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焦點評論

台海局勢緊張,國際關切持續升溫

《經濟學人》雜誌5月封面圖片

文/法廣

在國際學界、新聞界和政策屆頗具影響力的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5月刊以美中兩國圍繞台灣的對峙為封面,再次將近期持續引發國際關注的台海問題推向了輿論的焦點。封面圖呈現了一個以台灣為中心的雷達屏幕。雷達掃描下,分別標有中國、美國國旗的大量光點出現在台灣島西北與東南角,呈對峙之勢,暗示了在這一地區發生軍事對峙的可能。封面大標題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並指如若台海爆發戰爭將造成災難,中美應極力避免。

文章提到,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曾寫下名句,「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動能力。」文章指,「幾十年來,正是這樣一種高水準的模糊性操作維持了美中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和平,台灣是一個擁有2400萬人口的島嶼,距離中國海岸100英里。北京的領導人稱,只有一個由他們管理的中國,而台灣是一個反叛部分。美國一方面點頭,但過去70年來又一直確保其實有兩個中國(存在)。」文章表示,「然而,今天,這種戰略上的模糊性正在瓦解。美國開始擔心可能不再能夠阻止中國用武力奪取台灣。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Davidson)曾在3月告訴國會,他擔心中國最快會將在2027年進攻台灣。」

事實上,美歐國家對台海問題的持續關注,除了人們認為在北京近期接連對新疆和香港問題不惜代價重手打壓後,其一直保留採取武力解決權的台灣問題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下一個目標。隨着解放軍軍機不斷進入台灣空域的施壓活動,戴維森的這次講話也得到了切實的證明。他3月10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說,「在過去的一年裡,北京推行了一項協調的外交、信息、經濟以及越來越多的軍事手段運動,將台北從國際社會中孤立起來,並在必要時迫使其與中國統一」。戴維森說,「在整個2020年,解放軍已擴大其在台灣附近和周圍地區的兵力態勢,包括使用轟-6轟炸機對台灣進行巡邏,穿越海峽中線,並將軍機以過去25年來近乎最快的速度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戴維森在書面聲明中指出,台灣擁有與美國相同的價值觀,台灣是一個尊重人權與法治的自由民主社會與開放經濟體。他強調,美方持續支持以符合台灣人民期望與最大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議題。質詢環節期間,當被來自田納西州的共和黨眾議員德加雷斯(Scott DesJarlais)問到,「未來5到10年,你認為中國侵略或軍事行動可能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戴維森回答說,未來5到10年台灣將是中國軍事行動的「頭號」目標。他補充說,「基於中國公開及長時間來的言論,尤其是在習近平主席的任期內,我會說台灣是第一個(目標)。」

戴維森就台海局勢的一席話可以說是打開了隨後,印太區域內關注該問題國家政府和軍隊的表態禁忌。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盟國高官也開始公開就台灣問題向媒體表態,甚至連如若台海發生戰爭這些國家將採取如何措施,及軍方計畫如何應對等敏感性話題都罕見得放在了檯面上。澳洲內政部秘書長佩祖羅(Mike Pezzullo)4月27日便在《澳大利亞人報》刊文警告稱,「在一個長期緊張和恐懼的世界裡,戰鼓在敲響,有時微弱而遙遠,但有時更加響亮,越來越近。」他說,「今天,自由國家再度聽到戰鼓之聲,並憂心地關注着各項議題朝軍事化方向發展,這些議題我們直到最近幾年都還認為不太可能成為戰爭的誘因。」佩祖羅警告道,「讓我們繼續不停地尋求和平的機會,同時也再度為戰爭災禍做準備。」 他稱,「憑藉我們的決心和力量,憑藉我們準備的武器和我們的治國方略,讓我們着手減少戰爭的可能性,但這不能以犧牲我們寶貴的自由為代價。」

