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東風-61飛彈」的真實水準

文/老魚隨便說
202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閱兵中,被全世界軍迷們熱議的東風-61首次亮相了。這是一款被認為是繼「東風-41」之後,解放軍擁有的最先進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
這款飛彈是與東風-31BJ一起亮相的,按照官方的說法:這標誌著解放軍陸基「核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的進一步強化。
於是問題來了,這款飛彈的性能到底如何呢?
在閱兵期間,有一個據說是權威媒體報導的關於「東風61飛彈」資料的帖子突然就火了,相信很多人也都看到了。
按照上面圖中的說法,該飛彈射程可以達到25,000公里,時速達到驚人的35馬赫,相當於每小時能飛4.2萬公里,還能攜帶40枚分飛彈頭,每一枚的威力都相當於70顆廣島原子彈。
這個飛彈還融合了慣性導航、天基導航和鐳射制導等系統,總之,這個飛彈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速度快、威力大、打得准,還無法被攔截。就問敵人們怕不怕?
港真,一般人如果看到這些資料,可能都會相信的,畢竟和大部分造謠的帖子不同,這個帖子看起來是既有理論還有資料,可以說是非常的逼真了。
然而,只要是稍微有點軍事、物理常識的人,就都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完全不靠譜的說法。都不需要引用任何複雜的物理定律,都能說明白這個所謂「東風61飛彈逆天數據」之中,有很多是常識性的硬傷。
首先就是射程達到25,000 公里這個資料。
編這個帖子人的目的是想用這個資料說明東風-61飛彈在所有資料上都碾壓同類武器,射程當然也是必須要更長的,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地球赤道的周長才大約 40,000 公里,所以,任何的洲際飛彈,如果想要實現全球覆蓋,射程只需要 12,000~15,000 公里就足夠了,再長就是扯犢子了。
所以,「25,000 公里」本身就是遠遠超過實戰需求的數值,並沒有什麼意義。事實上,飛彈是可以通過減小彈頭的當量,再加上輕載設計來實現更遠的射程的,但那在實戰中毫無意義。
其次就是速度:35 馬赫(約 42,000 公里/小時),1馬赫就是一倍音速,35馬赫就是35倍音速, 相當於每秒11 公里。而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彈道飛彈的最高速度,大約在每秒 7–8公里 (約 23–25 馬赫)。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實戰中,洲際飛彈的彈頭需要先爬升到幾百公里的高空,然後再沿著彈道下落飛向目標。
這時候,如果飛彈的速度超過 每秒11 km,那其實已經超過第一宇宙速度了。所謂「第一宇宙速度」,是一個物體要繞地球做穩定圓形軌道飛行所需要的最低速度,這個速度才是每秒7.9公里。達到這個速度,彈頭就已經變成「衛星」了。
這麼快的速度也就是意味著,飛彈必須具備航天器級別的熱防護。大家應該都看過,太空梭或航天器返回艙的表面被大氣層燒蝕的情況吧。而現有飛彈彈頭的材料、結構很難承受這種持續熱負荷的。
更關鍵的是,洲際飛彈追求的是可控性和命中精度,而不是單純的速度。飛彈太快了,按照現有的技術,也就沒辦法制導了。
因此,23馬赫,可以說是飛彈與航天器速度的分水嶺。超過這個速度的飛彈就是扯犢子。這個「35 馬赫」的說法,很明顯是混淆了大氣層內飛行與軌道再入的概念。
再說那多達40 枚的分導核彈頭,分飛彈頭的數量越多,確實意味著攔截的難度更大、飛彈的威力也更大,但這個數值也是有個極限的。
在當今世界中,最強大的多彈頭飛彈(例如俄羅斯 RS-20「撒旦」/SS-18)最多也只能攜帶 10 枚分飛彈頭。40 枚分導核彈頭,就意味著飛彈具有巨大的重量和體積,這就讓分導控制的難度也將成幾何級數增加,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國家具有這種能力。
至於所謂「融合慣性導航、鐳射制導、天基導航系統」制導技術的說法就更可笑了,目前的彈道飛彈通常都會採用慣性+星基(GPS/北斗)導航的組合;但「鐳射制導」是不可能用於洲際飛彈的中段或末段的,因為鐳射制導需要目標照射,而洲際飛彈末端的速度極快,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總之,這個圖中的資料完全就是瞎編的…
事實上,截至2025年9月,關於東風-61飛彈,還沒有官方或可靠的公開技術參數,射程、彈頭數量、推進技術(液體燃料或固體燃料)、機動能力等關鍵指標仍未披露。全世界的權威軍事分析人士和機構,目前也只是在評估其可能具有的一些性能。
東風-61確實是目前已公開展示的解放軍最先進洲際飛彈之一,具有重要戰略象徵意義。但還是希望某些朋友要理性、科學地看待解放軍的科研和裝備實力。一味吹牛,不但被人笑話,更會誤國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