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等抗戰電影熱映,記錄歷史還是灌輸仇恨?

文紐約時報郭莉莉
今年夏天,中國影院由群星雲集的大製作抗戰題材史詩片主導。在電影院,觀眾起立高唱國歌。孩子們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發誓長大後要當兵。
其中一部電影《南京照相館》聚焦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城市南京,講述一群中國人如何冒死送出照片,並幫助記錄一場數以萬計的平民遭到殺害的事件,即南京大屠殺。在中國西南部的一場互動放映中,一名演員裝扮成士兵對著觀眾大喊:「日本人想摧毀我們的國家,消滅我們!你們能容忍嗎?」
在一段社群媒體影片中,可以看到觀眾揮舞著拳頭,高喊:「不能!」
這些電影是一項更廣泛的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在執政的共產黨努力應對低迷的經濟、年輕人日益幻滅以及與美國的競爭日益升級之際團結全國人民。核心活動是9月舉行的抗戰勝利80週年紀念,屆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主持閱兵式,俄羅斯總統普丁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將出席觀禮。
在北京舉行的閱兵式——綵排動員了4萬多名官兵、文職人員和工作人員——將展示中國最新的戰鬥機、導彈和其他武器,精心展示中國的軍事實力和組織能力。
政府部門還為倖存老兵和受害者舉辦系列活動,紀念戰爭的新紀念碑揭幕,發行紀念幣和郵票。中國國家電視台推出了多集特別節目,內容涵蓋從軍事策略、抗戰歌曲到蘇聯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到今年年底,各電視頻道將播放近100部與抗戰相關的電影。
這場宣傳運動不僅旨在展現中國作為崛起中的超級大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也是為了將公眾的不滿轉移到中國政府以外的目標上。
「總的來說,目前有一股強烈的力量在推動一種愛國認同感的形成,這種認同感在很大程度上被定義為中國正處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威脅之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美國-亞洲關係研究學者拉納·米特說。「對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可能是美國,可能是日本。也可能是未明確定義的力量。」

這些基於造成中國約兩千萬人死亡的戰爭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聚焦於平凡中國人的英勇壯舉,展現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樑。
到目前為止,最受歡迎的《南京照相館》票房收入約為29億元,並延長了影院放映時間。
同樣引起關注的還有《東極島》,講述中國漁民解救300多名被日軍棄置溺亡的英國戰俘的故事。還有一部電影是被推遲到下個月上映的《731》,以日本帝國陸軍祕密生物戰計劃「731部隊」為名,該部隊曾對中國民眾實施駭人聽聞的人體實驗。
這些影片延續了中國抗戰題材電影的傳統,兼具宣傳功能與娛樂效果,旨在推動黨的議程。更早一代抗戰電影關注的是北京的其他主要對手——美國和國民黨。國民黨曾經統治中國,直至被共產黨打敗後退守台灣。
1980至1990年代,隨著中美關係改善,日本成為新的敘事焦點。北京認為日本試圖淡化侵華歷史,由此引發了與東京新的緊張關係。
中國的影視公司總共製作了300多部關於被中國稱為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這類題材往往能順利過審。它們也會受到公眾的歡迎——尤其是很多觀眾對日本政界人士否認日軍戰爭暴行、參拜供奉包括戰犯在內的日本戰死者的東京靖國神社感到憤怒。

《南京照相館》場面恢弘、動作戲密集,持續引爆社群媒體話題,影迷們紛紛上傳自己在影院的觀影體驗影片。
8月,在古老的瓷器之都景德鎮,一名籃球教練包下了一間放映廳,讓學員和家人觀看《南京照相館》。電影開始前,眾人起立高唱國歌。
女演員佟麗婭在社群媒體上寫道,她帶著年幼的兒子去看了這部電影。她寫道:「對年輕一代來說,遠不止是部影片,更像一堂刻進生命的歷史課。」
民族主義情緒存在失控風險。日本外務省本月向海外日僑發布通知,提醒公民在閱兵式前的電影放映等中國愛國活動中,要「特別小心反日情緒的上升」。
2012年,中國100多個城市爆發了反日抗議活動,示威者破壞日本餐館,砸毀日本製造的汽車。去年,一名10歲日本男孩在深圳被捅死,一名日本女性及其兒子在蘇州遭遇持刀襲擊,這兩起事件震驚了中國公民,並引發了反日情緒是否助長了暴力的疑問。

如今,一些評論人士質疑電影是否在向下一代灌輸仇恨,以及孩子們是否應該觀看如此暴力的內容。《南京照相館》描繪了街道上成堆的屍體和對兒童的殺戮,並描繪了日本士兵以誰能殺死更多中國人取樂的情節。
社群媒體用戶發布了孩子們破壞日本超級英雄奧特曼收藏卡的影片。在一段影片中,一個小女孩流著淚說:「我想殺死所有日本人。」在另一段影片中,一個小男孩問道:「一個國家怎麼能這樣冷酷無情?」一個畫外音說:「他們是禽獸。」
官方媒體在鼓勵家長帶孩子去看電影的同時,也試圖敦促人們保持克制。這些媒體援引習近平的講話稱,銘記戰爭「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
「這是把雙刃劍。你向民眾展示了日本人的殘暴行為,」理海大學研究國家認同政治和中日關係的副教授何憶南說。她說,抵制日本產品或對日本人或與日本有關的人實施暴力,都可能成為煽動反日民族情緒的意外後果。
她說:「只要你鼓勵人們仇恨另一個國家,那就是你必須承擔的後果。」
然而,一些民眾表示,記住這場戰爭只是為了對人類最黑暗的本能保持警惕。居住在蘇州的29歲旅遊部落客葛曉茹(音)說,她最近參觀了南京的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她承認,很難不產生仇恨,但她說,了解這段歷史非常重要。
「我們需要用歷史警示後代,不是教育他們去殺害日本人,而是防止這種殘酷的戰爭再次發生,」她說。「否則,我們和納粹法西斯主義或日本帝國主義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