如果說佩祖羅的文章在具體問題上有所隱晦,那麼澳洲國防軍總司令坎貝爾(Angus Campbell)4月15日在出席活動時便直接表示,台灣海峽的戰爭將是「災難性的」。坎貝爾說,「澳大利亞(的態度)非常明確,中國和台灣的未來需要是一個和平解決的未來。」他說,「在台灣問題上的衝突將是該地區人民的災難性經歷,這是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的。通過和平對話有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但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需要努力。」坎貝爾強調,衝突必須永遠是 「我們的最後手段,而外交是我們的第一手段」。

針對美國駐澳洲大使館代辦戈德曼(Michael Goldman)此前在一個節目中說,美澳的戰略規畫涵蓋了「一系列突發事件……其中台灣顯然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坎貝爾回應說,各國軍方都進行「各種各樣的規畫」,但「很少談及」。他表示,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防務關係,了解其他國家的利益和世界觀,「既是為了減少衝突的可能性,也是為了在必要時更有效地應對衝突」。坎貝爾說,這種規畫的另一個目標是 「在對手的腦海中建立一種更為複雜的衝突計算,即當我們不是單獨行動,而是共同合作時會發生什麼」。此外,澳洲國防部長達頓(Peter Dutton)25日另在受訪時提出,不應低估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他補充說,「中國對統一台灣的野心越來越明顯」。

達頓說,「人們需要對這些活動持現實態度,整個地區都有軍事化的基地。很明顯,有大量的活動,台灣和中國之間存在着敵意。」他說,「我們希望確保我們繼續成為印太地區的一個好鄰居,我們與我們的夥伴和盟友合作,沒有人希望看到中國和台灣或其他地方發生衝突」。作為美國另一地區內的重要盟友,共同社4月25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話報導稱,日方已開始正式討論台灣海峽出現突發事態時的自衛隊活動相關法律運用。據相關人士透露,日美領導人在舉行高峰會後時隔近半個世紀再次提及「台灣」的聯合聲明中,根據菅義偉首相的主張追加了敦促和平解決的措辭。兩國領導人會談期間,日方還表達了台灣突發事態可能相當於重要影響事態或存亡危機事態的看法。

此外,菅義偉4月20日在日本國會報告訪美情況期間,一位在野黨議員詢問日本是否會在軍事上捲入台海相關問題,以符合美國對抗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菅義偉對此回答說,美日聲明提到台灣「並不以軍事介入為前提」。另一位在野黨議員稱日美聯合聲明中「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呼籲可能會改變局勢。菅義偉強調,日本希望圍繞台灣問題能通過有關各方直接對話和平解決。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台海之間若發生戰爭當然是一場災難,不僅因為戰爭會流血,會讓中美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衝突升級,經濟也是其中要素。作者談到,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台積電是全球最有價值的晶片廠,生產84%最先進晶片。而一但台積電停止生產,全球電子業也將隨之停擺,代價巨大。台積電的科技與經驗或許領先對手多達10年,無論是美國或中國都必須花費數年才能追上。

文章表示,另一項更重要的原因是,台灣是中國和美國的競賽場。儘管美國並沒有立下捍衛台灣的條約,但中國的突然襲擊將考驗美國軍力以及外交和政治決心。如果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沒有趕到幫助台灣防禦,北京將在一夕之間成為亞洲主宰,而美國在全世界的盟友將知道美國不值得信賴,所謂「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延續至今的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的相對和平,以及由此美國享有全球權力優勢的時期將會瓦解。

類似的觀點也出現在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今年3月在彭博社刊登的一篇觀點文章中所表達出的內容。弗格森認為,北京欲統一台灣的目標十分明確;但對美國而言,美國在軍事優勢縮小之際,益發強化對台承諾,不但是情況危險,若口頭許下「堅若盤石」的承諾,實際上卻是散沙,很容易讓美國與台灣因誤判釀出危機。

