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希望與無望、繁榮與蕭條:美國人應該了解的兩個中國

文/紐約時報中文袁莉

美國人的想像中有兩個中國:一個是準備引領世界的科技和製造業超級大國,另一個是經濟瀕臨崩潰的國家。

這兩個都是中國真實面目的寫照。

讓我們把其中一個稱為希望的中國,它由人工智慧初創公司DeepSeek、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強大的科技企業華為等公司代表,它們都是創新先鋒。

矽谷晶片巨頭英偉達的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說,中國在人工智慧的發展方面「並不落後於」美國。不少權威人士斷言,中國將主宰21世紀。

另一個是無望的中國,它講述的故事截然不同:消費疲軟、失業率攀升、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以及為貿易戰的衝擊做準備的商界。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試圖通過談判來解決貿易戰,他必須對美國主要地緣政治對手的兩個版本都有所估量。

了解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對中國的成功只是害怕,或從中國的經濟困境中得到安慰,都是不夠的。要認清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就需要了解這兩個中國如何共存。

「美國人對中國有太多想像,」曾在矽谷擔任高管的董潔林說,她在中國從事了14年的科技政策教學和研究工作後最近搬回了舊金山。「有些人希望美國的問題用中國的解決方式,這肯定行不通。他們不知道中國的solution(解決辦法)會帶來很多pain(痛苦)。」

與美國一樣,中國是一個存在各種差異的巨大國家:沿海與內陸、北方與南方、城市與農村、貧困與富裕、國企與民企、X世代與Z世代。執政的中共本身就充滿矛盾。雖然它宣稱實行社會主義,卻不願為人民提供強大的社會保障。

中國人民也在努力應對這些矛盾。

儘管發生了貿易戰,但過去幾週裡與我交談的中國科技創業者和投資者們卻比過去三年的任何時候都更樂觀。他們從今年1月DeepSeek的突破上看到希望。兩名風險投資家對我說,他們已打算走出中國政府2021年開始打擊科技行業後的冬眠期。兩人都說,他們正在考慮投資中國的人工智慧應用和機器人技術。

但他們對整體經濟——也就是無望的中國——則沒有那麼樂觀了。

我採訪的10名高管、投資者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中國在技術方面的進步不足以幫助它擺脫經濟蕭條。先進制造業只佔中國經濟產出的6%左右,遠低於房地產行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即使在經歷了急劇放緩之後,房地產行業仍對經濟產出有約17%的貢獻率。

當我問他們中國能否在貿易戰中打敗美國時,沒人給出肯定的答案。但他們都同意,中國能忍受更多的痛苦。

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在基建和製造業上困難重重的焦慮不難理解。中國的高鐵總裡程已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每萬名製造業工人配備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次於韓國和新加坡,中國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無人機和其他幾個先進產業目前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中國許多最成功的企業已從經濟低迷中練就了韌性,為更艱難的時刻做足了準備。「它們在很長時間裡一直在DOGE-ing,」每個季度都會去中國的紐約對沖基金Stillpoint的創始人埃里克·黃(音)說,DOGE是川普政府削減開支的所謂「政府效率部」的英文首字母縮。「相比之下,美國多年來一直在揮霍。」

但是,當我們驚嘆於中國所謂的奇蹟時,有必要問:代價是什麼?不僅是經濟方面的代價,還有人的代價。

中國自上而下的創新模式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和投資,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效率低下且浪費嚴重。就像房地產行業的過度建設引發了一場危機,並抹去了中國家庭的大部分財富一樣,工業產能過剩加劇了經濟的不平衡,這種模式的持續性令人存疑,尤其是在大環境惡化的情況下。

電動汽車產業是這兩個中國之間進行博弈的典型樣本。2018年,中國擁有近500家電動車企。到2024年,大約還剩下70家。其中夭折的奇點汽車從投資者那裡籌集了23億美元,投資者包括三個省的地方政府。八年多的時間裡,該公司連一輛車都沒交付,並於2023年申請破產。

中國政府容忍重點產業的投資浪費,助長了產能過剩。但它卻不願在農村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等有助於提升消費的領域進行大量投資。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單靠技術創新無法解決中國的結構性經濟失衡或週期性通縮壓力。」他寫道,「事實上,最近的技術進步可能會增強政策制定者對當前道路的信心,從而增加資源和資本錯配的風險。」

中國領導層對技術自主和工業能力的痴迷無助於解決其面臨的最大挑戰:失業、消費疲軟和對出口的依賴,更不用說房地產危機了。

官方數據顯示,不包括失業的農民工在內,中國城鎮失業率為5%,青年失業率為17%。據信,實際數字要高得多。僅今年夏天,中國的高校畢業生就將帶來1200多萬新增求職者。

川普說中國的工廠正在關閉,人們正在失去工作,這並沒有錯。

2020年,時任總理李克強表示,外貿部門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1.8億中國人的就業。「產業出口下降,對就業會帶來直接衝擊,」他在疫情開始時表示。關稅可能更具破壞性。

北京正在淡化貿易戰的影響,但隨著上週末中美談判代表舉行會談,其衝擊是顯而易見的。今年4月,中國工廠經歷了一年多來最嚴重的月度放緩,對美出口同比驟降21%。

所有的經濟後果都將由像我採訪過的一位陳姓男士這樣的人來承擔,他曾是中國南方某大城市的一所大學的圖書管理員。為了不讓政府知道他的身份,他要求我不要透露他的全名和居住地。

陳先生生活在那個無望的中國。他不再乘坐被大肆吹噓的高鐵,因為高鐵的價格是大巴車的五倍。連飛機票也往往更便宜。

他在去年丟了工作,因為那所全國頂尖的大學面臨預算短缺。許多國有機構不得不裁員,因為許多地方政府,即使是最富裕的城市,也是債台高築。

因為陳先生快40歲了,人們認為他年紀太大,不適合從事大多數工作。他和妻子已經放棄了買房的打算。現在,隨著貿易戰的爆發,他預計經濟將進一步走弱,他的就業前景將更加黯淡。

「我在消費上更加保守,」他說,「變得錙銖必較。」

連結:希望與無望、繁榮與蕭條:美國人應該了解的兩個中國 – 紐約時報中文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