期關注。

然而,事實上台灣與大陸各項交流如此密切,包含筆者在內、許多台灣民眾都有在大陸求學、生活、就業、創業的經歷,以歷史文化、社會經濟與生活方式作為自我認同的反思來看,不只金馬民眾遊移與疏隔在兩岸之間「民族」和「國家」的認同矛盾裡面,也是目前台、澎、金、馬人民彼此在「國家認同」上存在爭議、又存有矛盾的源頭。

因為就文化與認同而言,不只是金門、馬祖,台灣絕大多數所謂的「漢人」,其先祖都是從大陸移居到台灣的,從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等客觀要素來看都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一份子,單就文化層面本身便具有相當的共同性,因此其實並沒有什麼金馬「文化克里米亞化」的問題。

至於在認同層面上,則還是不脫台灣社會內部「我是台灣人」、「我是中國人」的老問題,這種主觀的自我認同包含有民族(nation)、民族歸屬(nationality)、民族主義(nationalism)、還有國族意識形態政治意義下的國家(state)等不同面向在內。這個時候爆出離島「克里米亞化」的問題與報告,目的就是以兩岸政治認同的老問題,來轉移台灣防疫治理上的民怨焦點。

(作者蕭衡鍾/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國立台東專科學校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