弗格森更是警告稱,當年美軍打輸越戰,讓越南人流離失所,但除了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戰爭外,並未於亞洲引發骨牌效應;然而,若美國失去台灣,或甚至不為台灣而戰,會讓全亞洲看到美國主宰印太地區的時代告終,讓中國重新成為亞洲一霸,到時會是美國版的(導致大英帝國崩潰的)「蘇伊士運河事件」。

《經濟學人》的文章提及,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海峽一直維持現狀,但其實暗濤洶湧。過去5年來,中國製造了90艘大型船艦與潛艦,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軍事資產的4到5倍。

此外,中國每年生產超過百架戰鬥機,發展太空武器以及精密飛彈,射程涵蓋台灣,以及美國在日本、韓國和關島的基地。一些來自美國的分析師認為,軍事上的優勢遲早會誘使中國攻擊台灣,並稱「不是因為萬不得已,而是因為他可以」。

文章稱,雖然中國確實越來越獨裁和走向民族主義,但上述分析太過悲觀,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也還沒要人民開始準備戰爭會造成的大量傷亡與經濟損失。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共強調的是繁榮富強、穩定,以及在區域及全球扮演更重要角色,而開戰將會妨害這一切。

文章指出,不論美國海軍怎麼說,攻台的結果都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包括即使拿下台灣,台灣人民將會反抗,到時北京方面要如何治理的問題等。作者寫道,「中國可以等到勝算更好的時候,習近平為何要在此時不惜一切去冒險?」

針對《經濟學人》雜誌的文章內容,台灣總統蔡英文很快通過臉書回應說,「這篇報導凸顯了中國的軍事擴張,對台海及鄰近地區的威脅。希望北京當局能瞭解,解放軍的相關作為,完全悖離了其所謂和平崛起的政治宣示,讓國際社會的疑慮越來越深。」她強調,「我想跟大家說,雖然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確實存在,但政府絕對有能力來管控各種可能風險,為台灣建立安全的屏障。」

同樣就台海問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4月30日在出席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活動,主持人向他提問美國對台灣的立場時,他回答說,「習近平認為台灣議題及加強對台施壓,長期而言對中國的聲望及穩定極為重要,美國已向北京方面表明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立場,美國也對台灣及美國的盟友確認這個立場,包括不久前到華盛頓與拜登總統舉行高峰會的日本首相菅義偉」。

沙利文說,「拜登政府在台灣議題上的立場非常明確,也已經對北京做了清楚表態,那就是美國將持續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並充分落實《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這是美國兩黨數十年來在美中關係上的共識」。

沙利文強調,「我們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我們要見到台海穩定,不能有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舉措。我們已經向中國溝通了這個立場,我們和台灣做了確認,我們也和我們的夥伴做了確認,包括當菅義偉首相到華盛頓來與總統進行峰會的時候。這也是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在台灣議題上採取的做法,穩健、清晰並堅定地表達我們的看法,那就是不應該有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舉措」。

針對美國是否有必要採取具體行動協助台灣抵禦北京咄咄逼人的作為,沙利文說,他認為美國必須繼續遵守《台灣關係法》的義務,提供台灣防衛上的協助以便台灣能有自衛的手段和能力,但他認為印太地區其他國家也應該對台海穩定表達關注。「我認為我們也必須同印太地區其他國家提升我們的關切,如此不僅是美國,其他國家也在對台海穩定的必要性發聲。」沙利文說。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4月30日在夏威夷參加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交接儀式時發表講話指,「美國國防的基石仍然是威懾,確保我們的對手明白(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是愚蠢的」。他還說,「下一場重大戰爭,我們的打法將與以往非常不同。」奧斯汀說,「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技術、作戰觀念和能力的正確融合–所有這些都將以一種如此可靠、如此靈活、如此強大的方式互相交織,足以讓任何對手不敢輕舉妄動。」

他的副手,美國副防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另在當天出席活動時講話指出,應對中國所帶來的挑戰為美國的大多數國防需求設定了節奏。她說,「但是,美中之間發生衝突既不可取,也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