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青年共建「香港行動文獻庫」 保存香港抗爭史 示警台灣
文/RFA記者陳子非
隨著香港公民社會瓦解和《蘋果日報》等媒體被關閉,香港民主發展的資料失去了承載的平台。一群在台灣的港人和台灣的年輕人合作成立「香港行動文獻庫」,通過從民間收集到的5噸抗爭物品和文件,重構香港抗爭史資料庫,對抗政權為歷史洗白,也提醒同受中共威脅的台灣社會要對中共有所警惕。
香港從1997年主權移交後,曾發生多場民主抗爭運動,遠至2003年的反《基本法》23條立法七一遊行、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2014年的雨傘運動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有大量民間的文宣和紀錄,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不能再公開展示。一批在台港人和台灣青年,在台灣成立「香港行動文獻庫」,從民間收集與社會運動相關的物品,記錄港人的抗爭歷史。
收集從1960年至今香港抗爭史料 對抗政權的洗白行動
「香港行動文獻庫」典藏總監Sienna Lau接受本台訪問。她表示,大批港人離散後,已有不同的團體收集與紀錄《國安法》前香港相關的資料,例如書籍和相片等。「香港行動文獻庫」是專門為收集與香港社會運動史料創立的團體,成員都相信歷史始於行動,同時也創造行動的空間,有系統統整香港曾發生過的社會運動資料,可以對抗政權洗白港人抗爭史的行動。
Sienna Lau說:「這個組織(香港行動文獻庫)的成立,固然是跟民眾對於香港政府的不信任是有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認識我們的過去,才會可以建立我們的身份認同。除了是我們要保存自己的歷史,對抗政府洗白的一個動作,其實也是透過這個保存的過程,我們知道未來很灰暗。但是我們之前有做到很多的事情,強調檔案跟行動合一,讓歷史可以成為我們未來行動的養分。」
從收藏品看到港人如何把抗爭融入日常生活
Sienna Lau表示,還在統整收藏品當中,單是從1960年代起到現在的抗爭物品,已達到1萬件,約有1噸的重量。另外也收了香港不同公民團體的內部和會議紀錄等文件,重量也有4噸。她表示,抗爭品可以讓曾身在其中的港人,記住香港以往曾發生過的抗爭事件,通過會議紀錄能更瞭解香港民主發展的過程,這些收藏都是港人珍貴的史料。她表示,收集到的抗爭小品也顯示港人把抗爭精神融入生活。
Sienna Lau說:「在2020年可能因為Covid(疫情),也是因為政治環境,比較沒有街頭抗爭的時候,很多人其實把(抗爭)注意力轉移到一些商品那邊。真的很日常,從過年的揮春、中秋節的月餅,或是在黃店購物時候的單據,在單據裡面寫一些請香港人加油的標語。把抗爭的元素就是融入生活裡面,在講到黃色經濟圈時,(這些物品是)對於這一段歷史一個非常好的證據。」
Sienna Lau表示,說真實香港故事也是他們的主要工作,5月17日將在倫敦舉辦首場的香港社運史料展覽,希望透過展出收藏的史料,與離散各地的香港社群做連結。將來也想在台灣等地舉辦同樣的展覽,向世界展示港人曾為民主付出的努力。
保存香港的抗爭史料 有助團結台灣社會抗共
香港行動文獻庫理事長蘇淋齊,也是團體的台灣成員之一。他表示,香港的雨傘運動和反送中運動,不僅影響香港,也影響台灣的年輕一代,既是政治覺醒的示範,也協助他們認清中共的威脅,相信保存香港的社會運動史料,對台灣人來說也很重要。
蘇淋齊說:「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和台灣很近,我們面對的威脅是同一個。我們很怕我們成為下一個香港,我們很怕‘一國兩制’的事情,甚至是一國一制的事情會發生在台灣。好好的保存香港這一段抗爭的歷史,其實對於台灣人記得中共政權無所不在的威脅是非常重要的,團結台灣的社群去抵抗中共政權。台灣很多人都自詡為所謂亞洲的民主和人權燈塔,我覺得這也是其中承擔。」
蘇淋齊表示,台灣正在就228事件和白色恐怖時代進行轉型正義,過程中也看到歷史檔案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的政治環境,不能期望港府或中共能為港人保留真實的歷史資料,由民間做起,統整和保留社會運動的物品和資料,也是為未來做好準備。